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28陈琳朱晔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31期
关键词:离散数学专业课通路

陈琳 朱晔

摘要:以《离散数学》课程为例,通过若干实例介绍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课后等环节中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学融合的方法及思考。

关键词:离散数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1-0107-02

1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热点和方向,它是依托各类专业课、基础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提出要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课程思政,这对于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地在教学中融合思政内容,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2 离散数学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集合论、数理逻辑、代数系统和图论四个篇章的讲解,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在离散数学课程的四个篇章中,图论这一章有很多知识点能够与实际联系,所以课程思政的渗透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而另外三个篇章理论性较强,更多地通过与知识点相关的科学家的事例,学科的发展历程等来引导学生。

3 课程思政与离散数学的融合

3.1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专业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传统教学相比,融入课程思政的专业课教学,教师在课前需要对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有效地挖掘出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既要能够达到既定的思政教学要求,又不能太过刻意和突兀,应当和专业教学内容很好地融合。对于学生,教师可以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课上讨论或讲解这些内容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

比如,在讲解最短通路问题时,教师计划完成“热爱本职工作”这样一個思政目标,所以寻找了“坚守贫困山区31年的邮递员‘全国劳动模范张林昌送信”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因为“最短通路”问题是寻找连接两个点之间最短的那条通路,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用从邮局(一个点)去某家(另一个点)送信,需要寻找最近的那条路这个实例去讲解,而一个全国劳动模范送信的真实案例,既能与专业课内容相关,又能贴合思政目标,可以很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当然,这个案例部分学生可能并不熟悉,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去了解张林昌的事迹,当学生了解了这个事迹后,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出最好的效果。

3.2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环节容不得一丝马虎。对于课程思政的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以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

在教师进行课堂讲解时,可以在课程引入部分添加课程思政内容。比如,在图论的讲解中,有一个最短通路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赋权图中寻找一个结点到另一个结点的具有最小长度的通路。针对一个具有多个点的交通图,任意两点间可能有多条通路,求出长度最小的通路具有实际的意义。在这个内容的讲解前,教师可以用坚守贫困山区31年的邮递员“全国劳动模范”张林昌送信的真实案例,作为课程的引入,首先介绍张林昌工作的环境艰辛,但他热爱本职工作,坚持送信无怨无悔。然后将这个案例转换为本节课要讲的专业知识,今天,张林昌要从邮局(点A)送一封急件到大学生小张家(点B),从点A到点B有好几条路连通,中间分布着点C、D、F等休息亭,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那么张林昌要完成这封信的送达任务,应该走那条路呢?这可以用今天讲的最短通路问题来解决。当然,在完成课程引入后,如果教师始终围绕这个案例来讲解最短通路问题,并布置学生课后讨论,张昌林这种精神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应该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通过本职工作的出色完成去建设我们伟大国家。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感悟应该会更加深入。

再比如,在讲解“谓词逻辑”时,学生刚刚学过“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是在命题逻辑的基础上,对原子命题进行进一步分解,以弥补命题逻辑推理的不足之处的逻辑。结合本节课的思政要求,在课堂引入部分,教师首先复习了命题逻辑可以进行的推理,解决的问题。然后,给学生介绍了“三段论”,通过“三段论”的介绍,使学生明白了命题逻辑推理的不足,最后引出谓词逻辑,介绍谓词逻辑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逻辑推理从命题到谓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另一方面,当学生了解命题逻辑推理不足时,自然而然地能够引出谓词逻辑,完成后续课程的教学。

除了课堂引入环节,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同样可以融入思政内容,使得专业知识中有思政,思政中有专业知识。比如,在讲解集合中“属于”和“包含于”的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可以举例设元素a为台湾,集合A为{中国所有的省},很显然,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所以元素a属于集合A。在讲解“包含于”这个知识点时,使用了同样的方法,首先讲解了“包含于”的定义,然后举了几个实例,其中包括:设集合A为{所有香港人},集合B为{所有中国人},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实行两种制度,所有香港人都是中国人,所以A中所有元素都在B中,A包含于B。

当然,在教师讲解外,要做好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认识。比如“关系图”的教学中,思政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思政实例是关系图的绘制,在这个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国际关系展开一定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和小组的讨论中,加深学生对国际关系的认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另外,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反馈,主动挖掘思政元素。比如在“命题逻辑”的讲解中,有一个知识点是“排他性或”。“排他性或”是指“或”两边不可能同时为真,在讲解时一般需要举例说明并提醒学生与普通“或”进行区分。教材上介绍这个知识点用的是“中午吃牛排饭或鸡排饭”这个例子,在编者看来,中午不可能既吃牛排饭,又吃鸡排饭,所以这是“排他性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回答自己中午可以既吃牛排饭又吃鸡排饭。当学生做出这种回答后,教师应该主动抓住这个思政点,进行积极引导,自然地提及旧社会的百姓生活艰苦,要同时吃牛排饭和鸡排饭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是在新时代,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今天看来牛排饭和鸡排饭同时吃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同时我也提醒学生,在阅读教材书籍或者自己今后做科研也一样,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任何问题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就像看待这个“或”是否是“排他性或”一样。然后重新举一个“排他性或”的例子。通过这个简单实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学生在欢笑中认同了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的事实。

3.3课后延伸

在课堂教学完成后,课程的思政目标一般来说都已经能够达到。但是,如果配合一定的课后作业及活动,能够将课堂内容在课后延伸,则可以更好地做到思政育人。

比如,在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有一节课主要是讲解“容斥原理”及其应用。在这节课的讲解中,教师设置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政要求,并在容斥原理的应用环节,使用了一个“报名参加环保活动”的案例。在课程讲解完成后,如果能进一步通过班主任及学生会的配合,开展一系列环保活动,则既可以将课上的思政内容进行进一步巩固,又能在一系列活动中,引导学生对于思政内容有更多更深的认识。

再比如,在讲解“赋权树”问题时,涉及“一带一路”的思政内容,课后可以布置讨论作业,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达到对思政内容更全面的了解。在讲解“布尔代数”时,涉及了“布尔”这位伟大的数学家,课后可以让学生查阅代数发展史上更多的数学家,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

另外,课后的延伸如果由任课教师和学院学工科通力合作,积极配合,拟出一定的思政教学点,课上课后一条线,课上与专业知识融合,课后通过一定的活动补充实践,则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4 总结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是教学改革的方向,要将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做到润物细无声,还需要教师自身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挖掘,多方配合。课程思政的融入,必将使专业教学能够更好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 汪一心,张明.课程思政理念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86-90.

[2] 李振平,魏巍,余亚辉.把思政元素洒满高等数学课程的实践与认识[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6):82-83.

[3] 宋美超.协同育人视角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创新[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0):18-19.

[4] 田娟娟.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6):235-236.

[5] 林丹丹.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1):61-62.

[6] 朱秋.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内容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5):8-11.

[7] 盧珊.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6):271.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离散数学专业课通路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离散数学实践教学探索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Kisspeptin/GPR54信号通路促使性早熟形成的作用观察
proBDNF-p75NTR通路抑制C6细胞增殖
通路快建林翰:对重模式应有再认识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Hippo/YAP和Wnt/β-catenin通路的对话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基于实践教学的《离散数学》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