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审计工作的现状与转变

2020-12-28潘博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20年6期
关键词:效益性思路审计工作

潘博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国家治理与国家监督体系正在重构优化。伴随着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新形势下,审计工作如何发挥其监督职能,并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治理,面临诸多的变革与挑战。

当前审计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从重数量体量的飞速发展,逐步转型为注重质量与效益的稳步发展。审计工作的思路对象、技术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中。目前的审计工作与“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目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一)审计工作的思路与对象方面。《审计法》进行了数次修行从最初的“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到增加“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表述,再到近期《审计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增加“提高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利规范运行”的表述。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审计工作的思路与对象、范围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一直作为审计工作的具体目标。然而多年以来,审计大部分还停留在真实性与合法合规性审计阶段,真正实行的效益性审计少之又少。这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不够健全有着直接关系。审计人员的思路主要聚焦财务情况的真实性和大量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成果效果也很显著。目前审计的思路上,对于体制机制运行、政府管理体制的健全、国有企业治理及风险隐患等方面揭示还远不够。同时,面对审计对象的广泛程度与全覆盖审计的推广,审计力量十分有限,原先的审计工作重点关注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与部分国有企业这些“关键少数”,部分利用公共资源的社会民间团体及其他机构、国有企业的境外资产等审计对象,则大多属于未曾审计的真空状态。审计思路与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新时期审计工作的发展。

(二)審计工作的技术与方法方面。审计工作的技术方法受制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被审计单位、对象的发展现状息息相关,审计环境与审计对象的变化是审计技术发展与变革的内在动因。目前从审计技术上看,我国基本全面实现了计算机审计,但传统账本审计仍然存在。审计署通过三期的“金审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计算机审计现代化建设,一定程度保证了当前的审计工作发展与经济社会、被审计对象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但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很多地区的被审计对象的财务、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尤以中、西部地区的乡镇基层为甚。以陕西为例,许多基层乡镇电子信息化程度很低,如仍以手工记账。审计对象的技术水平发展制约着审计技术的提升。另一方面,审计思路重点的转变与干部队伍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制约审计技术方法的发展。审计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和职业化、学习型动力的缺失,部分审计人员固守传统的审计技术与思路,制约这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发展。例如近年,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审计重点不断转变,开展了重大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重)审计等。在这些新的形势下,部分老审计人员在技术方法上仍以传统的财务账务审计为重心和突破口,不能学习运用风险管控和内部控制的理念,不能有效关注非财务资料与业务数据的收集分析,不能有效的学习运用如“卫星测控”技术开展自然资产审计等。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化的逐步商业化、普及化;政府职能向着服务型的转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及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治理理念的运用,大量职业经理人的产生等都造成审计对象和审计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现有的审计技术方法亟待突破与发展。

审计工作的转变与发展

(一)审计思路合规性向效益性的转变。新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向质量型的转变,政府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被审计对象违法、违规问题逐渐减少或更具隐蔽性,审计工作的思路不应再集中在传统合法、合规性审计中,更多的要关注效益性审计。具体到主要的审计内容上体现为:

其一,要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与党政机关预算执行情况的旧模式中跳脱出来,审计工作的思路应原先集中在违法违规问题,转向规范权利运行与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转向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关注各权利部门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内部管控中存在的弊端和风险;关注并能一定程度上评价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风险隐患。通过转变审计思路与重点,增加审计建议对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其二,要从传统的跟着财政资金线走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更多的关注公共资金、国有资源,进一步扩大审计思路范围,将审计的触角延伸到传统审计的盲区。对利用公共资金、国有资源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关注公共资金、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益,能够客观公正的提出公共资金、国有资源使用中的弊端和建议,这些审计建议不是与审计发现问题进行直接关联,而更多的是透过问题表象提出的深层次建议。要通过进一步统筹和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探索实现审计全覆盖,更多的揭示公共资金和国有资源在使用中的效益、效果,逐步实现从事后审计到事中审计的转变,及时防治公共资源的损失浪费。

其三,要从传统的国有资产的负债、损益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在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审计中,进一步与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关注决策程序与企业治理的有效性,关注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的有效性与风险点。加强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的指导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力量,从财务资金为主线的审计转变为资金与内控风险共存的审计监督,实现从事后揭露问题到事中防范风险的转变。

(二)审计对象的重心转变。新时期的审计对象转变,不仅仅体现在审计范围的全覆盖,在关键的审计核心工作上也要实现审计对象的中心转变。

首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始终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与永恒主体。国家审计机关向审计委员会、人大及政府报告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果报告等是年度审计工作的重要核心工作。新时期,这项审计工作的逐渐转变及与重大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结合,是实现审计工作从合规性向效益性的逐步转变,是进一步实现审计全覆盖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现实需要。

其次,在“一带一路”国际化进程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国际化和尤其是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盲区,将是新时期国有资产审计的重点。要通过审计监督,进一步确保境外国有资产的安全与保值增值,确保国有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能够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管控和风险防控措施。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委员会,逐步增加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与监督,加强国家审计的覆盖面与纵深度,做到国家监督与内部控制相结合。

第三,面对习总书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重点实现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结合。随着这项工作从试点专项走入常态化,审计对象从财务和资金,要逐步重点转化为资源和实物。通过自然资产资源的审计开展,逐步扩大审计范围和覆盖面,逐步实现审计对象的转变,未来不仅限于资产资源,而是更多的国有资源包括生态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无形资产等。

(三)审计技术方法的转变与发展。传统的计算机审计已经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审计对象的变化。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审计技术方法势在必然。要进一步创建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协同机制,通过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实现对审计对象财务和业务数据的海量分析,要进一步研究运用数据审计抽样比对的技术方法,在面对金融审计、国有企业审计等海量数据的审计对象时,如何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同时,面对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审计难免要涉及对图像、音像、指纹等信息的提取分析,这也要求审计技术方法的进一步开发运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审计厅)

猜你喜欢

效益性思路审计工作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不同思路解答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研究
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公益与效益的平衡
试析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的内涵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