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研究

2020-12-28周丹

关键词:网络谣言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周丹

摘 要:随着新工业的发展、能源的变化和新应用技术的出现,导致出现区域或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的疾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日益成为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而高校学生群体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挥了网络谣言传播的助推器。笔者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COVID-19)期间发生的网络谣言例证进行过程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围绕新冠疫情事件衍生的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过程,以及高校如何制定相应的举措应对舆情危机。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1)01-0086-03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且热点和难点问题有加速爆发的趋势,从而导致突发性公共事件频频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作为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一个主要种类,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往往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成为谣言滋生的土壤,网络成为谣言传播的助推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谣言传播因网络快速扩大作用而变本加厉,对于社会和公众的危害因之更为严重。

1    问题的提出

谣言向来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导火索和伴生物,尤其是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来说。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谣言借助新媒体力量又展现了不同的传播态势,并以更快、更广泛的态势进行肆意的传播,对公众的思想和行为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自2003年爆发“SARS”事件后,先后又爆发了多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事件,以及2019年12月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COVID-19)。此次的新冠疫情,先后出现过多起网络谣言,如武汉病毒所毕业生黄燕玲是“零号病人”、钟南山院士不戴口罩看望林正斌教授等,谣言四起,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秩序,并引起一系列恐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笔者认为,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谣言的传播过程与心理动因进行研究,对于青年大学生识别谣言,客观看待谣言,避免谣言对认知的影响,尤其是预防谣言对自身带来的伤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2    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传播的危害性特征

一是网络谣言受众范围广,形式多样化。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高达24.6%,受过高等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20.2%。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民群体中的主力军。网络谣言采用众多途径进行传播,其传播速度快捷,对高校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互联网可以摆脱人际传播的地域限制与空间限制,以更广泛的传播范围、更迅猛的传播速度、更便捷的传播途径、更密集的传播方式,迅速产生规模效应。此外,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特征,这也为疫情谣言的肆意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是网络谣言迷惑性大,依托网络传播速度飞快。中国网民通过浏览网页、QQ群、微信群、新浪微博可以获得很多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的信息,通过转发传播给另一个微信群及“社区”,很便捷地实现信息的快速、大范围的传播。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的中坚力量,上网时间最长,接触到的网络信息更多,再加上其心智发展不完善,辨识能力弱,因此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群体的侵蚀很严重。网络成为高校大学生发表意见、寻求利益诉求的渠道和话语平台,可以说高校网络舆情是探测学生在网络空间上所表达的具有“公共”意义上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倾向的温度计。但不可忽略的是,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中“把关人”的缺失、网民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组织机构利益营销等导致网络舆情空间复杂,加上青年大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历等因素,从而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环境更加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

三是网络谣言对高校危害性强,破坏校园正常秩序。网络谣言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在校园内的影响,不仅扰乱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秩序,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挑战;对校园网络管理机制的挑战。高校青年大学生在面对来源不明的各类信息时,许多人无法鉴别信息的真伪,很难做出准确的理性判断,于是在朋友圈或微信聊天群进行转发。新媒体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它可以使全体网络使用者既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基于这种特点,在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化身为“意见领袖”。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在百度贴吧中,任何一个只要经过注册拥有ID号的人,都可以作为楼主发布信息。在人们对新冠病毒疫情非常恐慌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受到周围人片面之词的诱惑,由于事发突然、消息来源及真实性等信息匮乏而导致真相不明,学生们处于被动接受事实的“懵懂状态”,并在班级群和微信朋友圈相互转发,新冠疫情的网络谣言通常就是以这种“以讹传讹”的方式进行大范围的网络传播。

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舆情引导及网络辟谣的建议

当前,微信、微博、贴吧及各类论坛已成为青年大学生情感表达与信息交流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生俨然扮演着网络舆情的重要生成力量和主力军。而高校作为学生群体集中的社会组织,其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正确方向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因此,关注高校网络舆情,把握学生的舆情动态,做好学生舆情引导工作,不仅关乎构建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而且对创造高质量的社会舆论、构建理性平和的社会舆论环境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    重視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青年大学生会将自己对时事政治的态度、对学校管理不足的建议、对自身利益的诉求,以及对生活、学习不顺的情绪发泄等,选择在微博、贴吧、微信朋友圈等多种渠道进行公开发布。大学生对新媒体网络的依赖性愈来愈强,也意味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学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在主动参与和积极引导的过程中积累新媒体环境下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的经验,提升引导能力和引导效果。一方面,引导主体意识到转变观念、把握舆情发展规律和时机,对深入了解学生所思、解决学生所需、引导舆情正面走向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舆情信息的突发多样和快速裂,与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长期性的矛盾,为引导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反思困境,才能真正探寻到高校网络舆情的规律,增强引导能力,提升引导效果。

3.2    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具内容的复杂性和演变的无序性特征,需要建立一整套相互作用、相互联动的引导机制来实现舆情的有序管理。构建灵敏的网络预警机制,就要利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对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进行信息监测,采用关键词搜索、模糊搜索、高级搜索等模式,对敏感信息、热点话题进行监测,为舆情研判提供实时趋势、传播路径、主题演变等依据。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舆情应急预案,并在学校日常网络舆情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形予以修订,力争实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效果,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或网络辟谣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在疫情网络谣言爆发初期,学校宣传部门、学工部门、信息媒体中心等多部门通力合作,要快速、准确地对舆情信息进行研判。学校要积极应对,信息公开要及时和投名,要根据已掌握的事实第一时间表明立场和态度。美国著名的危机管理学家Robert Heath认为,危机引爆后的24小时将会是信息传播的最高峰。而在新媒体技术发展时代,几个小时之内就会在网络传遍,更加考验学校管理部门和引导者的决策能力、公关能力和执行能力。学校各个部门之间要形成联动,在网络谣言发生时不相互推诿责任,要坚决服从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行政职能部门形成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的工作格局,积极反馈,各司其职,促进问题解决。

3.3    科学建构舆情多元引导模式

引导的实质是改变青年大学生的态度,将舆论引向理性一面,不断消解其中的非理性、非客观的成分,使得网络舆情在一定限度内达到平衡状态。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并不是对大学生的多种声音进行限制,而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柔性、科学的引导来规范多元舆情,达到主流舆论的凝聚和价值共识的形成。学校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建立,用正面舆论消解网络噪音、降低负面舆情产生的不良影响。学校从事一线工作的思政理论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辅导员,是积极引导网络舆情正面走向的关键人员,发挥校园中威望较高的教师、大学生中先进分子或先进团队的力量,强化主流言论和意见,从而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

3.4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网络“免疫”能力和鉴别意识。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下,因视频动画和图文声音的直接性、快捷性,使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对网络信息的偏听偏信,对舆情解读的偏差和价值观念模糊等问题。没有深厚的价值观根基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中坚持正确的方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强化,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区分虚拟网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切换,摆脱网络参与中流于表面和浮躁的心理状态,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和解读网络上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自觉担负起传播网络正能量、宣传正面主旋律舆论的重任。

高校要自觉坚持并逐步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以正确的价值体系为根基,发挥大学生在新媒体网络世界中的蓬勃朝气和创新活力的特质和优势,以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推动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防张?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M].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9.

[3]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8.

[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88-289.

[5]李玉琴,马慧芳.网络谣言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9):52-54.

Research on the Spread of Internet Rumors of Sudden Public Health Inci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ZHOU Dan

(Institute of Marxism,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Zhejiang 315211,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es,changes in energy source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applied technologies lead to the diseases as regional or global public health events.Sudden public health incidents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breeding ground for online rumors,and college student groups,as the main force in using the Internet,have played a booster for the spread of online rumors without knowing i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with examples of online rumor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On this basis,it analyzes the dissemination process of online rumors surrounding theCOVID-19 epidemic incident among college students,and ho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respond to the crisis of public opinion.

Key words:sudde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cident;online rumors;internet public opinion;response strategies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