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教学实践与感悟

2020-12-28王三朵

教育·综合视线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习作情境作文

王三朵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阶段的语文习作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又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解决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习作教学,实践,有几点感悟同大家一起探讨。

善于发现问题症结

在多年的高段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碰到作文题目后不知道该怎样下笔。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几点。

观念陈旧,过于模式化 认真分析,笔者觉得首先自己对习作教学的认识是存在偏差的。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似乎并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是受应试模式的限制,对每次的习作定好目标、设置要求,使学生的写作逐渐趋于程式化。

脱离生活,缺乏积累 学生写作存在的困难,更多的是学生不会把写作话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脱离了生活自然就没内容可写。好不容易有了话题,又因为缺乏阅读积累而有话不会说、说不清。

不关注细节,缺少情感 有些学生的习作当中缺少细节,大都是简单介绍、粗略概括,少了情感的表达,往往是无病呻吟、虚情假意。

读写结合,关注学生体验

阶梯教学,精准定位目标 要想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首先要打消他们习作时的畏难情绪,克服作文要“作”的心理障碍。在低年级写话练习中,我们可以多提供情境,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看图等方式,进行童话体和所见所闻训练,把胆子写大,把思维写活,把兴趣写浓,把句子写顺,初步形成通过想象和观察产生作文材料的能力和大胆表达自己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感的习惯。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段目标可以逐层提高,逐步进行审题、表现中心思想、搜索材料、整理材料、修改文章的训练。

创设情境,引导迁移运用 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相似的、但又是虚拟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将内需转化为习作冲动。要让学生能够学会模仿、触类旁通。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通过阅读范文,并由读到写学会迁移。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进而把其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技能。如在学习《牛郎织女》一文,结合单元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围绕“牛郎照顾老牛很周到”这句话,把内容写具体。学生通过对第三段课文内容的概括叙述,掌握了把话写具体的方法。随后,笔者又紧接着抛出了一个话题:“王老师对待我们和蔼可亲。”学生很快总结出,把一句话表达清楚的方法:“上课时,老师认真、耐心地为我们讲解知识;下课后,老师和我们在操场上一起做游戏;放学后,老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后进生补习功课。”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进一步问学生:“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一段话变成一篇习作呢?”学生通过总结发现,原来围绕“老师对待我们和蔼可亲”这一中心句,不仅可以写一段话,还可以根据刚才的一段话,加入相应的场景描写和对人物丰富的细节描写,又可以组织一篇精彩的习作。方法有了,孩子们的习作思路被打開了,习作自然水到渠成。

拓展阅读,加强训练 要想写好作文,阅读、练笔是不容忽视的。习作素材的积累不是靠看几本书就能一蹴而就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基础。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还要进行阅读指导,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做阅读笔记,总结不同题材文章的阅读策略,读写结合,注重积累。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通道。培养学生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其他相关书籍,扩大学生的视野,扩宽知识面,引发写作欲望,丰富他们的语言和写作素材。通过阅读与分析、积累与总结,初步掌握习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习作进行分类训练,先鼓励其练习列提纲明确文章思路;再列举相关事例作为文章素材;注意前后照应,达成结构上的完整等。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习作的规律,总结各类习作的特点。素材有了,方法会了,写起话来自然也就不难了。

由扶到放,关注仿写训练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仿写。先教后学,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如教学《穷人》一课时,让学生体会标点符号对反映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作用,体会人物的神态、动作等对刻画人物内心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补写桑娜在见到渔夫后的神态、言行以及渔夫的反应。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具有推动作用,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另外,还可以适当练习续写,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可以让学生拓展对文本的认识,进行续写练习。我们要把习作作为语文课堂的常态化,真正地把“写”落实到课堂上,让教材服务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习作教学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兴趣,注意分阶段、有层次、有目标地去设计一个个学生能够摘得到的“果子”,他们的畏难情绪才会打消。教师精细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的方法指导,更是学生“摘到果子”的梯子。只要我们潜下心来,更多地探究教材,借教材发力,并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总结,相信一定会取得突破和成功。

(作者单位:山西省侯马市路西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情境作文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习作展示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