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2020-12-28王敏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思政

王敏

摘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应用型院校教育综合改革、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是发展转型和提升教育整体实力的必然要求。面对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应用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着制约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在“大思政”格局下,从课程思政的视角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补齐和破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课程思政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情况,以供参阅。

关键词: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引言

自“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来,中央在近几年逐步发布了关于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相关意见和方案,加快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方面的建设;将“课程思政”提倡的“学科德育”理念分配落实到学校、教师、学生和课程教材等这些方面,优化课堂教育建设作为主渠道的作用,完善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间的连接关系,充分整合利用教材和其他资源,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达到培养素质人才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和思政意识的目的。

1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不是搞模式化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目的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紧紧抓住这个核心,才能避免为了“课程思政”而将所有课程都“思政化”,“‘课程思政的本旨并非要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按思政课程去搞模式化”。如果在每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每一个章节都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然会破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在的逻辑体系,不仅“形散”,且“神也散”,还会使得授课教师、听课学生均产生抵触心理,课程教学效果反而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上应注重整体规划与设计,既要遵循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本身的内在逻辑,也要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盐入水”般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采用适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做到既传授学生知识与能力,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并统一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上来。

2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平台

理想信念教育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精神指引方向,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树立创业导向型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能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要将爱国主义信念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爱国主义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培育具有爱国情怀、创新创业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约束和限制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大学生要以职业道德模范为榜样,敢于迎接创新创业面临的挑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拓宽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维护法律权威,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适创新创业者的心态,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能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抗压抗挫折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形势政策教育能引领学生认清创新创业形势,帮助学生解读创新创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熟悉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关乎自身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

3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

思政元素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切入点,要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中,以实现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社会需要具有家国情怀、遵守公德操守、懂得团队协作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可供发掘使用的思政元素,如工匠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将这些元素有效融入,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在发掘思政元素时,高校要坚持以注重价值引领、教学创新、发挥协同育人为原则,以职业道德、价值认同、时代使命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为重点,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搭建网络信息化平台、开展创新创业体验等形式,优化创新创业教育。

4通过学生意见反馈,与时俱进,优化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其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育人功能,其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课程思政”的效果最终落脚点在“学生”,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的课程思政,学生反响如何、买不买账,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切忌自说自话、为了改革而改革。为此,面向学生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十分必要,具体形式可以包括依托评教系统以及个案访谈等,在授课结束之后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效果),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学生的创新创业愿望是否被激发、创新创业技能是否有提升),积极吸纳教学改革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深化。而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品质、法治精神等内涵完全可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作为牵线搭桥的载体,在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应当引起关注。诚然,“课程思政”作为新事物、新方法、新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为此,高校应当大力协调各方面资源、力量,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的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张楠,黄志洁.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山西青年.2020(07)

[2]丁伟.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

[3]朱丽."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耦合与路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05)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