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020-12-28周持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20年46期
关键词:承天寺空明竹影

周持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竹影斑驳……月光所到之处,万物镀上一层清冷的光辉。

梦回宋朝,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白天耕种,只有夜深人静时,才能享受一份清闲,抛开白天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已到入睡时分,苏轼却不想辜负这大好的月色。可如今又有谁愿与他为伍?正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苏轼遇见了同样被贬谪黄州的张怀民——最高级的灵魂契合,最极致的心灵相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与张怀民相约步于庭中,这里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清新。望着这一轮明月,苏轼是否会念起远在他乡的亲人?是否会想起曾经提携陪伴自己的良师益友?是否会感慨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人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景色虽美但掩盖不了苏轼此时复杂的心绪。

苏轼深知:自己一生的归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自己是为大宋王朝国家富强、百姓安居樂业而活。“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纯真,质朴,率性而为。因为率性,他吃尽苦头,但始终乐观开朗地面对生活中的狂风骤雨、荆棘丛林。

夕阳亦是旭日,在它走下山去,收尽苍凉之际,也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艳艳朝辉之时。每一次贬谪,对他人来说,或许是人生低谷;但对苏轼来说,是重新开始。无论到何处,苏轼都有着一份“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安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苏轼坚守初心,造福百姓,潇洒自信,享受诗意人生。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与其在宦海沉浮,追逐名利,不如像苏轼一样随缘自适,坦荡旷达。从古到今,沧桑巨变,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但旷达乐观的胸怀永远是心里的一处芬芳。

(江苏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1915班)

点评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以真情实感为依托,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小作者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直至抵达大文豪的灵魂深处,积极思索人生的价值:人,只有立志成为正人君子,他的人生才会清清白白,像积水空明一般美丽。

(曹津津)

猜你喜欢

承天寺空明竹影
“欣然”与“积水”背后的生命超越
江岚诗词二首
偶感
竹影垂帘
铜铃山中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硬坛新秀
竹影金秋(七绝)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确定的反思——兼与《小石潭记》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