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
2020-12-28廖萍
廖萍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彻底转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显现出一定优势。尽管在线学习具有交流便捷、资源丰富、互动性强等诸多优点,但其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并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将网络化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不但能很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引导和监督作用,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并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本文以《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为例,论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课程简介
《中药鉴定技术》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教育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100种药材,同时掌握这些中药的采购、加工、产地和规格等相关知识,并具备初步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技能。该课程的技术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学生掌握起來具有较大难度。为提高学生学习《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实效,教师可以采取混合式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真实案例分析,促进知识应用 教师在讲解《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真实案例教学。例如,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分析讨论“山银花与金银花之争”“真假西红花”等热门问题,并引导学生在网上亲自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一些新的中药鉴定方法,如DNA条形码鉴定、生物效应评价、指纹图谱鉴定等,并与性状鉴别、基原鉴定、理化鉴定、显微鉴定等传统的中药鉴别方法相比较,认真分析不同中药鉴别方法的使用范围和特点,使学生坚信中药鉴定方法在不断向前发展,中药质量评价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理论、实践一体教学,进行课上实验 中药性状鉴定,是《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中药鉴定最简便、最经典和最直观的方法。现阶段很多高职医药院校的实践与理论教学相分离,教师通常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中药图片,或者在讲解有关中药鉴定理论的章节时,教师亲自携带小部分的中药材进行相关中药理论教学,在全部讲解完理论课程之后,再安排学生到实验室里观察中药实物。这属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因为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学生在理论课上学习的中药知识,往往到上实验课时大部分就已经忘记了,还需要教师在课上重新温习一下,这就会导致对理论教学的重复开展,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将中药理论课堂直接搬到实验室,使中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时开展,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开展教学之前先把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中药分发给各个小组,在教师开展PPT课件教学的同时,学生可充分观察中药实物,并通过闻嗅、触摸等多种方式直接感受中药实物,这与仅仅观看中药图片、视频相比较,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辨认各种不同的中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将中药实物与PPT课件中的中药图片进行对照,增强对中药的鉴定能力,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情景模拟教学,促进技能提升 《中药鉴定技术》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且涉及中药学、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等很多学科内容,知识点较为庞杂琐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有关课件PPT、教学视频、影音资料和延展性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开展学习。当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问题时,还可以多次反复观看视频,并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或者开展互助讨论。例如,对于天然麝香、天然牛黄等一些价格比较昂贵的中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难见到。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景模拟,给学生现场演示这些珍贵中药的形成过程,具有何种功效,使学生掌握鉴定这些中药的一些方法,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以赛促学,激发学习动力 教师在讲解完《中药鉴定技术》的某一模块内容之后,可以在线上组织开展一些中药鉴定模拟技能比赛。首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测试题库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然后通过“争上游答题”“双人对决”等模块,开展线上答题比赛。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统计功能,了解学生对中药鉴定知识的掌握情况,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是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并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另外还可以将学生的比赛完成情况记入本门课程的日常评测成绩。该种比赛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在《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混合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中药鉴定技术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作者单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