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因果分析 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2020-12-28马骏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要求“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因果分析作为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重要表现形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文章通过对高三作文素材整理的反思,探寻提升学生的因果分析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思维逻辑性;思维深刻性;因果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要求“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所谓“思维的逻辑性”,就是遵循逻辑的方法和规律,按照逻辑的程序进行思维活动。所谓“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能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筛选、辨别、联系,进而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果分析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需要根据已有条件,合理运用逻辑规律对原因或结果加以分析。因果分析的过程也是逻辑思维的过程和探寻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紧扣因果分析,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就是利用因果分析的训练,提升思维遵循逻辑的方法与规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生在因果分析上还存在较大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笔者仅通过对高三作文素材整理的反思,探讨学生因果分析能力不足的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探寻提升因果分析能力的策略。
一、 因果分析能力不足的体现
高三以来,笔者对学生的每周素材整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围绕关键字,分别从定义、原因、做法和态度上选择典型事例、做好概括,并对事例加以分析。经过两个月的整理训练,学生对于定义,能够结合字典做出书面解释;结合思考,挖掘定义的外延和内涵。虽然在外延和内涵的挖掘上存在较为肤浅、思考角度单一、解读碎片化的情况。但也是高中生常见的视野局限和思维漏洞。对于做法和态度,能够选择具有典型性强、时代气息浓烈的事例,并对事例做出正确的分析。但对于原因,学生始终无法做出准确而深刻的因果分析。
以“为何做到了敬业?”这一论题为例,学生的几种典型错误分析如下:“乔丹这种未雨绸缪、事事俱备、认真对待职业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看似在说原因,其实这只是乔丹敬业的结果。该分析混淆了解析的方向,未能分清因与果的区别。“之所以做到了敬业,是因为人人敬业,社会方可稳定,国家方可强盛。”该分析不能结合事例说清事件因果,仅以空洞的道理作为事件原因。由这些错误可以看出,学生的因果分析依然存在混淆因果、说理空洞化等问题,也是思维缺少逻辑性和深刻性的表现。
二、 因果分析能力不足的原因
学生素材整理中因果分析呈现出的混淆分析方向、空洞化等问题,是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笔者现对此加以分析,为提出因果分析能力的提升策略做好准备。
(一)混淆因果
对“为何做到了敬业”这一论题,可做以下分析。首先“敬业”指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事例范围应控制在“学业”或“工作”上。其次“为何”即探究敬业的原因。从学生错误的分析上看,“乔丹這种未雨绸缪、事事俱备、认真对待职业的态度”确实属于“工作”范畴,属于对其工作态度的评价,即“敬业”的结果。但引申出的结论“值得我们学习”,却背离了对“敬业”原因的探究,转向从“敬业”的结果讨论对当前学生的意义。整个论证跳过了对原因的探究,从结果说意义。流于表面,缺少思维的逻辑性。由于该生选择的是乔丹自述中提到的成功的秘诀,所以本次因果分析属于由结果探究原因。可以做以下分析:“乔丹之所以做到了敬业,是因为敬业的态度帮他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这种状态让他从容面对比赛中的种种状况,从而帮助他走向成功。”即敬业是因,状态是果;状态是因,成功是果。“想要获得成功,就要在比赛中保持状态,想要保持状态,必须在平时敬业地训练。”通过逐层探究原因,加深思维表达中的逻辑性。这样才是正确的因果分析。
为何在论题清晰的情况下,学生依然混淆了分析的方向?学生日常完成作文时,常常通过罗列“是什么”、评价“怎么做”敷衍成文,无意中回避了对原因的探究。当笔者明确要求结合关键词,对事件原因进行探究时。学生无法将材料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关键词联系起来,只能顾左右而言他,造成分析方向的混淆。这恰是学生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
(二)分析空洞化
“之所以做到了敬业,是因为人人敬业,社会方可稳定,国家方可强盛。”这一分析看似有理,但“敬业”却可以与多种关键词随意替换,所以这一分析空洞无物,并不能展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此类分析并不少见,如“敬业使人强大。”“敬业帮助人实现梦想。”可以说是学生思维简单化的表现。
为何学生的因果分析会如此空洞无力?“紧密联系着的原因和结果的顺序是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原因分析是作文中所要求的一个最难对付且最富有挑战类型的想法。”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迎接这样的思维挑战。首先部分学生在素材整理过程中,虽能正确解释词语,却无法准确把握解释中关键词语的内涵。其次选择名人事例时,仅停留在符合关键词要求的低级层面,不去考查事件与论题的内在逻辑联系。当他们列举完事例,不再细究事例中关键要素与论题中关键词的关系,就只能说些万能的大道理了事。自然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利用严密的因果分析展示思维的深刻性。
据此,笔者认为,造成高中生作文素材整理中因果分析能力不足的原因可能有:学生重视度不足,分析敷衍了事;对于关键词概念把握不准;对事例与关键词逻辑联系把握不准。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在今后的作文训练中,利用因果分析,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三、 因果分析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设计情境,为因果分析插上真实情境的羽翼
针对学生重视度不足,分析时敷衍了事的情况。笔者为关键词素材整理创设情境,为因果分析插上现实的羽翼,以增加学生整理素材的热情。例如在评讲“敬业”的素材整理时,笔者引入守岛英雄王继才的相关事迹,通过对王继才事迹的介绍,学生对于这位无怨无悔的守岛英雄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用一段语句赞美王继才的“敬业”,在赞美的句子里表现出英雄“敬业”的原因。学生课堂完成后,进行小组展示和互评。最后学生写道:“32年的坚守源自对责任的坚持,不受闯关者的利诱源自对国家的忠诚,王继才的敬业源自信仰,无关利益,自然伟岸。”这一分析围绕责任、忠诚、信仰,多原因罗列王继才的“敬业”原因。多原因罗列,既条理分明又气势雄壮,是思维深刻性的一种表现。当然这个因果分析本质上只是对王继才个人思想上探究原因,如果能够从其个人主观能动、社会客观条件、国家责任、民族情感等角度,多层次探究因果,相信学生可以写出更加精彩的因果分析。借助真实情境,产生共情;借助班内竞争,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因果分析由被动到主动。唯有变僵化的硬性要求为真实情境中水到渠成的写作,为因果分析插上真实情境的羽翼,学生的主动性才会被激发,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果分析中的敷衍塞责。
(二)明确概念,为因果分析打好逻辑的基础
针对学生对关键词概念把握不准的情况,笔者利用定义、划分、概括、限制,为因果分析打好逻辑的基础。“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概括是从种概念推演到属概念的逻辑方法,其实质是内涵的减少和外延的扩大。”“限制是从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其实质是内涵的增加和外延的缩小。”以“敬业”为例:“敬业”的定义是“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敬业”可以划分为“学习敬业”和“工作敬业”,进而“工作敬业”可以划分为“守岛敬业”“演出敬业”等等;这其实也是一种限制;“敬业”可以概括为“一种专注”。这种对关键词的逻辑处理是较为枯燥繁杂的,但在日常的训练中加以尝试,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关键词的内涵,为接下来的因果分析打好基础。
(三)寻因溯果,为因果分析提供深刻的可能
针对学生对事例和关键词逻辑联系把握不准的情况,笔者要求学生寻因溯果的,努力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为避免因果分析中出现偏差,笔者提醒学生着力避免以下失误:“原因和结果相混淆;原因和前事相混淆;原因和必要条件相混淆;原因和某种迹象或先兆相混淆;原因和相关事物相混淆;局部原因和整体原因相混淆;原因和目的相混淆。”这种思维过程是艰辛的,但是收获也是丰厚的。
例如通过对“敬业”的探究,学生修改自己的整理,明确“敬业”概念;利用因果相连、逐层推进和多原因罗列、多角度分析进行因果分析;互相评价,提高写作意愿。虽然依然存在着套用较为机械、语言不精准的问题。但在寻因溯果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升了思維品质,为今后作文素材的深度分析做好了准备。
反思教师对高三作文素材整理的利用,根据因果分析表述不当,发现学生思维中逻辑性和深刻性的缺失;分析学生因果能力缺失的可能原因,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做好准备;改进教法,于教学中有意识地传递与因果分析有关的逻辑知识。总之,紧扣因果分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9.
[2]唐纳德.麦奎德·罗伯特·阿特温著.美国写作教材《写作中的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323.
[3]吴格明著.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3.
[4]唐纳德·麦奎德·罗伯特.阿特温著.美国写作教材《写作中的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322-323.
作者简介:马骏,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