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养蚕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对策探讨
2020-12-28隆昌胄
隆昌胄
摘 要 种桑养蚕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随着现代化工业技术的发展,种桑养蚕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桑蚕产业也成为了较为发达的产业。在国内外的市场环境中,蚕桑产业的发展在获得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基于此,从分析桑蚕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针对桑蚕养殖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创新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能够有效地推进桑蚕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种桑养蚕;产业发展;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3;S8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9.068
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桑蚕养殖历史。桑蚕养殖作为我国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产物的广泛应用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使得国家越来越重视,并大力发展[1-2]。
桑蚕产业的壮大使其渐渐向着西部地区集中,广西地区作为目前桑蚕产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年平均温度适宜,非常适合种桑养蚕,因此桑蚕产业在广西隆安得到了发展。
1 桑蚕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桑蚕产业逐渐形成中部西移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發展,国内外对于桑蚕产品的需求量也在逐渐提升。桑蚕养殖不仅需要巨大的土地资源,还需要庞大密集的人力资源,这就使得桑蚕产业逐渐从中部向西部地区转移。广西地区即为资源较为丰富的西部地区,近年来西部地区桑蚕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超过了东部地区。广西地区政策的支持与桑蚕养殖人员的努力促进了当地的桑蚕产业发展,有效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效益,桑蚕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3-4]。
1.2 桑蚕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提升
国内桑蚕丝绸及其加工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桑蚕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性能优势,并且实用性强,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因为桑蚕产品具有众多优良特性,所以国内外市场对桑蚕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提升[5]。据不完全统计,蚕丝产品每年需要销售到150个国家,其中包括美国、日本等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家纺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蚕丝渐渐走进了各家各户,桑蚕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
1.3 桑蚕产业拥有更加多元的应用开发渠道
在我国古代,蚕丝常常应用在纺织业,伴随着近年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蚕丝逐渐成为了一种有着多元化应用渠道的产品。多元化的发展与开发,不仅使得蚕丝的市场得到了拓宽,而且也使得蚕丝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包括医药新素材、新资源食物、污水净化、饲料生产等多个方面[6]。目前,桑蚕产业不仅仅只是单一的产业链,更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链,桑蚕产业在多个领域与其他产业结合,可使得各个行业共同发展,为桑蚕养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以及商业收益。
1.4 种桑养蚕地区环境与区域政策优势明显
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为广西地区的桑蚕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种桑养蚕是一项投资小、收益高且见效快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快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使经济得到增长,是主要的农业收入途径[6]。加之我国种桑养蚕经验丰富,有着悠久的种养历史以及完善的产业结构,具有其他国家不具备的经验优势。此外,广西地区的自然环境良好,不仅有着较长的光照时间,而且下霜期更短,基本没有严寒天气,非常适合桑树的种植。土地资源则主要以黄土壤以及红土壤为主,地表丰富的河流资源方便了桑树的浇灌,为桑树的广泛种植提供了基础条件。
2 桑蚕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桑园管理不科学
桑树在种植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施肥管理,而且还需要开展消毒、清园、除草、桑枝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科学的桑园规划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与桑蚕的产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是纵观当前桑园的管理工作,许多企业过分追求桑园的产叶量,在施肥时过多施用氮肥,忽略了营养均衡,虽然产叶量有所提高,但是营养价值较低,造成“桑丰蚕不丰”的现象。
2.2 重治轻防,养蚕技术水平不高
当前,省力化养蚕受到强烈追捧,但是由于养蚕理念落后以及对省力化养蚕认识不足,许多养殖企业将粗放化等同于省力化,没有把握关键的技术,降低了养蚕效益。粗放化的管理模式使得蚕病的预防被忽略,待大规模蚕病暴发时,再大量喂药治病,重治轻防,导致养殖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桑蚕养殖过程中,需要十分注意病害预防工作,保证良好的通风以及消毒,并进行分批清理,加强温度及湿度调节,提高桑蚕养殖技术,这样才能真正防御病害。
2.3 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剖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蚕桑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我国桑蚕业的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桑蚕养殖的劳动强度相对较高,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投入都较大,但是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收入却偏低,很多农民都选择转行投入农业种植工作。产业化程度偏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桑蚕产业的机械化程度较低,需要较多的劳动力;2)缺乏先进的养殖技术与充足的资金来源。因此,桑蚕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
3 桑蚕养殖产业发展对策
3.1 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桑蚕管理
公共服务体系是桑蚕养殖的基础保障,能够为桑蚕养殖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与雄厚的资金支持。基于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对桑蚕养殖的新型技术进行大力推广,能够推进桑蚕养殖业全新发展。在桑园内引进优良的桑蚕品种,并加强桑蚕管理,可以使桑蚕产业的发展后继有力,有助于健全桑蚕技术培训体系,鼓励桑蚕养殖企业实行技术改革与创新,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扩大企业的招商面,引进更多的项目进行创收。
桑蚕产业要想谋求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强桑蚕技术管理。在实际的桑蚕养殖过程中,积极应用先进的管理措施与科学技术,对桑蚕品种的选取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从源头上控制产品的品质。合理规划桑园,提升桑园管理的主动性,也是桑蚕技术管理的重要措施。
3.2 开拓蚕丝市场,推动桑蚕产业稳定发展
企业的传统理念是把蚕丝产品的消费群体定位为城市的高收入人群,主观认为普通收入群体不具备购买蚕丝产品的能力,因此错失了中、低收入人群这两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这种错误的经营理念极大程度制约了桑蚕产业的发展,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或者受不利因素影响,桑蚕产业就会有较大浮动,对桑蚕产业的长足发展极为不利。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桑蚕产业的发展,企业应该致力于开拓蚕丝市场,扩大消费群体,通过创新蚕丝制品类型以及生产不同功效作用的蚕丝制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可以通过生产真丝围巾、工艺摆件以及小饰品等,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达到有效创收的目的。与此同时,适当的宣传工作也必不可少。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宣传资金,向社会群众宣扬蚕丝制品给生活带来的有利之处,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从而推动桑蚕企业稳定发展。
3.3 引进先进技术,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
桑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有力支持。先进技术的引进,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目前,我国桑蚕产业遇到的大部分难题,例如技术人员流失、机械化程度较低、病害防治不得力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先进的桑蚕养殖技术。以广西一家桑蚕企业——广西鸿乐丝绸有限公司为例,也曾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低迷期,但是该企业及时调整发展策略,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施,培育并推广适用于该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的高产量抗病品种,在生产管理期间,有效运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时对病虫害进行预防治理,保证了桑树与蚕的生长安全,大大提高了产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度过了企业发展难关。提升桑蚕养殖的现代科技水平,应用高效种植与生产机械设备,能够全面优化桑蚕养殖过程与蚕丝加工技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为桑蚕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3.4 采用复合经营模式,全面提升生产经济效益
传统的种桑养殖观念只是把桑叶作为蚕的食物,仅开发了桑树部分价值,但是忽略了桑树上产出的桑葚的食用价值、蚕粪的药用价值与桑树的环保美化价值。大部分的种桑养蚕农户观念较为落后,只是单纯地将养蚕作为一项维持生计的工作,埋头苦干,未发现开展复合经营模式的巨大效益。如果在桑蚕养殖过程中只看到了桑树与蚕丝的部分使用价值,是非常不利于桑蚕养殖业的长远发展的。随着桑蚕养殖企业的发展,大型工业规模生产逐渐取代了单一的农户生产,养殖的科学性也得到了提高,给桑蚕养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桑蚕养殖中,注重对桑葚的食用资源、蚕粪的药用资源以及大规模桑蚕养殖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采用桑园复合经营模式,能够在创新发展中提升桑蚕产业的综合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桑蚕产业开始逐渐从东部向西部转移。国内外桑蚕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给种桑养蚕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桑蚕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桑蚕的养殖工作入手,注重桑树幼苗以及蚕品种的选取,从根本上避免蚕病出现;随后通过开拓蚕丝市场,引进先进技术,采用复合经营模式等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蚕丝的产量与质量,开发桑蚕产业的各类隐藏价值,以促进我国的种桑养蚕行业得到稳定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静.浅析种桑养蚕政策——以台江县革一乡为例[J].北京农业,2011(6):120-122.
[2] 沈炜,陈伟国.蚕农种桑养蚕意愿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C].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科协服务科技创新项目——推进蚕桑产业传承发展论坛论文集[C].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17:27-34.
[3] 林定东.淺议种桑养蚕技术与产业发展对策[J].广东蚕业,2018,52(8):2-3.
[4] 韦丽华,沈云华.探究桑蚕产业发展前景与高效种桑养蚕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7,37(3):134-135,162.
[5] 黄正学.浅谈德保县桑蚕产业的发展前景及高效种桑养蚕技术分析[J].农技服务,2017,34(6):186,55.
[6] 王世业.我国种桑养蚕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2019(2):57.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