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海德的甘肃情缘

2020-12-28孙瑛

百年潮 2020年11期
关键词:艾黎肃南山丹县

孙瑛

马海德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与甘肃有着深厚的情缘。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1933年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33—1936年到中国上海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热带病。先后在上海广慈医院和雷士德医院工作,后与两位同学一起合开了一家诊所。其间,在上海结识了路易·艾黎、史沫特莱等外国进步人士,并参加上海国际友人组织的马列主义小组,协助中共组织开展秘密革命斗争。

1936年春末,中共中央发电给上海秘密组织,嘱咐邀请一位诚挚的西方记者和一位医生到苏区访问。上海组织在宋庆龄的协助下,说服年轻的乔治·海德姆医生于6月启程,乘火车北上,在郑州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会合后,一起辗转前往陕甘苏区。就此,开启了马海德与甘肃的结缘历程。

通过环县到西征前线

1936年7月13日,斯诺和海德姆到达陕北保安——中共中央驻地。15日,毛泽东正式会见了他们。毛泽东见到海德姆后非常高兴,还问他是否搞过哲学的问题。在保安参观一个多月之后,按照周恩来的安排,他们要去彭德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西征前线采访红军。当时,西征的红军正在宁夏南部的预旺一带作战,要到达那里就必须经过红色区域陕西吴起、甘肃环县等地区,这也是此前西方野战军攻占的新地域。斯诺、海德姆骑上时任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赠送的马匹,一路西行,到达陕甘宁省委驻地——环县河连湾进行考察,然后从这里出发去了预旺堡彭德怀司令部所在地。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在甘肃和宁夏的山间平原上骑马和步行了两个星期以后,我终于来到了预旺堡”。“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料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我从宁夏又南下到甘肃,四、五天后我回到了河连湾”,这一“回”字的使用,充分证明了海德姆与甘肃的第一次结缘是存在的。遗憾的是,始终没有见到这次访问中关于海德姆的相关记录,也没有看到过海德姆对这段历史的任何文字材料。当时的随行翻译、燕京大学学生王汝梅(黄华)在回忆文章《随斯诺访问陕北和目击红军大会师》一文中,对此作出了解释:“他原想把我和海德姆也纳入镜头,但我和海德姆一到苏区即下决心不再离去,所以向斯诺提出,请他在报道中不要提及我们的名字,也不要给我们照相。因为海德姆还有亲属在美国,我也考虑,如果组织上派我到国民党地区做秘密工作,斯诺任何照片和文字报道对我以后的工作都是不利的。”

西征前线的访问结束后,斯诺准备返回北平,而海德姆却自愿留下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为尽快融入革命队伍,与红军战士一样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马海德。

参加会宁红军大会师

1936年8月底,中央决定西征的红一方面军之西方野战军挥师南下迎接北上的红二、红四方面军,以实现三军大会师,胜利结束长征。马海德随陈赓率领的红一师沿清水河行进,后过固原进入会宁县城,在那里目睹了红一师搭彩门、准备慰问红二、红四方面军礼品的热闹场景和红军将士会师的感人场面。

在庆祝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联欢大会上,马海德和朱德总司令等人就坐在主席台上。因为是外国人,马海德特别引人注目,许多人把他当作共产国际代表。马海德对朱德、张国焘两位红军领导人的印象也很深刻,他在日记中写道:总司令朱德“瘦的鬼一样,但强健……大把胡子……看上去不像军事指挥员……看来倒像是红军之父……”;张国焘“这位政委……肥胖、高大、细皮白肉。我真纳闷,别人都瘦得不能再瘦了,他怎么一直这样胖……”

会师结束后,马海德继续随红一师行动。他们离开会宁向东到了将台堡镇(时属甘肃静宁管辖),又与红二方面军会合后随红二方面军司令部回到陕北保安。

1937年2月,马海德在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先后在八路军总部、陕甘宁边区医院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和新华通讯社顾问,帮助新华社建立英语对外广播。1942年调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工作。1946年1月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医疗顾问参加了在北平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美国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的活动。1949年10月,他加入中国国籍。1950年至1953年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1953年至1966年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后改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

率中央医疗队到肃南指导

地方病防治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性病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危害很大。1954年皮肤性病研究所正式成立后,马海德就主管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并兼任麻风病研究室第一届主任。此后,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他不仅参加制定了全国性病的防治规划,还负责规划的贯彻落实。他亲自制订下乡计划,确定下乡路线以及选点和分组等具体措施,还安排、编写讲义教材和绘制图谱等诸多工作,为中国消灭性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彻底消灭和防治性病,从1954年开始,马海德每年都坚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带领科研小组到边远的农牧区开展诊疗工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55年5月中旬,马海德率中央医疗队来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开启了他与甘肃的第三次结缘。

马海德一行19人和甘肃省民族医疗防治二队全体工作人员,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肃南。当时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县城条件比较艰苦,他们一行同住在县委后院的平房内。肃南县辖区内生活的裕固族人口不过1万,牧民大都住帐篷或蒙古包和毡房,逐水草而居。受生活条件的限制,裕固族人坚持一日多茶一饭的独特饮食习惯,主食是奶和肉,副食是米或面,没有或极少有蔬菜,牛奶或羊奶是牧民生活的必需品。医疗队不顾旅途劳顿和条件艰苦,安顿下来后就立即开展工作。一部分人筹办卫生医疗培训班,一部分人深入牧区进行疾病普查。在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时,医疗队先易后难,从内科、外科、皮肤科、儿科、妇产科等方面逐步提高训练难度。没有教材,马海德就亲自编审教材并给训练班授课,教护士边学习医护知識边学习换药、测体温、给病人服药、打针、灌肠等技术,还经常对学护理的裕固族女同志讲“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道理。使用显微镜没有电源,他就自己动手改造显微镜,使之能用干电池做电源。经过几个月的培训,裕固族第一代初级西医医务工作者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方病防治的骨干力量。同时,一所用现代医学知识武装起来的西医诊所也在肃南县城诞生。

在地方病普查工作中,马海德和副队长叶干荣以身作则,同甘肃省民族医防二队的医务人员一起骑马先后到喇嘛湾、青龙乡以及东柳沟、西柳沟、营盘台子、老虎沟等地牧民帐篷,宣传预防知识,了解情况。起初牧民不肯抽血检查,马海德就伸出胳膊捋起袖子让护士抽他的血,给大家示范。大家看到马大夫抽完血还那么精神抖擞,便主动让护士抽血检查。对已查出的300余名重病患者,通過调查了解,马海德在甘肃省医防二队制定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重新制定治疗方案,采取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免费治疗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患者消除了顾虑,敢和这位高鼻子、蓝眼睛、胳膊上长毛,但能讲熟练汉语的医生交谈并陈述病情了。在此期间,马海德和大家同甘共苦,同吃同住,一起跋山涉水,从不搞特殊化。他住过褐子帐篷、蒙古包、破庙,睡过临时旅店的土炕,也曾和四个人合盖过一条粗布破被。工作之余他还和大家一起跳舞、聊家常、说笑话,始终保持着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马海德以优良的医德和娴熟的医疗技术热情为群众治病,赢得了广大牧民群众的信任,也和省医疗队的全体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的指导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疾病防治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效果,不仅控制住了病情蔓延的势头,治愈率、巩固率也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至9月下旬,马海德一行离开肃南,返回北京。

马海德率领的中央医疗队在肃南工作的四个多月时间里,给肃南的各族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和中央医疗队的专家离开肃南时,县委、县政府领导以及红湾寺的群众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有几个民间艺人还唱着自己编的歌,歌词把毛主席比作“太阳”,把马海德和医疗队称作“月亮和星宿”。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和马海德一起工作、战斗过的老同志,每当回忆起那段往事,都会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曾经受到他和中央医疗队诊治的裕固族和其他民族的患者,也始终没有忘记这位高鼻子、蓝眼睛、穿西装的“艾木其”(医生,裕固族语),无不表达对这位洋专家深深的敬意。

担任山丹培黎学校名誉董事长

马海德和甘肃省山丹县的缘分,自然是与他的好朋友路易·艾黎分不开的。1943年底,在陕西双石铺的培黎工合学校历尽艰险,搬到了千里之外的甘肃山丹县。1953年,为更好地培养大规模建设所需人才,接管学校的西北石油管理局决定将学校迁到兰州办学,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艾黎到北京定居。正是在这一年的夏季,时任国家卫生部顾问的马海德应艾黎之邀来到山丹。在这里他参观了培黎学校,也考察了山丹的卫生事业。1973年,艾黎决定将他收藏的4000多件文物捐赠给山丹。为较好保存这批文物,山丹县专门修建了艾黎文物陈列馆。后参加一期工程开馆典礼的校友们向艾黎建议,在二期工程中应该再修建一座图书馆以纪念去世近40年的培黎学校曾任校长乔治·艾尔温·何可,艾黎表示赞同并向山丹县领导提出了建议,该建议得到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的支持。甘肃省、地(市)、县三级政府遂决定拨款修建山丹培黎图书馆。在两座建筑物名称的题写方面,马海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沟通协调作用。1984年9月,图书馆落成开馆,艾黎在马海德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山丹,马海德还代表艾黎发表了讲话。典礼结束后,马海德还应邀对山丹县人民医院进行了参观。这是他的第二次山丹之行。

1984年11月,艾黎向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提出在山丹重建培黎学校的设想。12月,他又将设想向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得到了积极响应,着即成立了筹备委员会,马海德受邀担任名誉主任。1987年3月,学校建成开学前,马海德同艾黎一起担任学校名誉董事长,他表示:“办好这所学校很必要,我愿与艾老一起担任名誉董事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点工作。”这期间,他受艾黎的请托,帮助山丹县卫生局争取到了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援助部分落后省份农村卫生项目的无息贷款85万美元,有效改善了山丹县的医疗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

1988年9月,马海德获得国家卫生部授予的“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10月3日在北京病逝。(责任编辑 王兵)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二级巡视员

猜你喜欢

艾黎肃南山丹县
肃南马鹿
浅谈艾黎文化遗存在山丹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情系幼教爱满园——记山丹县幼儿园园长舒燕芳
推进和谐教育 享受成长快乐——砥砺奋进的山丹县清泉学校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肃南牦牛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山丹县为例
山丹县注重“黑河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管理宣传工作
2013年9月20日甘肃肃南、青海门源交界5.1级地震的加速释放模型研究
像谜一样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