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实践育人路径选择
2020-12-28刘琳琪谢枭鹏刘剑波
刘琳琪 谢枭鹏 刘剑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从高校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社会营造劳动教育良好的环境,健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诸方面进行劳动实践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育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中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和无私奉献。依靠十三亿人民劳动创造,中华民族才能大步走向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形象地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新时代、新起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更需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情怀,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更加需要加强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成才成长。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教育状况堪忧,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观念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有偏见或误解;二是部分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只要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有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指导,安排了实践场地,就算完成了劳动教育任务;三是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式没有与时俱进,育人作用没能充分发挥。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了十大任务:其中第二条:“……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签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也作了具体要求。以上重要论述都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与时代价值取向。
时代的呼唤:劳动实践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创造富的根源。习近平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劳动者光荣。劳动和教育的结合使劳动可以更好的传承,使知识可以更好的实践于生活。
首先,有利于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本质。劳动教育并不是单纯“劳动”和“教育”两个词的组合,而是一种基于劳动的教育。劳动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养成勤劳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品质,提升育人质量,进而彰显劳动在“五育”中的地位与价值,达到五育并举的效果。
其次,有助于回归教育的本真。马克思认为,教育就是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达到和谐状态。生活需要劳动,生存也需要劳动,全面发展更需要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是劳动教育最重要的原则。结合时代需要,在新境遇下,对高校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发展,丰富高校教育理论系统完善。
最后,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许多名言佳句:“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唯艰”……留传至今。通过这种劳动教育可赋予新时代大学生崭新的精神风貌,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劳动情感,提高动手能力,增强集体主义精神,进而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品质,提高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更新与优化: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新要求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均应与时俱进,社会、学校、家庭应齐抓共管,积极营造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劳动教育。
一是要强化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首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大学生劳动教育质量的必要保障。要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必须通过劳动这一手段和工具才能达到。其次,要教育大学生从实际出发,制订合理的劳动目标。只有制订切实可行的劳动目标,才能身体力行,制订一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目标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是要强化劳动意识和劳动3精神的教育。首先,教育学生要继承发扬勤劳简朴、热爱劳动、自强自立、友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其次,要培育他们吃苦耐劳、勇于向前的劳动精神;最后是要培养他们养成自觉劳动、创新劳动的劳动意识,这既是民族兴邦立国之本,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之基。
三是要优化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通过定期安排大学生参加劳动,如每天寝室、教室及公共区域的打扫,来培养学生自觉劳动的习惯。传统的劳动教育活动,如植树造林等活动应一以贯之,保持传统,更好创新劳动形式,形成制度,如联系一个敬老院,长期为老人服务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四是要实化基础劳动技能的教育。高校劳动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进行技能教育,让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劳动技能,以此对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各高校要实化基础劳动技能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上明确劳动技能学时,以学分的形式固化下来,不能仅仅是因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而做花架子。
五是增加劳动法律法规教育。法治社会需要人人知法守法。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未来社会的劳动者,一定要保护自己合法的劳动权益,以自己的合法行为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實践与探索:劳动回归新时代教育之道的路径选择
首先,高校要发挥劳动教育的导向作用。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重视劳动教育全过程管理,优化劳动教育内容,更新劳动教育方式,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引领劳动回归教育本位,着实提升教育实效,真正使学校真正成为涵养学生个性、培育丰富人性的场所。
树立劳动教育目标,就是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指出,人是主体的人、丰富的人、完整的人。通过培养,发挥综合能力,把自己塑造为高精神追求和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结合大学劳动教育,高校要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要加强劳动法律法规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督促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比赛;三是实现劳育与体育相结合,要求学生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注重身心健康;四是要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服务于社会。
重视劳动教育全过程管理,就是注重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过程管理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劳动教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每个学校应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小组组长,教务处、学生处(或团委)、后勤处、各二级学院等部门共同组成小组成员,各部门分工负责,明确责任。教务处主要负责劳动实践课程管理,学生处负责学生日常劳动管理,后勤部门负责课程安排、完善教学内容、注重安全管理、评价学生劳动成绩,各二级学院负责具体落实内容、成绩。二是开设课程。同时学校也应选聘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投入一定物力财力组建一支专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开课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理工农医师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学校本着教育科研生产实际,探索建立劳动教育与就业、生产、专业学习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明确劳动时间、劳动任务、评价体系、激励制度,定期总结劳动教育成效,进行评优评先活动。
优化劳动教育内容。传统的劳动教育内容不能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育内容。一是要结合生活。与学习、生活、社交相关联,进行三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劳动素养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二是结合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在实践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幸福,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三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主阵地、主战场。通过校园文化来感染人,团结人,引导他们向老一辈人学习,提高认同感,共同建设校园文化。
更新劳动教育方式,从做中学,潜移默化,在实践中获感悟,得到发展。拓展劳动教育途径,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一是自我服务式劳动,寝室卫生、教室卫生打扫。二是公益劳动、义务劳动。敬老院、福利院的常规劳动,食堂义务劳动,留守儿童义务家教。三是专业科研劳动。结合专业进行科研实习,进行调研、参与老师科研团队工作,基层的工作实习等。四是社会实践活动,如教育科研卫生三下乡活动。五是勤工俭学活动。在以上劳动过程中,广大学生干部要率先垂范,担任起学校与同学的联络员,把劳动教育中的问题如实向老师反映,动态调整劳动教育内容,以期达到最好的劳动效果。
其次,营造劳动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自身职能,大力宣贯劳动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做好劳動教育预算工作并纳入财政安排。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宣传、文明办、教育系统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参与,明确职责任务,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同时科委、教委、共青团系统专题立项,注重加强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丰富发展新时代劳动理论,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和创新。同时也要发挥新闻媒体的引领作用,净化、优化劳动教育网络环境,增加并加强关于劳动教育板块建设,创新构建网络平台,注重与生活接轨,既有知识性、思想性、又具趣味性与服务性。
再次,教育学生要立足生活实际,主动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树立正确劳动意识,加强主动性,提升劳动技能,锻炼劳动能力。结合当前我国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应该积极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抗疫活动,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就业能力,为家庭解难,为国家分忧,做一个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最后,健全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要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安全管控机制不可少,政府应负责、社会要协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各级政府、各类学校、每个家庭、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为学生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项目,各级各类学校也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强化师生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劳动实践系列活动的风险防控预案,逐步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的配套机制,通过以上措施来切实保障劳动教育能够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年3月。
[2]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 年2月。
[3]梁飞飞:《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探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
[4]徐溪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6月。
(作者分别为重庆科技学院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重庆科技学院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9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劳动实践育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9-GX-45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