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号楼的6位“两弹一星”元勋

2020-12-28鲍安琪

新传奇 2020年46期
关键词:于敏两弹一星邓稼先

他们的名字几乎不为公众所知,即便他们的孩子,也是要到多年以后才逐渐了解父辈的工作,了解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塔院,是一个“惊雷出自无声处”之地。而其中的塔院5号楼,更是出了6位“两弹一星”元勋。

“搞原子彈,就是反复试验。试验回来了分析,分析了再试验。你只要不怕困难,一次比一次成功,完全成功了,原子弹就出来了。”原核工业部副部长刁筠寿反复强调着这一点。这位老人今年105岁,坐在轮椅上,眼睛已看不见,听力也有困难。他作为九院党委第二书记,参加了青海221基地和四川902基地的创业建设,可谓硕果仅存的核工业元老级人物之一,但或许由于工作性质,名字却几乎不为公众所知。即便他们的孩子,也是要到多年以后才逐渐了解父辈的工作,了解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塔院,是一个“惊雷出自无声处”之地。而其中的塔院5号楼,更是出了王淦昌、程开甲、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于敏6位“两弹一星”元勋。

住5号楼是某种身份的象征

塔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北端。当年这里因人烟稀少、又离苏联答应提供的原子弹样品(后来并未提供)预定卸货的西直门火车站不远而被选中。作为办公区的花园路3号院和作为生活区的塔院1号院,于1958年下半年同时开工建设。

塔院1号院是一座布局规整的长方形院落,因其南边有一座建于明朝的七层八角砖塔而得名。塔院里建起了8栋单元住宅楼,两栋楼一排,共4排,从北至南为1至8号楼。

先盖起来的1至4号楼的外墙都是黄色的,周围老百姓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单位的宿舍,习惯称这里为“黄楼”。

1962年左右,又建起了5号楼。5号楼是塔院中装修档次最高的,地面铺实木地板,卫生间里有抽水马桶。这栋楼本来是要给苏联专家住的,因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这栋楼就主要分配给院领导和专家居住。

刁筠寿家住5号楼1单元301室,对面的302是副院长马祥家。楼下的201住着第一副院长吴际霖,202是副院长郭英会家。101住的是副院长兼理论部党委书记彭非,对面是理论部第一副主任周光召。理论部副主任何桂莲住401,对面是两航起义骨干、从香港回来的李启廉。程开甲、朱光亚、俞大光等住在二单元,邓稼先、秦元勋、龙文光等住三单元。

吴际霖的女婿唐信青说,塔院建成后,甚至一直到80年代,住5号楼都是某种身份的象征。其中,最东边的一单元位置最好,总共四层的楼房中,二楼又被认为是最佳楼层。

住在二楼的吴际霖和郭英会都是九院元老。1957年,中央决定在二机部成立专门研制核武器的机构,即核武器局,对外称“九局”,不久后又在九局下面成立了一个核武器研究所,对外称“九所”。1964年3月,实为三位一体的九局、九所和青海221更名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李觉任院长兼党委第一书记,刁筠寿任第二书记。后来机构和名称虽屡经变化,“九院”却成为一直沿用下来的习称。

塔院很奇特

塔院就像一个小社会,有自己子弟小学和幼儿园。塔院子弟学校就叫九一小学和九一幼儿园。九一小学是一座T形的红色砖混三层楼。那时的中小学都是木头黑板、电灯泡,这里却是当时少见的玻璃黑板,日光灯明如白昼。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很多大学毕业的俄文翻译工作量骤减,有几位就调来子弟校当老师。

塔院很奇特。家家户户几乎都是母亲带着几个孩子生活,父亲多半都在青海。外边人对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院子充满好奇,有人戏称为“寡妇院”。副院长彭非的女儿彭康康记得,院子里的每个孩子脖子上都挂着钥匙,这个钥匙能打开数家的门。忘了带钥匙就找别家孩子帮忙,只要试几把,就一定能打开。

九院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各地来的顶尖人员,九院人拿着邓小平签发的命令去全国各地,需要什么人,就调什么人。食堂的师傅于阿根曾是锦江饭店的大厨、一级劳动模范。除了科研人员,还有很多高级技工。

足球是塔院的传统运动。5号楼的孩子们足球踢得最好,各楼联队不是他们的对手,在外面约球也无败绩。战绩如此显赫,主要是因为球队主力——李启廉的双胞胎儿子李惟淼、李惟霄,兄弟俩后来踢进了北京队。

塔院里的孩子还喜欢下围棋,而且和大人下。刁筠寿的儿子刁锐听说楼上的何桂莲叔叔围棋下得好,就上门去请教,每次都是大败而归。小伙伴谷晓云常找邓稼先下棋,推荐他也去。一天,他敲门去挑战,邓稼先为人宽厚,来者不拒。下过几盘,互有胜负。他记得,邓稼先不管输赢,都是笑呵呵的。

塔院很多孩子都有和邓稼先下围棋的记忆。有人回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大家都到院里的九一幼儿园去躲地震,邓稼先在过道上就摆下“战场”,一手拿烟一手拿着一杯茶,笑迎所有对手。赢了棋之后他会开心地笑着看对手,透着一种舍我其谁的神态。

最后的老住户

九院理论部是真正的藏龙卧虎之地。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曾说,核武器的龙头在二机部,二机部的龙头在九院,九院的龙头在理论部。

1965年初,为突破氢弹理论,黄祖洽任组长、于敏任副组长的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31人调入九院。由此,赫赫有名的“八大主任”(主任邓稼先,副主任周光召、黄祖洽、秦元勋、周毓麟、江泽培、何桂莲、于敏)齐聚理论部。不过,那时5号楼已住满了,黄祖洽和于敏都没能住进去。80年代初,于敏才搬到了5号楼3单元201。

塔院里人越来越多,住宅越来越紧张。小卖部、副食店所在的平房都拆了,盖起了楼。总之能拆的都拆了,能盖上楼的地方都盖上。大概从90年代中期开始,塔院从人员比较单一的单位职工宿舍,慢慢变成大杂院。

后来,老住户逐渐搬离塔院,搬到了万柳地区。2000年以后,于敏家也搬了过去,算是走得很晚的住户了。

如今,塔院房子的外墙都新刷上了黄色涂料,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楼”,只有5号楼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砖红色外观。

(《中国新闻周刊》 鲍安琪/文)

猜你喜欢

于敏两弹一星邓稼先
于敏与邓稼先的生死之交
“国产的土专家一号”
回答问题有“三不”
稼先的故事
于敏的“暗语”
研发“两弹一星”叶剑英和张爱萍心连心
从“两弹一星”到天宫二号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邓稼先的像遮住夫人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