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
2020-12-28王嘉毅张晋
王嘉毅 张晋
摘要: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基本问题,探究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从德育发展方针的提出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确立,再到德育为先方针的实施,以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最终确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和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立德与树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立德之基,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立德之要,倡导公民道德教育为立德之核。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及其各自包含要素构成了立德树人“三全456”统筹模式,是新时代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立德树人;科学内涵;现实要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20)08-0001-06
党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发展改革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深刻阐释了立德树人问题。习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明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切实深人贯彻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基本问题,探究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
一、立德树人的发展历程
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其内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德育发展方针的提出,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确立,再到德育为先方针的实施,以及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等不同阶段。立德树人内涵的形成与发展,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使命,阐明了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向。
(一)德育发展方针的提出
1949年9月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第四十二条明确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强调要建设“五爱”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教育要培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青年一代,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次确立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要求。1952年3月根据《共同纲领》及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学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年青一代,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全面发展;中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并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效忠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使他们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高等教育部在《1954年的工作总结和1955年的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每个教师都应有向学生进行文化科学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责任4。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获得发展凹。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我党第一次对教育方针的明确表述,也是首次将德育提到首位并强调其对智育、体育等方面发展的统领。
(二)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的确立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我国教育方针进行总结,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4。这一论述将学生德育工作摆在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突出位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再次强调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5]。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延续了对“四有”人才的培养要求,并强调实现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立法形式写进国家教育方针。1988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该文件不仅阐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和主要任务,还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阐释,指出德育对于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问。在此基础上,原国家教委在1993年和1995年分别颁布《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实施、原则、要求、评定、管理等作出整体、系统的规划,有效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建设。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为学校德育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有效指导和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三)德育为先方针的实施
进人新世纪,中共中央发布的系列文件确立了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视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再次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以。该意见还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深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同时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为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的精神,教育部于2005年4月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和整体设计,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教育根本任务时确立了育人为本的方针,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要实现的全面发展内涵扩充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强调“德育為先”的宗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并对国民教育体系做出全面规划布局,明确指出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调将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凹。至此,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教育的基本要求,其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与丰富。
(四)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党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应当具有中华文化的底色,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10]。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总书记以“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作喻,从青年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出发,强调青年价值培养的重要意义"。在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要培养理想远大、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12]。总书记还进一步阐明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需要具备的基础和核心是自觉加强道德养成和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教育事业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九个坚持”中再次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5]。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指向。
二、立德树人的内涵特征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其意义不仅包括了对优秀传统思想的传承,也随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发展,更是对我国教育目标“中国化”阐述的深化。新时代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不仅要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还需深入探讨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
(一)立德的要义
立德树人是“立育人之德”与“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统一。谈及为何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用人标准和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德”在个体发展中不仅居于“首位”,也是成长发展的根本方向,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方能“尽其所能”“用得其所”[16]。“大德”“公德”“私德”的论述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其中既包含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使“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具有崭新的科学内涵和丰富的理论意蕴。总的来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立德之基;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立德之要;倡导公民道德教育为立德之核。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立德之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纳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实现了国家、社会、公民不同层次价值要求的有机融合[17]。之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从国家、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对个体发展价值依据和基本标准的要求,也是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根本旨归。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德”,体现在每个个体身上并“汇集”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大德”[18]。因此,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和有效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践行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
2.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立德之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标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与生命力的活水源头,立德树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之“魂”,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保障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相互融合,构成立德树人的精神支撑。
3.倡導公民道德教育为立德之核
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做好两个“忠于”(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强化三个“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不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总的来说公民道德可以分为政治品德、社会公德以及个人品德,政治品德表现为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等;社会公德包括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乐于奉献,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奉献社会等;个人品德不仅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还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和法律素养等,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集中体现与反映。坚持立德树人,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和重要任务。
(二)树人的指向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相关论述集中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即我国教育事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20],培养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以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这些论述为我国教育事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即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以树时代新人为新时代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教育所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立德树人和以文化人[22]。总书记还阐明青年培养在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的重要作用,青年的“兴”与“强”和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息息相关,有梦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2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征程的新时期,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过硬的本领能力。首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叫。此外,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担当是一种品格、更是一份勇气,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必须勇于担当,能够担当,以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身姿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最后,过硬的本领能力是理想信念得以实现、担当作为得以发挥的基础和条件。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然要有真才实学、也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教育工作要引导青少年下苦功夫、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始终坚守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表述,并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出要求[25]。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和价值方向的明确表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则是对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的具体目标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發展”的重要论述,与党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德育、智育、体育”成为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响,再到将“美育”正式纳入全面发展教育叨,以及“五育并举”理念的正式确立,是对党的教育理论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创新,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度思考和提炼升华。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并赋予其时代的新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任务包括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并尊重劳动,从内心深处认同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并从实践行动上辛勤、诚实、创造劳动28。五育并举的实现还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并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各环节、各领域,构建德智体美劳相依相促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工作,是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三)立德与树人的关系
“立德”一词最早出现在《左转,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为个体要“身死名不朽”,需要达到的最高层次是具备高尚品德,并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树人”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30],这一论述以“树谷”与“树木”作喻,凸显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今天我们所强调的“立德树人”概念,不仅包涵对传统思想的传承,也随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发展。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还需要深人领会立德与树人之间的逻辑关系。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过深刻论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总书记引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论断并进一步阐述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育人和育才是相统一的,育才以育人为本,育人以立德为本,立德树人的落实是检验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是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必须遵循的规律[31]。
总书记的论述表明,首先立德与树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育人与育才是辩证统一的,离开人才培养谈立德,德就成了无根之木;抛开立德谈人才培养,人就成了无源之水,二者互为依存。其二,立德是根本,树人是核心。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所在,树人是立德的最终旨归;不立德就难以树人,离开树人,立德就失去了意义;立德才能树人,立什么德决定树什么人,树什么人取决于立什么德;树人先立德,立德为树人。其三,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立德树人是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一切教育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树人,只有把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工作同时做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工作,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三、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根本上明确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做什么的问题”[32]。实际上,新时代“立德树人”就是要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现实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33]。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人并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各环节、各领域,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全包括的育人体系,学科、课程、教学、教材、管理、评价等工作都要围绕立德树人工作有序开展[34]。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0L_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2020-05-22.
[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2).
[12]办好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N].光明日报,2016-09-11(01).[13]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6-09-1301)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5][21][5[28]34][3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8-09-13(10).
[16][17][18][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169.168.155
[20][23]习近平.决胜全而建成小康社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70.
[22][24]张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2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2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88[30]黎凤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5
[3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32]靳玉乐,张铭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10.
[3][36]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作者简介:
王嘉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政策(wjy@nwnu.edu.cn)。
张晋: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690158649@qq.com)。
收稿日期:2020年5月8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