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养为导向优化集体备课
2020-12-28邱少坤
邱少坤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即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而学科素养是连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的重要层面,应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方法和健康的情感态度,是在复杂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集中综合体现。所以“考什么”不仅决定了高考的内容,也决定着教师的教研方向。作为教师教研主要载体的集体备课,也应随着高考方向的变化而作出调整。下面围绕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探讨如何以素养为导向,优化集体备课。
明方向:研讨评价体系和课标
以往的集体备课,备知识点多,备教学方向少;备教材多,备学生参与学科学习活动少。这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是不匹配的。新时代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立德树人,立足于学科本质,立足于学生学习,所以必须改变集体备课现状,以问题为切入口,基于核心素养导向开展集体备课。首先,针对学科核心素养,应当反复揣摩高考命题方向与评价标准。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以文本為基础,深入挖掘内涵。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认真思考课堂重心的变化,教学中多方面思考如何让学生坚定理想,如何培养奋斗精神,如何提升学科素养。各科教师只有明确这些理念和方向,由内而外地思考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点,课堂的重点才能确立,授课方式和课堂模式才会改变。
挖教材:提取学科素养培养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载体,更是学科素养培养的宝藏。教师只有深入研讨、把控,才能充分发挥教材在培养学科素养方面的作用。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包含《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人物通讯,需重点研讨:在学科素养上三篇通讯给学生怎么的启发?研读后不难发现,让学生领悟劳模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不盲从权威、敢于创新的精神,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让学生体会胸怀祖国、忠于职守、平凡创造伟大的人生境界,体会坚守信念梦想、不忘初心、乐于奉献、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又如其他学科中涉及的“嫦娥”揽月、“胖五”飞天、“天问”工程、北斗组网等,旨在引导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如可贵的创新精神,祖国建设的成就给学生的自豪感,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引教学:挖高考题素养考查点
高考题是日常教学的指挥棒,基于学科素养目标研做高考题,对平日教学和学生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如2019年文科综合全国二卷第40题写了平凡劳动者其美多吉无私奉献的事迹。在集体备课时就要探究:命题者为什么要提供这样的阅读材料?很明显,命题者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其美多吉理想坚定、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立志在为民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2019年语文作文题“青年与祖国”,就是引导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思考历史,展望未来,激励学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融为一体,让人生在为民族、人民的奋斗中焕发出绚丽的色彩。2020年高考历史卷,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为理论依据,分别列举詹天佑、邹容、周恩来等三位伟人少年时期的故事,谈你对“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理解,意在激励广大青年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敢于奋斗,历练广大青年坦荡弘毅、砥砺奋进的坚强品格。凡此种种命题,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集体备课时就应以此为突破口,多方面拓展培养,这也应该成为集体备课的重点。
调内容:探讨知识向素养转移
集体备课研讨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是必要的,但随着高考评价体系的变化和课标要求,集体备课的重点应从知识点向学科素养转移,因此应多讨论课堂环节设计,多研讨学案的编写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环节设计,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思考,教师才能有效指导、着力培养。如果忽视甚至省略这一环节,知识可能掌握了,但面对新的情景,学生却不能表现出处变的能力和水平。学案编写同样如此,这一环节的考査必须有,而且要精心设计,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有效训练中根据情景思考人生和社会,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也才能在高考考查中融会贯通,处变不惊,巧妙作答。
促共享:强化个备交流活动
在集体备课之前,个人先设计学科素养方面的授课环节,再集体备课一一交流,互相借鉴学习,形成好的环节,然后大家共享学习。这一环节很重要,一是个人备课时不致于忽略;二是便于平衡教学,对改变教学理念十分重要,对学生的平日素养训练也十分有效。仍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其主题是“劳动”,包括三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及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面对任务群阅读教学,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每位教师在学科素养方面的设计不尽相同,如“从三位劳模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学习劳模后我的劳动价值观”“从劳模事迹谈大国工匠精神”。对此,大家互相学习借鉴,从而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素养发展的课堂活动,实现学生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与心灵的多重对话,让学生真正从课堂活动中体会到国家提倡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理念,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
集体备课要应时而变,顺势而为,围绕“一核四层四翼”这一原则,立足于学科素养去备更有价值的素材,将集体备课由形式转向内容,由知识转向问题,由讲授转向活动。这样的集体备课,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同时适应高考命题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学为.高考政策与命题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繁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