定位 依本 致趣 守真
——破解初中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现象
2020-12-29张沈恺
张沈恺
(桐乡六中教育集团实验中学 浙江 桐乡 314500)
作为一名初中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种现象: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在体育课上锻炼,出现各种理由请假或逃课;二、在体育课开始前体育老师问学生今天想上什么内容,学生的回答是自由活动;三、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创编了独具特色课间操,如足球操、篮球操、排球操,学生们动作整齐划一,富有乐感,球感娴熟。他们喜欢这些课间操的项目,但要求他们来场比赛,却都频频摇头,回答是不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些现象,为什么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爱运动,却不知道怎么运动。
认为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一、体育中考成绩直接影响体育教师年度考核,或错误认为学生体育中考成绩好,等于任课老师教学水平高,直接导致体育课成为资本课堂利益最大,考什么就练什么。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定误区,教学理念没跟进,教学行为存在不足。在实际教学中,课表定位不明确,教材内容不清晰,学情掌握不充分,只管教不管会,是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教师站在成人或者专业运动员的视角,提高教学要求;教材把握不准确,教学缺少梯度,小学低端教立定跳远,小学高端教立定跳远,初中还是教立定跳远,教学内容重复,缺乏对各阶段教材难度、重点的理解和把握。造成学生重复学,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缺乏实际应用的比赛体验,教师教学教导失真,“假篮球”“假足球”“假排球”现象不断。这些情况,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更让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也阻碍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如果体育教师能做到“定位准”“依好本”“激起趣”“守住真”这四点,相信体育课将会重获初中学生喜爱。
1 把握课标“定准位”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评价[1]。
但当下很多人对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识有误差。体育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中考总分,如果体育中考成绩不理想影响了老师的考核,影响了学校的评优评先工作,这就引起部分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的重视,会突击强化中考项目的训练,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追求体育中考的满分率,突出考试项目的训练化、专业化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喜欢程度大幅度下降,同时对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弱化教学。新课改中提到“淡化运动技能”不是不需要掌握运动技能,而是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教学。
《课程标准》中提到强调实践特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很多时候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秩序,避免安全隐患,会减少学生的自主练习时间,对所学单个技能或多个组合技能缺乏实践的体会和运用,导致学生所学技能成为了“假把式”。教学上以教师为教授主体,没有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成为了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对课标把握的不准确,也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逐渐失去兴趣。
2 研读教材“依好本”
在《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省纲要》)中明确界定了常态课的教学基本要求:(1)加强体育课教学规范,守住日常体育课教学底线。(2)帮助教师以此为依据简化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为形成优良体育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对一堂日常体育课的基本要求(评价标准)做出了说明[2],见表1:
表1 一堂日常体育课的基本要求(评价标准)
如果能认真研读《省纲要》中对常态课的基本要求,守住日常体育课教学的底线,依好本,从合格标准做起,上好每一堂日常课,再结合自身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和反思完善课堂教学,相信体育课不会再是一堂训练课,体育教师也不再是一名“教练”。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学会技能,掌握技能,更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技能。
同时还需要研读教材,透过本质,设计形式。课堂教学中田径课是最枯燥的,大家都会抱怨练习方式选择上比较单一。如耐久跑课,第一反应的教学形式就是跑——长跑。但如果透过项目本质再回过头来考虑教学形式,那么教学方法就会丰富很多,首先考虑练习耐久跑本质是什么: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能力。有氧能力的依托是什么:时间和心率。通过时间和心率着手,那么教学形式和手段就能丰富很多。耐久跑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通过足球、篮球、定向等项目得以实现。又如起跑技术,传统的起跑教学,练习几次后学生就会失去练习兴趣。考虑一下起跑的本质和关键因素是什么:反应能力。在很多项目教学中都有反应能力练习,运用其方法丰富反应能力的练习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再结合技术效果一定是1+1大于2。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丰富形式而形式,却忽略了本质。教材是指导方向,研究教材,通过本质再看教材,丰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
3 知己知彼“致其趣”
目前部分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都是单一的传授运动技术或一味要求学生掌握技术,不按照主体对项目认知,以及学生对项目的兴趣和情感变化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显而易见,在此过程中教学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和感受,枯燥乏味,固定范式的死板教学,自然不能受学生喜爱。其次在教学框架上,教师在传授技术时,容易将一固定动作利用分解教学法进行强行拆分,且拆分得过于细化,破坏了技术动作的完整性,降低甚至消除了该运动的趣味性。例如田径中的立定三级跳远,其技术是一个连贯整体的动作,如果在教学中把每一跳的动作分解成单个练习,并反复练习,就破坏了技术的整体连贯性,反复练习又增加了学生的疲劳感,从而导致学生既不能掌握运动技能,又对此运动失去兴趣。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始终感兴趣,那就需要体育老师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的“知己”就是教师对所教的内容、项目有充分的认识,并对项目与项目之间关联性、共性进行研究,“知彼”就是了解学生的喜好、兴趣点、个性。“蹲下来看学生”是于永正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蹲下来”,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3.1 了解学生,项目致趣
学生对各类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如男生多喜欢有对抗、有竞争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接力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简单易操作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跳绳等。因此,可以根据初中学生不同的兴趣来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达到锻炼目的。
3.2 了解项目,增强致趣
运动是很奇妙的,每项运动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这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最大化地保留。比如说健美操受欢迎,是因为其在音乐伴奏下具有能引起肢体动作共鸣的节奏感;篮球受欢迎,是因为球进入篮框的不确定性和不到最后一刻孰赢孰输的不确定性给人以无限遐想,因此才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不同的项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得以存在是因为该项目具有魅力之处,而这些恰好是该项目受欢迎,引起人们兴趣的关键点。因此,这些特殊的、项目固有的致趣因素只有在体育课堂中保留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并乐于投身其中。在教学中,可通过修改规则、变化场地大小等来增添项目的趣味性。
3.3 他山之石,包装致趣
曾经一个朋友哄女儿喝药的方法让笔者啧啧称奇。他的女儿不愿意喝药,怎么哄骗都无济于事,却喊着要喝酸奶。这时他就把药瓶子放置空的酸奶盒其中,拿着吸管给女儿喝,小女孩喝的津津有味,问其好不好喝,还舍不得放下嘴中的吸管连连点头。在学生的认知中田径课是不是就是这个剂苦口良药,而酸奶就是学生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呢。通过这件事的启发,笔者就通过项目的本质结合这种借“他山之石”的包装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用三步上篮练习跳远助跑起跳技术;用足球掷界外球练习,教学双手前掷实行心球;用羽毛球高远球动作练习,教学轻物掷远;用三人传接球练习,教学折返跑等。最后发现这种破题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起到致趣的效果,且通过一个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两个项目的技术动作。
3.4 目标制定,形式致趣
李杰凯教授在《论同场对抗球类运动的“拼抢与命中争分”之乐——基于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的研究》中提到: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3]。这就像打火机点烟,火开大了烧了眉毛,火开小了点不着,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愉快地点着烟。在教学中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学生一直处在新奇和挑战的状态下,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耐久跑,传统的跑圈练习,学生内心会有抵触,甚至消极练习。可以让学生自行评估表现和制定目标,如果他在5分钟跑完1000米,那么下一个目标就是4分55秒。如果现在只能跑完3/4的距离,说不定下次他会试着跑到一半就减速,以便跑完。这样的方式教师应该给与肯定和鼓励。同时可以把练习场地换成校园,一个新的环境会使学生有新鲜感,练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又会逐渐失去兴趣,那就再结合校园、教学楼走廊、楼梯设计不同难度的路线,使学生一直处在新奇的状态下。这种练习方式类似定向运动,在提高学生耐力水平的基础上,还能提高学生的方向感,记忆能力,对于新生也有助于熟悉校园环境。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改变不同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较高状态。
3.5 先玩后学,体验致趣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中西方教学的区别。在一场大雪过后,幼儿园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堆雪人,西方的老师只说了一句孩子们开始堆雪人吧,然后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并不断表扬学生表现。中方的老师是把事先堆好的雪人展示给孩子们,告诉他们这就是雪人,并宣布本课任务就是堆雪人,然后学生动手老师在旁细心指导,有学生做出了两个头的雪人,老师及时发现并进行了批评指正。等快下课的时候,西方的孩子堆出了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雪人,而中方的孩子的雪人都是和老师的一模一样。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过早地给予标准,就遏制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丧失了在体验和不断尝试探索中获得的乐趣,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学也一样,教师过早地进入技术教学,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体验尝试,在此期间学生会互相观察学习,技术动作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对部分做得好的同学会进行模仿,在多次尝试失败后,教师再加以引导和适当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没有实践和体会,直接进行技术教学,学生是无法体会和理解的,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活泼好动的学生拿到器材,注意力更多地是在器材上,不会注意教师的技术讲解。在一些项目教学中只需说明练习内容和安全注意事项后把器材交给学生,直接开始练习,在尝试体会失败后,学生会更愿意听取老师的技术讲解。所以在日常教学时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 以赛代练“守住真”
在《课程标准》中体育课应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同时提出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为学生终生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同时在《省纲要》“技术、体能、运用” 三维度单元构建中提出,“技术动作”既是目的也是载体,学生既要学会技术动作的本身,又要学会运用技术动作来发展体能、能力等素养。
体育课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学以致用,从所学的运动项目中选择喜欢的项目提高其身体素质,并以此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真”教学。所谓的“真”教学就是学生能真正把课堂中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在生活中得以运用。避免前文中提到的学生球操做的很熟练,动作很标准,但却不会比赛。
体育课以比赛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学生的技术和体能提高过程转化到比赛中去,同时用比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技能。在一节课中,根据项目、学生运动水平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先比赛再学习、先学习再比赛、现学现赛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学生在比赛中练习,练习中学会运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实现体育课堂“真”教学。
总之,对于初中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如能认真把握课标、研读教材、知己知彼、以赛代练,做到“定准位”“ 依好本”“致其趣”“守住真”,定能使这一现象峰回路转,学生会因为喜欢体育课而喜欢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