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工作
2020-12-28王玮杨洁宋宝香
王玮 杨洁 宋宝香
未来的工作即将到来,一场涉及组织内外的工作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一方面,组织内部以技术的发展为关键路线,带来机器工作自动化、员工工作自主化和人机工作深度协同;另一方面,组织外部以开放式的组织结构为关键路线,以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支撑,带来组织内部工作与外部劳动力更深入的合作。
2020年春节前夕,我国爆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事件。疫情来势汹汹,武汉“封城”、湖北“封省”,全国民众取消聚会,被迫蜗居家中。春节过后,国务院为了控制病毒传播,决定延长假期至2月2日,全国各类企业不得提前复工!
疫情肆虐,但企业不能停止运转。面对人员无法集中的办公困境,各大企业开始探索新的工作模式。阿里、腾讯、字节跳动、陌陌等多家互联网公司最先响应国家号召,启动在家办公机制。阿里巴巴旗下的钉钉于1月29日免费开放全套“在家办公”系统,助力1000万家企业走向线上办公模式。截止2020年2月11日,已有两亿人使用钉钉在家办工。
世事无常,危机往往孕育着大胆创新和未来变革的难得机遇。以这场疫情为契机,企业必须正视传统工作模式在危机时刻的脆弱性,主动适应新兴的工作模式、探索未来更多的工作形态。然而,预见未来并非易事,必须将环境中包含的偶然因素和工作本质变化的必然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本文首先沿着工作变化路径,梳理出影响工作变革的三大因素:技术、劳动力和组织,分别阐述在这三大因素的发展过程中,工作是如何一步步进化的。最后,综合考虑三大因素的最新发展方向,预测未来的工作形态。
追本溯源,找寻工作变化之因
工作是维持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更是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社会、改变世界的必经之路。通过总结工作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有三种因素推动着工作的演进(如图1所示)。首先,技术的更迭是导致工作变化的首要因素。其次,劳动力作为工作主体,其工作需求的改變是关键因素;最后,组织结构和管理理念的变革是工作变化最稳健的基石,这三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引领着工作的变革。接下来,本文从技术、劳动力、组织三大方面,分别阐述工作是如何随之变化的。
因素一:技术迭代
技术是推动时代不断前进的动力。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和正在来临的智能时代,技术进步持续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方式,推动工作自动化程度不断深化,工作分工由简单走向复杂,工作完成方式由依靠内部到向外部拓展(见表1)。
蒸汽时代:18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技术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工厂制度。该时代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实现了手工生产向机器化大生产的变革,部分工作面临自动化挑战。蒸汽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大规模结合,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由早期的单件生产走向工厂集中化经营,生产方式朝着批量化和大规模生产方向发展。为了加强对大规模生产过程的管理,企业出现了简单的劳动分工,以机器为主体,劳动力辅助机器生产,两者开始了较低程度的合作。总之,蒸汽时代组织内的工作开始面临自动化挑战,人机工作分离。
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引领人们走进电气时代,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电气技术进一步改进了生产组织形式,最早在福特公司出现了自动生产流水线。生产线通过完备的装配线和统一的零部件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批量化和大规模生产。生产力和重工业的发展导致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协调工作任务,组织形式由工厂制度发展到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了工作的纵向和横向分工。工作纵向分工表现为:管理工作与一般操作性工作的分离、高技术工人和直接生产工人的分离;工作横向分工表现为:工作按照职能、产品或者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管理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相互独立。总之,电气时代自动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组织内部工作出现劳动分工。
信息时代:20世纪50年代末,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服务业成为主流。首先,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自动化水平更进一步,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早在2018年,广东东莞的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就出现了第一个“无人工厂”,生产过程自动且高效。其次,企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还需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导致组织生产方式发展为大规模定制,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水平型管理方式和外部工作形式的兴起。信息系统通过减少管理者拥有的信息特权、增加基层信息使用权,致使中层的部分工作成为冗余被砍掉,层级间工作不断压缩,工作往水平方向发展;全球化趋势盛行,远程通讯等技术为企业间合作提供支持,部分工作得以外包形式完成。最后,移动办公软件(如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等)带来了远程办公等新型工作模式,在2020年新型肺炎导致企业无法复工的情景下, “远程办公”迎来了大规模渗透普及。总之,信息时代,自动化水平达到新高度,组织内部工作水平向发展,部分工作向外部延伸。
如今,信息时代的技术仍然冲击着组织工作。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智能时代即将来临,工作必将持续变革。
平台型组织结构:平台型组织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更具灵活性的组织结构。该结构下不再有僵化的权力和职责限制,一切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GEO,工作更加自主,形式更加多样化。目前海尔集团已经搭建了“平台+小微+创客”型平台生态圈(见图6)。海尔自2012年开始实施网络化战略以来,在组织内部去中层打造共享平台.在平台上孵化自组织的小微企业,员工作为创客是具体的行动者,进行一系列自主创新创业工作;组织外部进一步打破组织边界,建设为开放、共享、体验的生态社群,最终形成了内外贯通、资源自由流动的组织形式。
為了进一步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组织结构。北京大学陈春花教授从组织形态的角度研究了组织变革和持续成长的问题,通过总结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提出了未来的组织结构——“水样组织”。水样组织是组织内部驱动力与外部适应力的统一,呈现出“内在坚韧、外在柔和”的品性,主要有四大特征:坚韧性——即使面对恶劣环境,仍然可以成长;个体能动性——员工自我激励,高度自组织化;动态适应性——随着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融合性——与内外部合作伙伴之间、顾客之间、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相融。水样组织独具一格的特征将会掀起新一轮的工作变革潮流。
以上,我们已经探讨了从工业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技术作为推动时代变革的关键力量,赋予人类源源不断的力量进行自我升级、促进组织自我变革,从而导致工作的变化(如表2)。如今,智能时代即将来临,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给组织和个人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不禁要问,这三股强大的力量交织在一起,会推动着工作走向怎样的未来呢?
观往知来,展望未来工作之路
未来,组织仍然是工作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组织内部工作将在技术、劳动力和组织变革的推动下全面升级。企业为了维持核心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组织内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更加合理地开展工作、培养人才和营造工作氛围;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组织在最大化自身价值的同时,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和力量,将组织内部无法完成或者效率较低的工作交由外部劳动力,从而导致组织内的工作向外延展(如图7)。
整合内部资源,组织内部工作全面升级
未来,组织内的工作以技术为主要因素,在技术、员工和组织三者的相互作用下引领未来工作的变革。
技术为先,打造未来的工作场景
工作随技术的变革已经进化至信息时代,我们将立足于当下的工作形态,预测智能时代的工作(如图8)。
全面自动化来袭,更多工作即将消失:智能时代,AI技术将会更加成熟,全面自动化时代来临。随着自动化技术全面应用于各行各业,繁重的体力工作将被机器全面取代。信息时代东莞出现了首家“无人工厂”,那么智能时代的“无人工厂”、 “无人驾驶”、“无人物流”、 “无人超市”等将更加普遍。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预测显示,到2030年,全球有多达8亿工人将失去自动化工作。除体力劳动外,随着智能机器在能力和功能两方面的不断进化,更多具备认知和学习能力的脑力劳动将不复存在。近日针对新冠肺炎研发的AI防疫师就用科技化手段助力疫情控制,代替了部分初级医师的工作。阿里巴巴联合第一财经推出“DT稿王”、今日头条推出“xiaomingbot”等写稿机器人早已开始从事记者工作。机器代人的趋势不会停止,更多工作即将消失。
新兴技术成熟落地,办公场景探索无止境:互联网技术已经催生出远程办公模式,智能时代进一步推进,向灵活化、高效化、沉浸式方向发展。日渐成熟的VR和AR技术将真实和虚拟世界信息进行高效集成,改变固定办公的局限,形成虚拟的办公场景,工作时间和地点将更加灵活;此外,5G技术的发展,将为工作场景的快速更迭提供有力支撑。2019年8月27日,办公场景专家钉钉在“钉钉未来组织大会”上,展示了5G时代的办公新格局。阿里钉钉CEO陈航认为,在5G的支撑下钉钉将实现“人与事”、“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同,未来的工作场景将是钉钉搭建的虚拟办公室,人们利用虚拟和现实技术在虚拟空间工作。技术支撑下的数字化办公场景将很快出现。
当然,技术对工作的改变远不止于此,技术作为主要因素,还将进一步促进员工的改变,两者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未来的工作。
人机协同,发挥劳动力独特优势
接下来,我们仍然以信息时代下的工作现状为依据,预测在智能时代,劳动力作用下的工作变革(如图9)。
人机分工到人机协同:信息时代之前,员工和机器各自对立,机器不断抢夺人类的工作。未来,员工为了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必须与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这一过程中将产生新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会持续赋能于人,增强人的认知能力,放大人类优势,为人类的价值创造工作提供条件。2017年腾讯推出的AI医学影像产品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医学领域,医生对病情的判断更加准确。未来,AI将在教育、安防等更多领域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人类需要辅助机器工作。目前,由于智能技术尚未成熟,部分智能机器表现得不太“智能”,甚至酿成大祸。2018年3月,优步的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城郊区发生意外,致人死亡,之后谷歌、特斯拉等无人驾驶测试也频发事故。这些事故提醒我們,即使未来的技术不断成熟,人类仍需对机器进行维护和训练。这就将产生一系列新的工作机会,如机器人训练师,数据、人才与AI整合师等岗位。
知识工作到价值创造:智能时代来临,机器代人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员工在信息时代转型为知识工作者的自保行为难以为继,劳动力需要跳出与机器竞争工作的怪圈,开辟出独具人类优势的工作领域——从事价值创造工作。另外,智能时代人类的物质水平进一步提高,员工需求将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顶点。出于追求自我实现价值的需要,员工将主动要求从事更加复杂、更具创造力和挑战性的工作。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就业前景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创新专业人士、解决方案设计师等岗位以其不可重复性和创新性成为了新兴角色的代表,将在未来持续增长。
单一技术到超级岗位:智能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只掌握单一技术的员工早已被淘汰,未来的工作需要多种技能的超级岗位。超级岗位将多种传统岗位重新组合,整合成为新的角色,具备以下三种技能: “硬”技能:在多种领域的专业技能; “软”技能:人际沟通、相互合作等人类独特技能;数字化技能:运用智能设备、数据和算法来撬动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超级岗位还需要在掌握这三种技能的基础上持续学习,不断进步。《德勤2019年全球人力资本趋势调研》中预测,未来企业中会有更多超级岗位。
以上由技术和员工带来的工作变化,构成了未来工作的基础。然而,要想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还需要在组织层面给予支撑。
以人为本,给予员工充分自由
未来,组织将继续贯彻信息时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进化为以“水样组织”为代表的新型组织结构,工作将呈现出以下两种特征:人性化的工作设计、自主性的工作安排(如图10)。
人性化的工作设计: “以人为本”要求企业重视员工的工作感受,打造充分释放员工个性的环境。新世代的员工要求在工作中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找寻生命意义,追求工作的幸福感。企业为了满足员工的这类软性需求将在工作设计中加入人性化要素。此外,数字化工作场所将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然而高强度的工作可能会让员工精疲力竭,难以迸发出奇妙的创意。因此,工作场所应该在高效的同时,增加具备人性关怀的设计。亚马逊公司在人性化办公场所上领先了一大步:其在2018年1月30日,耗资40『乙美元,花费七年时间打造了热带雨林办公大楼-amazon spheres供全体员工使用。亚马逊的CEO杰夫·贝佐斯(JeffBezos)说: “我希望我们的员工能在休息时走过一段石子路,然后在一个迷你瀑布旁停下,享受这种南美丛林的异域风情”。员工对人性化需求的呼唤不会停止,未来将会有更多公司参与到人性化工作场所的建设中。
自主性的工作安排:以水样组织为代表的新型组织结构为了充分激发个体能动性,将持续向员工赋能,员工能够自主选择工作任务和工作完成方式。回顾组织的变化,我们发现员工在传统组织结构中也有部分权限,然而由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存在极度压制着员工,导致其自主决定权非常有限。加上当时技术监管条件的限制以及员工对自主性的要求不高,经常出现员工自主安排工作比公司分配任务效率更低的局面。这些难题将在未来予以解决,首先员工基于自身发展要求,愿意贡献智慧去完成价值创造工作,主动寻求个性化安排。此外,技术赋能也将带来组织内部沟通效率的提高和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公司对员工的信任加深,员工自主安排工作成为可能。因此,未来企业内的各项条件会更加成熟,自主性的工作安排形式将更为普遍。
以上,基于技术、员工和组织因素,我们预测了组织内部工作的发展趋势(见图11)。然而仅仅依靠内部资源,企业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吗?
答案显然是不。除了发挥内部资源优势,组织还必须充分调动全球资源、吸纳外部智慧来促进自身发展,由此带来工作的另一发展趋势——工作向外延伸,组织内部工作逐步交由外部人员来完成。海尔集团率先主动打破组织外部边界,提出“世界是我的研发部”的战略,通过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吸引全球资源和用户参与,形成了自驱动的创新生态系统。
近年来,各大企业一直在探索与外部合作的最佳方式,其中,零工经济打破传统雇佣模式,推动组织内部工作不断外延,受到了企业和员工的极力推崇。
建立全球人才库,组织工作向外延伸
应运而生,零工经济初露锋芒
早在网状型组织结构下,组织内已经有了工作向外延伸的趋势——外包,即企业将组织内部分非核心业务交由外部专业公司完成,以维持组织核心竞争力,并解决组织内资源不足的困境。随着时代的发展,组织内部工作任务交由外部劳动力完成的趋势愈演愈烈,出现了新的工作外延形式——零工经济( GigEconomy)。麦肯锡咨询公司指出“零工经济”就是未来职业。
零工经济不同于外包,是一种更灵活的用工模式。外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雇佣关系,而零工经济则是平台与个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企业客户在工作平台上发布需求,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在平台上选择是否接受工作。
零工经济的出现离不开技术、劳动力和组织变革的影响。首先,互联网和新兴技术降低了企业搜寻外部劳动力的成本,增强了工作和外部人员的匹配精准度。云计算、5G等技术为工作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合作平台,劳动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随时开展线上工作。世界经济论坛新经济与社会中心主管萨阿迪亚·扎西迪( Saadia Zahid)也表示,技术进步催生了零工经济。其次,部分高技能和高收入的劳动力为了实现个体价值,要求摆脱传统雇佣工作的束缚,转向更为灵活的“自我雇佣”。他们善于自我管理,追求对工作的自主权和掌控权,这样的工作认知将推动更多劳动力投入“零工经济”的怀抱,斜杠青年、U盘化生存等新兴名词将更加普遍。最后,组织为了满足多样化业务需求,追求更加灵活的人力配置,使企业利用外部平台资源与多元化劳动力资源建立合作关系成为可能。
零工经济的出现代表着一种新型的工作形式(如图12),员工工作平台由格子间变为在线工作平台。平台成为企业与外部劳动力合作的重要途径,零工平台、众包平台和在线自由职业者平台等蓬勃发展。零工平台适用于相对简单、重复性高且不需要培训和协调的工作,例如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CloudFactory等;众包平台适用于比较复杂,具有智力挑战的工作,美国比较知名的有Topcoder、Innocentive和99designs;在线自由职业者平台则适用于具备特殊技能、知识密集型的项目,比如软件设计等。Upwork、Freelancer.com和PeoplePerHour等都是比较知名的品牌。
众多工作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劳动力资源。除全职员工,企业还可以将工作交由外部非传统劳动力。合同工、自由职业者、多重职业者等都属于非传统劳动力,他们按照个人意志选择感兴趣的工作,利用自己的技能和专长实现个人价值。《2019德勤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中指出,非传统劳动力已经成为主流。阿里研究院的报告也显示,到2036年,中国可能有4亿人属于零工经济模式下的自由职业者。
百尺竿头,“新”零工经济引领未来
推动零工经济兴起的三因素尚处于进化过程中,初露苗头的新型工作方式也尚未成型,我们有理由相信,零工经济就是未来工作发展的大趋势,组织内部工作向外部延伸的趋势将持续加剧!2020年1月16日,全球共享经济联盟秘书长戈峻在北京峰会上也表示,零工经济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零工经济模式也存在着缺陷和挑战,例如适用人群和适用范围有限、与零工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因此,为了推动工作外延趋势的发展,零工经济发展将迈上“新”阶段。 “新”零工经济包含以下工作趋势:
外部的劳动力队伍更加丰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迎来万物互联,零工经济的劳动力来源将更加多样,导致零工从业人数爆炸式增长。未来的外部劳动力将涉及更多的中产阶级、白领和组织高层,零工工作逐步往高智商人群扩展。
工作外延的内容将更复杂、更具创新性。企业为了保障核心竞争力,大多只将非核心工作交由外部人才完成。然而,企业的固步自封会让自己的处境更加危险,这就要求企业引入外部力量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升级,由此导致公司利用零工经济的工作范围扩大,服务内容更加多样。
零工经济的法律和保障政策将更加完善。当前在零工市场上,企业和外部劳动力建立的是一种临时工作关系,任务发布平台的各项准则尚未完善,企业和劳动力在工作中都有所顾虑。未来,更完善的零工市场机制下将吸引更多企业和劳动力的加入,零工经济将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可以发现,零工经济如今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价值尚未充分体现。未来,在“新零工经济”下,阻碍工作外延的难题将予以解决,更多行业将涌入零工经济的浪潮,形成范圍更广、程度更深的工作合作模式。
结束语
未来的工作即将到来,一场涉及组织内外的工作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一方面,组织内部以技术的发展为关键路线,带来机器工作自动化、员工工作自主化和人机工作深度协同;另一方面,组织外部以开放式的组织结构为关键路线,以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支撑,带来组织内部工作与外部劳动力更深入的合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说过: “一个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其实就像规划和市场一样,彼此纠缠,相互关联”。未来的工作也将是一场包含公司内部工作和外部工作的全面变革,只有内外联动、相互配合才能最大化技术价值,顺应个体价值崛起,帮助组织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未来的工作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难以一一谈及。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工作必将沿着技术、员工和组织变革的路径继续发展,企业和个人只有把握住工作变化的本质规律和发展方向,才能在未来工作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