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价值为导向谈高段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2020-12-28薛小龙
摘 要:统编本课文的编排较人教版古诗的数量增加了,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反思,我们为什么要教学生读古诗背古诗?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文章试着从“培养文化自信”“体验阅读乐趣”“引发阅读思考”三个方面阐述古诗学习的价值,并以价值为导向,从“设计支架,想象场景”“多元体验,感受乐趣”“比较阅读,引发思考”三个方面来阐述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价值;支架助想象;体验品乐趣;比较促思考
2019学年统编教材全面推行,古诗词数量又有所增加,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地位也越发重要了。
一、 古诗词教学现状的思考
很多时候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是这样的: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翻译诗句,背下来;朗读齐整划一,轻重缓急,皆有定数;诗人情感、表达特色,抄录记忆并默写。这样高度统一的理性的古诗词学习毫无情趣可言,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古诗词阅读的乐趣,让学生爱上古诗词那是不可能的。课堂学习让孩子们觉得古诗词好难,从而惧怕古诗、厌恶古诗。
二、 学习古诗词的核心价值
(一)培养文化自信:课标总目标和新时代要求
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到国家领袖发人深省的三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人情、哲理的认识,更是古代人民的思想的结晶。它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领略汉语的独特魅力。
(二)体验阅读乐趣:想象空间广、吟诵韵律美
很多学生喜欢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侦探小说、动物小说,几乎没有听说身边的孩子有喜欢读古诗词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让孩子从诗词歌赋中体会阅读的乐趣,我们的学生也没有能力从诗词阅读中得到愉悦的体验。
古诗篇幅短小,易读易背,给课堂教学留下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诗歌描绘的景象,包括景物、声音、事件以及诗人的情感都是需要读者揣摩的,是读者根据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想象感受,相当于读者的二次创作。再者,诗词讲平仄、重押韵,既可朗诵又能吟唱,必定能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阅读乐趣。
(三)引发阅读思考:比较探索归纳,推测判断思辨
学生的学习最本源的要素就是“思考”。教育就是培养“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孩子。思考是有方法的,是需要训练的。诗词的含蓄、朦胧的意象,给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通过课内外古诗词的比较阅读,以及背景资料的补充,创设探索归纳、推测思辨的学习活动。
三、 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例谈
古诗词教学要实现其重点价值,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并给予学生适度的帮助。比如提供支架,助力想象思考;多元体验,增添阅读乐趣;比较阅读,引發高阶思考。
(一)巧设支架,助力展开想象
充满想象的课堂必然充满无穷乐趣,但是,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比较困难,想象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教师提供支架。
1. 聚焦教材插图,发散想象场景
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在于其通过极为精练的文字营造出深远而丰富的意境。教师要充分整合教材中的插图资源,为学生创设和谐而适切的情境,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以浅显而生动的语言刻画了诗人拜访朋友时的所见所闻。教学中,教师以插图为支架引领学生进行想象:首先,教师引领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图上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结合古诗内容,你猜想他俩会谈论什么?”这样,学生将静止的画面想象成一个动态的发展故事,认知了人物。接着,教师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歌的意蕴。图文对照,找一找诗句中描写的画面,“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水护田将绿绕”,体会诗人对田园美景的赞美。这样,让学生将图片与诗歌内容进行结合,图文互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2. 利用学习表单,有序描述画面
诗词学习第一步就是将抽象的文字符号想象成图像画面。想象不是信马由缰的,是有方法的,这是语文课堂要训练的能力和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图示、图标、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有序有度地想象。
笔者在教学古诗词时,给予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言单: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将刘禹锡创作诗句时的画面刻画得细腻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的学生说:夕阳西下,秋风乍起,在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诗人刘禹锡满脸惆怅,回想起坎坷的经历,写下了诗歌;有的同学说:那是七夕节的夜晚,作者和朋友一起在黄河边游玩,回想过去的坎坷经历,感叹现在的仕途得意,写下诗歌等,没有二人的想象是重复的。
同样的诗句,在学生脑海中呈现的场景却是完全不同的,“残阳”“秋风”等景象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契合诗人的心境遭遇生成的。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画面,体会不同的心境,真切认识到景和情是密切关联的,景语即情语,对诗歌的意象也有了感知。
3. 提供背景资料,展开合理解读
从教学目标来说,诗歌所涉及的背景资料非常多,应选择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内容。我们的取舍以能否帮助解读为标准:有助于文本的理解与把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了解作者文风。比如教学《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师必须告知学生诗歌创作的背景:诗人被罢官。“罢官”是必须告诉学生的,否则学生理解诗歌,体会意象,感受情怀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摸不着方向。
背景资料不仅是搜集整理阅读,还可以逆向使用——立足诗句,推测创作背景。笔者在教学《浪淘沙》时,出示诗人刘禹锡的早年得志、中年坎坷、晚年重用的仕途经历,让学生根据诗句意象去推测大概创作于哪个年龄段。
有的学生认为是第一次被贬之后写的,因为从得意到失意,打击很大,与“浪淘风簸自天涯”相契合;有的认为54岁时所作,那时候历经坎坷,大半辈子没有升迁,与“九曲黄河万里沙”相契合;还有学生认为是64岁以后写的,因为那时候进入太子府得到重用,与“如今直上银河去”相契合……虽然部分学生的推测比较片面,甚至错谬,但是这是真实的学习情况,不需要回避。这个思维过程反而更加真实,避免了迎合教师引导的假理解,假思考。
古诗词往往是寥寥二三十个字,却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各种景物,各种声音,还会引经据典……还有诗人的思乡之情、报国之志、豁达之态、惜别之意,有直抒胸臆的,但更多的是含蓄的表达,符合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去感受去品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诗词歌赋,不正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吗?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二)多元体验,增添阅读乐趣
古诗词教学一般会通过朗读体验其韵律美,通过想象描述,体验其画面美,通过品味诗人情怀,感受其含蓄表达志趣的朦胧美。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更加有趣味的活动,比如吟诵、演繹、漫谈。在活动中加深对诗歌理解,对诗人的感情的体验。
1. 吟诵模仿,体验古诗的韵律
古诗字数整齐,读来富有节奏感,很适合吟诵。事实上,古代的诗歌多是用来吟唱的。因此,学习古诗,一定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停顿、节奏、韵味,通过朗读、吟诵,感受诗歌带来的韵律感及音乐美。初读一首古诗,因为学生对古诗的意思还不理解,这时候的吟诵,重在从节奏上进行引导。教材上的古诗词吟诵音频资源丰富,不追求吟诵的技巧,简单模仿,感性体验诗歌的韵味、趣味、意味。
《浪淘沙·其一》教学时,学生对诗人刘禹锡的豪气、坚韧的生活态度感受不深。诗人仕途坎坷,学生自然而然地认为本诗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凄凉。但是教师示范吟诵后,学生一下子听出了诗人洒脱、乐观的积极态度,“诗豪”形象呼之欲出。这样的吟诵有趣又有意。
2. 演绎场景,感悟古诗的意味
教师借助情境表演的方式,引领学生再现古诗情境,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理解诗意、对话诗人。如教学张籍的《秋思》时,笔者就师生配合演绎了整个过程。全诗虽然仅有28个字,但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教学时,在引领学生整体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补充、还原诗人张籍与行人对话的情境。教师问:“请问你将要去何处啊?”(学生说:“真巧,去你的老家。”)教师接着又问:“那敢问先生,能否帮我捎一封家书?”(学生说:“当然可以!”)教师模拟写信。教师最后唤住行人:“等一下,等一下,我看看还有什么话没写进去!”这样的情境表演,使学生在情境浸润之下,感受到张籍写信、交信、拆信时急切复杂的心情,莫名的“复恐”“又拆封”,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对亲人的思念。此时,学生阅读的不再是诗歌表面上的28个字,而是真正沉浸在诗歌的内蕴之中,沉入了诗人内在的心境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以情境表演为支架,让学生在想象中拓展补充了诗歌的留白内容,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3. 漫谈经历,引发阅读共鸣
古诗词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组织漫谈经历的活动,引发阅读共鸣。
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为了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我开始联系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我说道:“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哪一场大雨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个学生回答说:“有一年大旱,河里没有水了,家里的西瓜眼看着快晒死了,终于下了一场大雨。虽然天很黑,电闪雷鸣很恐怖,但是全家人都喜极而泣。”有学生说:“有一次放学,正好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雨点打在身上,很痛。别的同学都被家长接走了,我却没人接,当时心里很难受,很悲惨。”等等。教师引导猜测,同样的雨,不一样的心情,大家猜测,当时苏轼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呢?“未遮山”“跳珠”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呢?学生的回答或喜或忧,漫谈的过程不分对错,有感而发,畅所欲言。
学习古诗的过程是充满乐趣的,还有谁会不喜欢古诗词呢?这种阅读的愉悦感,是别的文体无法企及的。中华文化拥有如此美妙的古诗词,是中国人的骄傲!
(三)比较阅读,引发高阶思考
古诗的遣词造句精炼,言语结构呈现出空白和张力,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牵引。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勾连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比较思辨,从而体会古诗的精妙,也是古诗教学的一条有效的策略。比较对象可以是之前学过的古诗词,也可以是同一课的古诗词,还可以是教师课外补充的古诗词。
1. 与学过的古诗词比较
教学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时,诗句“江清月近人”描绘的景色是很美好的,很难与诗人当时罢官后的“愁”相对应,似乎景和情不一致。笔者让学生回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比较。李白的“孤”,表现在只有敬亭山愿意与他为伴。引导学生体会孟浩然那一刻只有“月近人”的那一份惆怅,便水到渠成。
2. 课内古诗词比较
在《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时,笔者先交代“罢官”背景,两个人描述的都是被贬官后的闲居生活。通过意象的归纳、比较,学生深刻感受到两位诗人内心感受截然相反。孟浩然的“愁”挥之不去,而辛弃疾通过一系列美景的描绘,展示了内心的豁达乐观。让学生感受到景与情的契合关系,由景悟情是阅读古诗词的不二之法。
因为在《西江月》中讲到辛弃疾是“豪放派”的,还有一个“凄凄惨惨戚戚”婉约派,所以在教学《七律·长征》时,学生突发奇问:毛主席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笔者顺势而为,将《七律·长征》和阅读链接《忆秦娥·大柏地》,还有语文作业本中的《清平乐·六盘山》这三首词放一起,展开意象的摘录和体悟。学生很快就发现《长征》中的“不怕”“只等闲”还有两个缩小比喻和《大柏地》中的“雨后复斜阳”“弹洞装点关山”,《六盘山》中的“何时缚住苍龙”都展现了毛主席气势磅礴的词风和乐观无畏的精神。学生通过比较归纳,一致认为毛主席是豪放派词人。
3. 与课外补充的材料比较
《浪淘沙(其一)》和《浪淘沙(其四)(其八)》比较,学生会感受到作者刘禹锡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求异比较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比较方法,主要就是对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求异比较的应用较多,如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同一意象但不同的主题内容等,通过求异比较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人教版六上有古诗综合性学习单元,送别诗《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阅读,从意象、情感等角度比较,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认清古诗教学的价值,摒弃填鸭灌输的模式,尊重多元真实的体验,激发火花四溅的思辨,让古诗学习变得有意思。
参考文献:
[1]吕映.比较阅读的实践智慧[J].小学语文教师,2018(1).
[2]赵海凤.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三结合[J].中国教育学刊,2018(1).
[3]王鹏伟.聚焦古诗文教学,致力传统文化传承——古诗文教学:针对文本特点,遵循其教学规律[J].中学语文教学,2017(12).
作者简介:薛小龙,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余杭区闲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