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住宅小区的海绵城市设计

2020-12-28叶静舒亚

建筑与装饰 2020年33期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径流海绵城市

叶静 舒亚

摘 要 “海绵城市”理念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水污染等水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低影响开发是其关键组成部分。本文总结了适宜应用在武汉地区住宅小区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及实施要点,可为武汉地区住宅小区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应用与普及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径流;透水路面;下沉式绿地

1武汉地区住宅小区的水问题

路面积水、径流问题严峻。武汉一到雨季就开启“看海”模式,众多小区及公共道路积水严重,雨水倒灌地库、商铺乃至首层户内等情况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业主的正常通行,也给人民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水污染严重。武汉地区地表水水质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一个艰巨的任务是面源污染的消减治理。而在住宅小区中,径流雨水将大气和地表中的各类污染物直接冲刷到路面上,同时再次径流到绿地中,给业主带来了极差的归家、出行体验,也给管理维护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清扫负担[1]。

2设计理念概述

武汉地区雨水充沛,但普遍水质不佳,因而武汉市住宅小区内的海绵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是解决雨水的污染与径流问题,反映到住宅小区海绵城市的设计中就是:控制路面径流、污染物消减、雨水自然下渗。

武汉地区住宅小区应重点关注低影响开发措施的本地化和项目化,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从源头对雨水进行管理。我司硚口区项目采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合理设置多种低影响开发措施,既为业主提供良好的视觉及使用体验,也为当地水环境的维系做出贡献[2]。

3住宅小区低影响开发措施

3.1 透水铺装

当前武汉新建住宅小区多为人车分流设计,园区路面既要满足武汉市海绵城市验收中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大于40%的要求,又要满足消防车和施工车辆的行驶需求,其对路面的承载力要求是较高的。而设计为透水基层路面很难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实际项目中小区内部道路多设计为不透水基层的半透水结构路面。此时易造成雨水积聚在不透水基层的凹陷处,导致面层长期泡水情况的发生,造成面层透水材料耐久性下降,面层污染严重的情况。

因而为了避免雨水积聚和径流,可考虑在透水面层局部对应的不透水基层处开孔,让部分积聚的雨水通过孔洞下渗到垫层的处理方式,或是合理设计道路横断面坡度,让基层上雨水也能顺畅的侧排向相邻绿地、植草沟等设施,避免雨水的积聚。

小区内道路应采用开口道牙、平道牙或不设道牙,道路与绿地间不应是割裂的关系,而是让雨水顺利通过硬质铺装,入渗到土壤中。此时,绿地边缘标高宜低于道路3~5cm,径流雨水能更加顺畅的排向普通绿地或下沉式绿地。做好道路的标高设计,道路基层设计一定坡度,加快雨水的侧向排出。

3.2 下沉式绿地

这里指的是狭义下沉式绿地。武汉地区小区建设过程中有一定的实践,但实际景观效果及植物成活率不容乐观。

下凹式绿地投入低易维护,下沉部分能有效滞留雨水,减小排水压力,是目前推荐的主要蓄水设施。下沉式绿地在小区内不宜过度集中设置,要充分考虑溢流设施的设计和实施,设施过于集中会导致汇水分区内蓄水容积大于汇水量。需要明确的是下沉式绿地有容量限制,当土壤渗透系数较小时,下沉绿地深度超过临界值,将会造成植物长期淹水的情况,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小区回填土种类无法控制,导致土壤稳定入渗速率较低,雨水下渗不易,对径流的消纳效果较差,应采用必要的换土处理。武汉市规定的推荐深度为10~20cm,但应因地制宜的处理,提前规划合理设计,在预见到土壤渗透系数较低时,应降低下沉深度,同时对局部土壤进行换土处理,增大雨水下渗速度。武汉地区深度宜为15cm,普遍可控制在10~20cm,同时满足24h排空滞留雨水的要求。同时在设计时,宜考虑將下凹式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等结合的方式,合理消纳径流雨水。因而在运用下沉式绿地时要注意雨水滞留过长。

道路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应利用卵石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过滤及消能,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同时可通过植物及透水设施提高其观赏性。

3.3 生物滞留设施

分为简易型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两种,住宅小区按应用位置采用: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例如雨水花园主要结构包括过滤层、溢流口、蓄水层构成。植物以耐水的植被为主,如狼尾草鸢尾、细叶芒等,均需设置溢流口。

《老子》中“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创造了更多无的空间,正是这部分空间起到了雨水滞留的作用。生物滞留设施相较于下沉式绿地更复杂,同时也更具观赏性及景观可塑性,推荐在设计之初采用。

3.4 雨水断接技术

高层住宅小区中,屋面面积一般占用地面积的25%左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之相对的是,屋面雨水处理常常被忽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绿色屋面技术相较于目前成熟的屋面防水及保温做法投入资金多,涉及设计专业多复杂性大,施工工期长及技术要求高,后期养护难度大,同时要考虑业主在屋面的晾晒需求及无意破坏等因素。

在此条件下,可设计具过滤能力的雨水斗,结合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桶或下沉式绿地内。此时需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调蓄能力,及时补种修剪植物与清除杂草。进水口、溢流口设置碎石缓冲或其他防冲刷措施,及时清理设施内的垃圾与沉积物。若雨水立管周边无充足空间,可设置雨水桶、高位花坛,再就近接入雨水管。而对于设计为阳台排水功能的雨水管,在考虑业主或改造为洗衣机排水的情况下,不应考虑采用断接技术。

4结束语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就地化改造与实施要结合住宅小区建设实际,既要平衡景观效果与功能性,又要满足多方验收和后期运营维护需要。海绵城市的建设绝不是孤立割裂的,其理念应切实融入小区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中来,从小区这一微层面解决雨水问题,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岩.海绵城市设计方法的探讨[J].居舍,2019(15):118.

[2] 杜鹤.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9,17(7):212.

猜你喜欢

低影响开发径流海绵城市
西南岔河径流特性实例分析
佛山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探寻
临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研究
国外雨水花园污染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
西安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闽东北鹫峰山不同迹地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径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