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伯渠:“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

2020-12-28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林伯渠革命

“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

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伯渠(1886-1960),原名林祖涵,湖南临澧人。早年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伯渠参加了南昌起义。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对陕甘宁边区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起,多次担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后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54年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60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

林伯渠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邓小平曾代表中共中央评价他说:“他的一生,是职业革命家战斗的一生。他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赞誉他“革命一生无愧怍,路线正确是英雄”。

“慢慢地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受同盟会的委派,林伯渠于1906年初回到湖南长沙在振楚学堂教学,负责同盟会的来往通讯,兼管《民报》的秘密发行工作。1907年,同盟会又派林伯渠去东三省,策划边疆革命。他以吉林省劝学总所兼宣讲所会办的身份为掩护,宣传革命。

1911年8月,奉同盟会中部总会之命,林伯渠回到上海,随即被派往湘西运动巡防营。当时湘西驻有八个巡防营,其中三个在常德,这三个营的文书等下级官佐很多是林伯渠西路师范学堂的同学。经林伯渠串连和革命宣传,武昌首义成功的消息传来后,各部起义,湘西就此光复。

林伯渠跟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失败后,同孙中山等人流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为了继续革命,决定在东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并规定凡参加中华革命党的党员,都要按手印,宣誓效忠孙中山。当时许多老党员表示反对,只有廖仲恺、林修梅、林伯渠等少数同志不拘小节,毅然按了手印,追随孙中山。孙中山对于林氏兄弟的忠心耿耿非常感动,曾对人说:“林氏兄弟一文一武,将来必大有所为。”随后,林伯渠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参加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活动。

1917年下半年,全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湖南成了重点战场之一。林伯渠对于护法运动最后竟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感到非常遗憾和失望。经过辛亥革命以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教训,他认识到,孙中山所倡导的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样一条道路,在中国无论如何是行不通的。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愁闷中的林伯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震动。他后来回忆说:“从俄国的十月革命中,我得到一些新的启示,知道了劳苦大众要得到解放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知道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动力,这个阶级的解放事业是与全人类的命运血肉相关的。这些发现是从当时在北京和日本东京的几位朋友寄给我的一些社会主义的宣传品里得到的。就依靠这些零碎的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消灭了我的疑虑,渐渐地把握住真理。”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上海法租界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林伯渠协助孙中山办理党务工作。在这期间,林伯渠的思想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他已逐步认识了马克思主义。

1920年秋冬之际,他接到李大钊从北京寄来的信。信中提到陈独秀已在上海发起组织共产党,李汉俊、沈玄庐、邵力子等人都已参加。李大钊和张国焘、邓中夏也在北京组织了共产党小组。信中还介绍林伯渠去会见在上海的陈独秀。就在这年的初冬,林伯渠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二号和陈独秀见面。这次见面之后,二人又进行了多次谈话。

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林伯渠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后加入共产党。林伯渠在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时说,他是“感于国内广大劳苦群众之受压迫与受十月革命之影响”而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又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中山改组国民党,还仗伯渠作桥梁”

“十月革命照万方,联俄联共好主张。中山改组国民党,还仗伯渠作桥梁。”这是吴玉章评价林伯渠一生的组诗中的一首,生动地讲述了林伯渠在危难之际勇于攻坚的担当。

1921年6月,马林作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来到上海,帮助筹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这年底,林伯渠遵照李大钊的意见,安排马林前往桂林会见孙中山。这是共产国际代表第一次与孙中山会晤。1922年8月,粤系军阀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孙中山避居上海,林伯渠又几次安排陈独秀、李大钊同孙中山会见,共同讨论“振兴国民党、振兴中国”的种种问题。宋庆龄回忆说:“在上海,林老看望孙中山先生时,他常是我们家受欢迎的客人。”

孙中山对林伯渠很倚重。国民党改组后,由孙中山指定,林伯渠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第一任部长。1924年春,国民党中央设立汉口执行部,林伯渠“调办汉口党务”。其间,他委派刘少奇为湖南职工部筹备主任,大大加强了共产党在湖南的影响。

孙中山逝世后,1925年8月,林伯渠负责筹备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大会代表共256席,负责代表资格审查的林伯渠、毛泽东、谭平山精心斡旋,使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陈独秀、张国焘竭力主张妥协让步,中国共产党不得已放棄了大会领导权。对此,林伯渠一直痛心难平。

林伯渠虽心有所忧,但干劲不减。作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的林伯渠,兼任全国农民委员会主席,着力培训革命干部,推动全国农民运动。他与毛泽东、李富春等在广州主持开办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这个班的学员结业后,一部分被派到湖南从事农民运动,一部分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2军、第6军担任连队指导员,大都成了革命的中坚力量。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林伯渠离开国民党中央,出任第6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把一支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弱的杂牌军,建设成北伐中的一支劲旅。1927年7月15日,宁汉合流后,林伯渠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受中共中央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中山大学,他系统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国际职工运动史等课程。他还早起晚睡,啃俄文,与“老学生”们交流讨论,并参与苏联远东边疆中国苏维埃党校的教学,成立中国问题研究室,向苏联人民和在苏工作的中国人介绍中国苏维埃运动发展形势,传播中国革命信息,扩大中国革命影响。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国民党。1937年7月17日,林伯渠奉中共中央委派,与周恩来、秦邦宪一道前往庐山,同蒋介石、张冲、邵力子进行谈判。9月22日,经过艰苦的谈判,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中共中央任命林伯渠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又任命他为中共中央驻陕西代表。此后,林伯渠经常往返于西安与延安之间,兼顾两地工作。

有一次,胡宗南的副官来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说八路军“破坏抗战”“破坏团结”“不遵守三民主义,而搞共产主义宣传”。林伯渠严正批驳道:“我们八路军在前方打了那么多胜仗,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怎么能说八路军破坏抗战呢?你们把守卫河防的部队开到陕甘宁边区周围,把枪口对准陕甘宁边区,这难道叫做抗战吗?我们宣传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有人却说我们是宣传共产主义,这是破坏两党的团结!”最后,林伯渠半规劝半警告这个副官:“你我都是中国人,不要敌人反共你們也反共,敌人骂共产主义你们也骂共产主义。”林伯渠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很快使这个副官心悦诚服。

“手提马灯照万人”

1932年冬,林伯渠由海参崴学成回国。翌年3月,他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后任财政部长等。这期间,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广泛开展节约储粮运动,保障了红军和苏区人民的供给。为解决苏区的财政困难,他一面向地主富农筹款借款;一面适当增发纸币,帮助各机关建立健全财政制度,基本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财政需要。

1934年10月10日,林伯渠参加长征,任没收委员会主任,担负着筹粮筹款的重任,后又担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

长征开始时,红军指战员每人携带15斤粮食,只够食用两个星期。漫漫征程,庞大军队的粮食需要沿途解决。然而,由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造谣和胁迫,沿途老百姓往往是坚壁清野,部队供应越来越困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领导下,林伯渠经常是每到一地,就召开会议和找人商谈,研究部署筹集与分配粮款的问题。林伯渠时刻关注部队的辎重和供应情况,过草地时,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8月23日,昙(多云)。早六时由毛儿盖行。行70里,到腊子塘宿营。是日,兵工厂工人掉队17人及其运输员20余人。又工人家室数人。宿营,雨。

8月24日,昙,时雨。行约70里,到分水岭西北头地区宿营。夜雨。翌晨,据工兵厂管理员周科长报告,昨日傍晚,兵工厂行到在红大后三里地区,被敌兵袭击,损失、冲散其运输员约40人。

8月25日,昙,时晴。行约70里,到后河宿,露营。晚来雨,该地草浅,无丛树。是日,掉资材一背,860元。

……

8月29日,晴。早起约至诚、傅钟到总指挥部开筹粮会议。

藏区多是草原游牧地,人口稀少,粮食十分缺乏,中央红军到那里后,部队的粮食供应成了大问题。在当时,粮食就是生命,多筹集一斤粮食,就可能多保存一个红军战士的生命。到达懋功的当天,林伯渠便召集叶季壮等人商议筹粮问题。过草地前第二次筹粮时,林伯渠在日记中提及筹粮与分粮都到了“极紧张时”。在中央领导及全军的共同努力下,在林伯渠的辛勤工作下,中央红军的筹粮工作有效推进。这里有两个数字:红军在懋功停留期间,林伯渠领导供给人员共征集到5.8万余斤粮食;过草地前,两次筹粮,第一次是7月5日到8月15日,筹粮75万斤,第二次是8月15日至25日,筹粮40万斤,总计筹粮115万斤。经过筹粮,总算勉强保证了红军的行动。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严格执行八大纪律和三项注意。处于筹集粮食第一线,林伯渠更是十分注意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纪律的执行。红军长征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在没收和征集粮食的工作中,林伯渠十分重视党的民族政策。他经常教育战士和干部:“我们是革命的部队,我们是保卫劳动群众和少数民族的,只能打土豪,不能伤害劳动群众和少数民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过草地前筹粮时,部队被迫割地里的青稞,林伯渠起草《关于收割番人麦子事的通令》,并同总政治部商议,用总政名义发出,其中明确规定:“各部队只有在用其他办法不能得到粮食的时候,才许派人到番人田中去收割已熟的麦子;收割麦子时,首先收割土司头人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去收割普通番人的麦子;收割普通番人麦子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番人回来可拿这木牌向红军部队领回价钱……”

为严明纪律,林伯渠对部属约法三章:一切缴获要归公,该分配给群众的分给群众,该留给部队的留给部队,个人不能私拿私分一点物品,不准吃土豪家的东西,也不准在土豪家煮东西吃。

在长期的实践中,林伯渠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打土豪的经验:进村前,先实地调查;进了门,一看三栏(马栏、牛栏、猪栏)大不大,二看厨房大不大,三看锅头肥不肥,四看家具好不好,并且注意房主同别人往来信件的称呼。这样,就能大致判断谁家是土豪,然后向群众调查,弄准了,就立即没收财产。

长征路上路难行,无论是在崎岖山路,还是茫茫草地,林伯渠每天都带上他的“五件宝”——棍子、草鞋、粮袋、马灯和军包,和红军指战员一起坚持艰难地行军。组织上给他配有一匹马,他很少骑,经常用来驮辎重或供伤病员使用。当警卫员请求林伯渠上马时,他幽默地说:“大家都是用两条腿走,我现在已经多了一条腿了(指棍子),为什么一定要用四条腿呢?”

林伯渠作为总供给部部长,关心战士无微不至。在长征途中,他总是想法设法给女战士们发一点卫生纸,特意多发几次布,让女同志多做一条底裤。邓颖超曾说:“他这个供给部长,照顾我们真周到。”夜晚,林伯渠一手提着小马灯,一手拄着拐杖,忙前忙后。红军女战士李坚真回忆说:“他的小马灯从不个人占用,一定要把光亮照向大家。他不仅是在险隘难行的路上举灯照耀着,让同志们走过去,还交代后面的同志要注意险路。每次遇到溪流沼泽时,他几乎都要用那根棍子,走在前面探路,引导大家安全地通过。”她曾用山歌唱道:

年过半百老英雄,又当部长又当兵。

山高水深何足惧,手举马灯照万人。

长期的急行军,让林伯渠日益消瘦,颧骨高高隆起,早已花白的头发变得银白,胡须也垂到了胸前。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中共中央决定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林伯渠的工作和斗争,也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吴玉章写诗称赞林伯渠:

回国参加苏维埃,财经工作展宏才。

长征二万五千里,革命老人何壮哉!

“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

到达陕北后,林伯渠先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长,继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边区军民,积极贯彻中央的十大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领导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把边区建设成为模范抗日根据地。

林伯渠对边区政府和工作人员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认真学习和实行调查研究”。他把调查研究作为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每到一地,就走家串户,了解人民疾苦,宣传党的政策,教育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1941年12月,55岁的林伯渠亲自率领工作团,深入甘泉、鄜县(1964年改为富县)一带进行调查,让群众给政府提意见。1942年8月,延安、安塞、延川、绥德等县发生特大水灾,他立即指示受灾各县迅速抢险救灾,还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视察灾情,慰问群众。在转战陕北期间,他每到一地都详细了解群众生活,帮助当地政府解决群众问题,利用一切机会,向来自基层的同志了解情况。

为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林伯渠虽已63岁高龄,仍不辞劳苦,有时竟连续工作达20个小时。为勉励自己,他在日记上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并郑重地盖上自己的名号章。1948年12月12日,林伯渠从延安出发抵达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受党中央委托,他前往东北迎接李济深、沈钧儒、譚平山、郭沫若等30多位民主人士到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林伯渠当选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他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各项伟大斗争。他同各方面进行广泛接触,商谈、讨论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和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人的人事安排,从速组成政府各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特别在各地方政权建设和在团结爱国民主人士、扩大国际统一战线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林伯渠当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倡导把定期下基层视察工作,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作为党和国家机关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一种制度。1955年,他到湖南视察,先后来到益阳、常德、临澧等县许多单位,找基层干部交谈,了解到大量丰富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为决策工作提供了依据。

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林伯渠继续当选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7年到1959年的三年中,他先后去广东、杭州、上海、南京、内蒙、山西、辽宁、宁夏、湖北、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视察,逐渐觉察出一些问题,在日记本中写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力戒浮夸片面”等一些针砭时弊的见解。1959年7月参加庐山会议时,他在自己准备的发言提纲中,记有“我们的不足”是“既忽视客观规律又未能综合(平衡)”。其不足之处,一部分是发展中的困难,是不可免的;一部分是我们的错误造成的,如“刮共产风”“似乎一切都要翻一番”,这是“脱离群众的”。他于7月13日写成《庐山即景》一诗,诗中写有“规律客观不可忽,自有群众作结论”之句,也表达了他的看法。

“没有官架子的百姓青天”

“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淡巴菰一亩公粮交,糖萝卜二分私费赡。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发动男耕和女织,广辟草莱增良田。边区子弟多精壮,变工扎工唐将班。”这是林伯渠1944年所作的《个人生产计划》。当时,正是延安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之时,作为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以身作则,积极投身到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这份《个人生产计划》,语言平实,寓意深刻,表明了林伯渠一生艰苦奋斗的高风亮节和廉洁奉公的革命情操。

林伯渠一生奉行简朴,崇“严”尚“实”,人民亲切地称他为“没有官架子的百姓青天”。他在政务繁忙的情况下,还抽空扛着锄头在延安南川开了一片荒地,像普通农民一样挑粪种地。他的模范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战胜困难的士气。延安时期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带头参加生产劳动,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相结合,有力地冲击了旧思想、旧文化,提高了党员干部的觉悟,树立起“艰苦奋斗光荣,怕苦怕累可耻”的观念,自觉同好逸恶劳、贪图舒适的不良习气作斗争,养成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涌现了一批“勤劳奉公,公而忘私”的模范干部。林伯渠既是引导者,倡导者,也是自觉践行者。

林伯渠从不搞特殊化,不讲条件待遇,住着土窑洞,睡的最简陋的木板床,枕的是书。在边区经济发生好转的形势下,尽管患有痔疾,他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意花公家的钱使用汽车出行。1942年续范亭曾题赠一首诗赞誉他的高尚品格,表达延安军民对他的衷心爱戴:“年来足迹遍神州,革命先锋一老牛;不学导引不避世,童颜鹤发自风流。”

转战陕北时,紧张的行军和繁重的工作,使得林伯渠有段时间身体十分虚弱。同志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贸易局的同志给他送来水果,可他执意不收,坚决地说:“前方的同志比我们更加辛苦,首先应该慰劳他们。今后要废止对领导机关的任何馈赠。”

林伯渠一生勤劳俭朴,为政更是两袖清风,他的女儿林利说:“辛亥革命后,他做官不像官,摈斥旧官僚的一切特权、享受,不要钱,不受贿,甚至于把自己的部分薪水用于扶危济困。”

新中国成立后,物质条件比战争年代好多了,但林伯渠依然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出于接见外宾的需要,林伯渠先后做了两套毛料衣服,但他一回家就换上旧衣服。

1953年底,他去广东休假并视察,告诫同志们要按规定办事,不许接送。1956年,家乡临澧县两位同志来看望他,他热情招待,了解家乡近况,当他们提出请林伯渠帮助买两辆汽车时,林伯渠说:“汽车是国家计划分配物资。不顾国家计划,乱批条子,这个权我不能用,请你们向乡亲们解释清楚。”

“白首壮心驮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林伯渠瞻望祖国前途,信心满怀,以诗言志,“波涛万顷望无极,稳掌南针总向前”。然而,就在一年之后的1960年5月29日,病魔夺去了林伯渠的生命。6月2日,北京万人空巷,人民群众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为林伯渠举行公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致悼词:“他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林伯渠同志的伟大革命斗争精神,维护党的正确路线的坚定立场和密切联系群众、艰苦朴素的作风,永远值得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

(责编/黄梦怡 责校/陈毓婧、陈小婷  来源/《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林伯渠:“白首壮心驮大海”》,谢承新/文,《湘潮》2018年第12期;《林伯渠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唐贤健/文,《百年潮》2018年第5期;《长征中的林伯渠》,魏雪莲/文,《创作评谭》2016年第3期;《林伯渠在延安的难忘岁月》,冯晓蔚/文,《中华魂》2020年第6期;《开国大典中的18个大忙人》,闫树军/文,《党史博览》2019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林伯渠革命
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机械革命Code01
中共“五老”之一林伯渠
林伯渠的红色家风
中国的出行革命
林伯渠无条件执行组织决定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林伯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桥梁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