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2020-12-28张立平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文化自信

张立平

摘要: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走过辉煌的近百年历史,把“三个自信”变成了“四个自信”。本文主要讲述了文化自信是什么;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在何处;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文化自信及我们又该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精神引领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而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其中的意味,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反复体会。

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走过辉煌的近百年之际,把“三个自信”变成了“四个自信”。究竟什么是文化自信?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文化自信?我们又该如何坚定?

1、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给出答案:“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1文化自信之“源”——传统文化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源”。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发展动力。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

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

1.2文化自信之“本”——革命文化

其次,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红色革命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本”。

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和民族独立需要培育和创造的文化形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中国革命的历史,蕴含丰富的政治智慧、爱国信仰和道德滋养。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是红色基因的发源地和成长地,也无一例外地因为“红色”而典藏了历史,穿越了时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的神圣殿堂。

1.3文化自信之“綱”——先进文化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能够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这其中就有许许多多的闪光人物。

勤勤恳恳,鞠躬尽瘁的牛玉儒,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信义兄弟,为群众奉献一生的杨善洲,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中国首位获诺贝尔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无论是民间的杰出人士,还是光彩耀人的明星,无论是睿智学者,还是党政高官。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更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传播,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纲”。

2、1文化自信是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的思想基础

习总书记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之外,加上了“文化自信”。

在一般意义上讲,道路定方向,理论系指南,制度是保障。我们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是自信的;我们的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我们也是自信的;我们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更加是自信的。这三方面无不扎根于我们中华文化,坚持实事求是,坚守中国特色,不盲目对西方文化亦步亦趋,是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前提。

文化自信则使我们勇于亮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源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

世界在变化、变革、变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我们面临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在这样一种复杂情况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怎么形成社会共识?怎样凝聚各方力量?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人民构建精神家园、增进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唯有用中华文化来建立起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精神,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才能够引领我们同心共筑中国梦。

2.2文化自信是打破文化焦虑的有力武器

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目前,在“中国梦”的语境下,文化自信越发重要。

尽管我们提出了文化自信,但我们仍然存在文化焦虑。

文化焦虑是一种社会集体心理状态,具体指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集体对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迷惘、质疑乃至失望情绪的集中反映。

这种焦虑最早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坚船利炮、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由一个强势的国家一夜之间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一批仁人志士就开始思考,我们的文化究竟怎么了?我们的国家究竟怎么了?

有这样几个人,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他们提了这样几个问题,让我们的心情很沉重。

梁启超问。郑和下西洋,是“有史来,最光焰之时代”。郑和在明朝的时候,就带着一万人的船队下海了,就到了非洲的好望角。在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机械设备,更没有卫星定位,什么都没有他就到了,这一壮举不要说在当时,即使是放到现在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郑和在当时的中国毕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恰恰是明王朝当时的大国气韵,文化底蕴所造就的这样一个偶然,而后随着封建统治越来越集权,人民思想越來越禁锢,这样的偶然也就逐渐消失了。

胡适曾云:“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至今文化焦虑的阴魂不散.

对西方文化,我们的国人存在着一种无意识的崇拜,甚至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种种带有某种文化上的“自我矮化”倾向。例如,有些人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于汉语的重视程度;有些为国内消费者准备的产品说明书只使用英文而不使用中文;有些住宅小区起出的都是诸如“海德公园”“欧洲城”这样的名字,对于一些开发商而言,几乎是唯洋地名马首是瞻。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有太多元素可以汲取,但一彰显浪漫,就要用到巴黎、普罗旺斯;一突出时尚,就是纽约、东京。

秦统一六国,先焚书坑儒断他国之文化;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民众被西方的舆论鼓吹、和平演变所蛊惑,否定国家的历史、伟人以至于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导致了危机和内乱被敌对势力利用最终导致解体。古今多少事例,都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

那么这样种种的文化焦虑现象,要用什么打破呢?这就需要坚定文化自信。

3、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担当

时至今日,令世界倍加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经济的中国”,更是“文化的中国”。一部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公共电视网(PBS)联合制作的《中华的故事》火爆西方,这六集讲述中国的历史和传统的纪录片,占据BBC二台黄金时间。而前不久热映的好莱坞大片《爱丽丝梦游仙境2》,女主角爱丽丝一身的“中国风”服饰,让影迷眼前为之一亮。再看看《琅琊榜》《芈月传》等国产剧在海外的热播,更是一如当年的青花瓷风靡欧洲。可以说,世界正在以更积极的态度认知“文化中国”。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就成为我们最关注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来说。

3.1展现传统文化独特魅力

首先,要努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这份独特而深远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展示出去,充分的体现我们对文化的自信,目前不仅仅国内传统文化热情高涨,国外更是掀起了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据统计,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超过九万人参与汉语桥中文比赛,这些都生动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当代魅力和世界影响力。

3.2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其次,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3.3展示中华民族大国形象

要展示中华民族大国形象。在盛唐时期,中华民族空前兴盛,这不仅仅是由于盛唐经济繁荣,更有文化的空前繁盛,有我们熟知的“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等等,唐朝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盛”字,特别丰满,特别大气,特别磅礴,我们常说“盛世”,我们复兴中华民族展示国家形象,也在于一个盛字, G20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正是一台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饕餮盛宴,既秉承服务于峰会“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主题,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理想。

从党员领导干部层面上讲,具体来说,关键是要做到四个带头:

一是带头礼敬中华文化。说到礼敬中华文化就让我想起满清时代学贯中西的第一人:辜鸿铭,说起这个人也十分的有趣,他是个混血儿,出生在南洋,求学在西洋,精通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他的夫人则是地道的东洋人,而他,这样一位深谙外国文化的学者,他更推崇的反而是中国文化,热衷于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他翻译了《论语》、《中庸》和《大学》等国学著作,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二是带头传承中华文化。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要始终虔诚的、虚心的去学习、传承,越是在中华文化受到挤压的时候,我们越是要站出来为中华文化撑腰。

三是带头践行中华文化。孔子主张“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人文教化单凭理论认识的提高是不够的,要成于内而形于外,人性修养的高低要付诸行动。

四是带头创新中华文化。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在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一定要对我们的文化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浸润着现代化的气息,继续向前延伸。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正如习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说的那样:“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的天地、创造出新的奇迹。

参考文献

[1]李向民、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群众》2016(000)012(P、66—67)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文化自信
浅析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思想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人文信仰的建构是民族复兴的关键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