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2020-12-28于琛
于琛
现代教育理念之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所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最大限度提升小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水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始终秉持着促进学生学习与实际生活、学校及社会的联系,以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经验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内在联系整体认知的目标。而就上述一系列目标而言,最核心的目的便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来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牢固基础。
一、利用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当代教育常用的教学思维工具,因其又与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质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因此积极将此运用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亦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至于该如何合理运用思维导图的教育方式,则需教师提前预设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将要遭遇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予以及时评价。诸如在研究森林过程中,教师便需引导学生思考森林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帮助。而基于不同学生可能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因此教师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与引导,并在一个问题结束后延伸出另一个问题,诸如“森林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应怎样保护自己的家园”等。基于思维导图的合理引导,学生的思维也将在完善答案的同时得到良好发展。
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基于思维本身便是一个由感性逐步向理性方向靠拢的抽象概括性过程,且因学生当前所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创新思维的纬度、广度及深度等各方面均是以其思维能力中的敏感性、创造性、深刻性以及灵活性为依托,因此针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过程,教师唯有促使学生首先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如此方能促使学生良好思维方式及习惯的逐步养成。
1.关注横向思维
所谓的横向思维,即一种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提出相类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后将思考的结果再牵引至原本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基于上述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横向思维主要是由两个方向来进行切入,包括“求同”与“求异”。而无论是怎样的方向,最终目的均是为了通过知识的迁移规律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教师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最常用的“范例教学法”,目的便是为了给学生的思考及创新提供参照,以此让学生在“创新”的同时完成“求同”与“求异”。当然,在此过程中,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学生的已有经验都可以作为横向思维的基点,引发学生的思维。
2.关注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虽是促使学生掌握思维及思维方法的有效载体。但要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形成,则教师本身还需对思维的性质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至于思维本身也是一种具有较强教育意义的经验方法,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当注重发挥思维几大要素的诸多优势,包括:
(1)创设真实的经验情境来引发学生兴趣;
(2)基于真实情境再提出真实问题来刺激学生思维;
(3)指引学生用心观察,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
(4)学生对自身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予以印证。
(5)明确不同想法所代表的具体意义,继而对其有效性予以再度验证。
三、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程,则实际教学过程教师也当尽可能引导学生回归到社会生活之中,因此不仅能为学生锻炼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更多机会,还可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拓宽学生眼界,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更好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各类现场调查、实验及测量等活动,在行动过程中去反思,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之中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如在以“剿灭V类水,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学校周边的水渠展开深入探究,而探究的过程包括抽取水样、深入调查导致河水变色的原因等。如此一来,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能增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重视过程评价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已不能仅将目光集中在活动成果之上,而是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尤其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更是要确保评价的科学与全面,如此方能避免打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继而切实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总之,基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极具实践性与体验性的课程,故教师也更应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给予足够的重视,继而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牵引至实际生活,以此方能有效强化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解决现际问题的能力,继而确保理想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