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最后的女先生

2020-12-28枕云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0年12期
关键词:掬水叶先生叶嘉莹

枕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叶嘉莹这个名字并不算陌生。

她耄耋高龄依旧紧跟潮流,参加央视节目《朗读者》,受邀做客豆瓣时间,录制备受欢迎的《中华诗词之美》《小词中的修养境界》等网络公开课。

她也曾因为捐款3568万元成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上过热搜。

96岁的叶嘉莹先生是无数人通往古典诗词海洋的引渡人,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

可惜的是,在大众眼中,这位被神格化的女先生如同她传播的古典诗词一样高雅,有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感。

幸好,最近上映了一部聚焦于叶嘉莹先生的人文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向我们展示了她生活中的更多面。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陈传兴。

他是大学教授、语言学博士、艺术评论家、摄影大师,2012年更是获得了法国政府为他颁发的象征文艺界最高荣誉的“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

不过对于观众来说,直到好评如潮的文学纪录片品牌《他们在岛屿写作》问世,大家才得以认识这个艺术家。

他掌镜记录的是诗人郑愁予的《如雾起时》和诗人周梦蝶的《化城再来人》,这次的《掬水月在手》正是“诗的三部曲”的最终篇。

《掬水月在手》最主要的艺术魅力在于,这是一个视觉艺术家眼里的文学艺术家。

陈传兴谈到创作初衷时表示:拍摄郑愁予是想呈现“诗与历史”,拍摄周梦蝶是想呈现“诗与信仰”,拍摄叶嘉莹则是想呈现“诗与存在”,即海德格尔说过的“诗作为存在的居所”。

因此,这部纪录片并不同于我们常见的那种编年体讲述,它是用叶先生童年居住的四合院结构“门外—脉房—内院—庭院—厢房”串起整部纪录片。

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一生也在这种东方散文化叙事中被一步步勾画出来。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7月,北京叶赫那拉氏的书香世家。

她3岁跟着父母辨别四声,6岁在姨母的教化下读《论语》,17岁考进辅仁大学,师从顾随,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人文教育。

从需要先生修改词句到先生主动唱和作诗,叶嘉莹在诗词方面的天赋一步步展露出来。

然正如王国维所言“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生于乱世的叶嘉莹比很多人更早尝到了死生隔离的痛苦,诗歌成了她苦难一生的慰藉。

18岁那年,叶嘉莹的母亲因病在返京的火车上去世,叶嘉莹悲痛作诗八首悼念母亲。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叶嘉莹从辅仁大学毕业后便去教书,战争中讨生活艰难,只能身着破衣烂衫去授课。困窘如此,《论语》又给予她力量:“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948年,叶嘉莹与先生赵仲荪结婚,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时局未定,她又跟随丈夫背井离乡,漂泊于台湾。

由于处境尴尬,丈夫因为政治迫害入狱三年。她只能抱着幼儿寄人篱下投奔丈夫的姐姐。

这段时期的叶嘉莹诗词里充满了痛苦和哀拗。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为了养家糊口,叶嘉莹整天都奔波在讲课的路上,需要辗转多个学校。三年后丈夫出狱,叶嘉莹的处境没有好转,反而更加难过。

赵仲荪由于长期囚禁性情大变,再也没有出去赚钱养家,还经常冲叶嘉莹发脾气。

不是没想过轻生,可是王安石的那首《拟寒山拾得》开导了她。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丈夫被她看作那片碎瓦片,伤害了别人也有自己的不得已,叶嘉莹选择了宽忍一生。多年后和友人提起,也只是简单一句:“赵仲荪这个人呐.......”

叶嘉莹的名气在台湾文学界打响后,42岁开始,她便被交换到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做访问学者。

这本是叶嘉莹人生中最意气风发的时光,但苦难接踵而至。52岁那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当场身亡,无奈白发人送黑发人。

纪录片中叶嘉莹加拿大的老邻居回忆道:“经历了那么多,她是怎么挺过去的呢?她女儿女婿走了那阵子,有人在亚洲中心见到她,说叶先生来上班了。她迎面走来,看见大家,眼眶一红,但也就是那样了。”

叶嘉莹的苦痛被她沉沉压抑在诗词里。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叶嘉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困厄痛苦,少年丧母,中年丧父、晚年丧女、婚姻不幸、故土难回......

然而片子里叶嘉莹回忆起往事始终笑意盈盈,只有感叹毫无自怜之意,这份厚重与轻盈,便是诗歌里讲的“弱德之美”。

与其说,叶嘉莹的一生没有真正恋爱过,不如说她一辈子都在和诗词恋爱。

她以诗教为志业,坚持七十余年,桃李满天下;她的诗从心里跑出来,古诗词拯救了她,她也复活了古诗词。

师者叶嘉莹,诗者叶嘉莹。

作为人物传记片,《掬水月在手》没有流于堆砌大量细节和讲述曲折故事,而是用人格说话,呈现的是主人公精神上的元气。

正如叶先生的老师顾随所讲: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的心态,过乐观的生活。

叶嘉莹先生作的诗,句句平常实在,皆源自生命感悟。

就像她的人一样朴素温润。

她植根于传统,恪守自己,子女、妻子、母亲、老师等各种身份做得无可挑剔,活成了这个时代的孤本。

在叶先生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那些追求自由幸福解放的女权思想,可她的一生分明又是頂级独立女性的注脚: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独立。

如此人格魅力,早已跨越性别,令人折腰叹服了。

猜你喜欢

掬水叶先生叶嘉莹
重金“买专利”暗藏陷阱
陶罐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10·16全国公映
叶秀山的哲学追求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掬水品月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Miranda Kerr
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