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理论应用于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述
2020-12-28吴隽
【摘要】认知语法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由Langacker创立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语言研究的重要范式。近年来,随着该范式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教学研究,试为语言教学研究打开新思路。本文笔者梳理了认知语法理论应用于英语语法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将该理论应用于语法教学的相关研究不多,且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基于认知语法的英语教学研究体系,但仍极具启发性,为语法教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认知语法;语法教学;外语能力
【作者简介】吴隽(1992.0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认知语法理论在大学英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20B18)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语法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外语教学研究的焦点和难点。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对于语法教学都持各自观点,并提出不同的语法教学法。这些教学法大致可分为以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代表的传统教学法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交际法。传统教学法(演绎法),即教师直接讲授语法项并通过大量书面操练使学生掌握该语法项。这种教学模式重视语法的形式和规则,弱化语法的意义和实际使用。而交际法则重视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以完成交际目的,注重情景教学,弱化语法教学,提倡学生在进行交际活动中进行隐性的语法学习。
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曾在教学领域盛行,各有优劣势,如传统教学法的好处,是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英语语法知识;不足之处,是有些学生语法规则背得滚瓜烂熟,但仍不会使用。交际法重交际、轻语法,结果是学生使用英语的速度提高了,说的似乎流利了;但说/写出来的英语的准确性和复杂性存在较大问题(牛保义,2017)。目前,国内的大部分英语课堂是将二者相结合弥补各自不足。但专家和学者一直未停止对语法教学的探索,近年来随着认知语法理论的深入发展,其众多研究成果被应用在语法教学领域。
二、认知语法与外语教学
认知语法理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angacker创立,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Langacker本人也位列认知语言学的四位创始人之一。不同于当时主流的生成学派的“天赋”说,认知语法认为语言能力不是独立自主的,而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是建立在人类有关现实世界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并且反映了人类认知系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空间的、物理的、社会的)的理解(文旭,2014)。”所以语言是人与世界互动的心理表征。
根据Langacker(2008)认知语法的核心内容有三点:
1.词汇和语法的界限是模糊的,是由一系列由象征单位即构式(construction)构成的一个连续统,所以,语法和词汇一样是有意义的,只是较之词汇更为抽象。一个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
2.语义来自人与世界的互动,是互动过程的心理表征,涉及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即识解(construe)过程。面对同一场景,识解方式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描述内容。所以,一个构式的意义既取决于客观事实同时受制于人的识解方式。
3.语言本质上是基于使用的,语法是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现象的抽象概括,是随着使用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系统。
总之,认知语法将语言、认知和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以研究语义为中心,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分析语言现象的方法,用以分析语言现象的认知理据。因涉及语言习得,近年来也被应用于探究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本文笔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用认知语法探究语法教学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归为两类,理论分析探索和具体构式分析教学研究。
三、基于认知语法的语法教学研究现状
1. 理论分析探索。关于认知语法理论是否可以应用在语法教学研究中,Langacker本人是乐观的。他认为,“比起那些仅从语言角度研究语言的方法,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结构的解释更全面、更透彻,描写也更充分”(Langacker,2008)。刘正光(2010)基于认知语法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三条外语教学基本原则:1.知其所以然,即学习者理解所学语法项的内在理据,这样比机械学习更有效。2.语言、文化、思维三位一体,即学习者知道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语言与文化以及与认知的联系,更深刻地理解外语及其文化。3.整体性教学,即调动学习者的其他认知能力,培养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方式和策略,文中主要陈述了三个教学原则的意义,但未说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该如何贯穿原则。
林正军,姜晖(2012)根据认知语法的核心内容提出了四条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即注重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注重对语言使用的抽象和概括,注重语法形式与意义或功能的结合以及注重探究语法现象背后的理据,并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应如何践行这些原则,提出外语教师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认知观,要更新学科知识;更新教学理念;还要根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林正军,贾磊(2015)在上述四条原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于认知语法的语法教学改革,语法教学实施自上而下的改革,从构建新的教学语法体系入手,改变英语教师的语法观和语法教学观,编写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教材,在语法教学中体现新的语法观和语法教学观。并着重强调在语法教学中,要基于语言运用,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抽象和概括语法结构。本文笔者宏观地探索了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具体的操作还需要后续的深入研究。
牛保义(2017)基于认知语法理论,强调让学生学到地道的、正宗的英语,并提出了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即,在实际教学中,教師要教用法,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语法的实际用例;同时给学生既讲语法也要又讲语义;且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比较英语和汉语的异同,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认识;最后要坚持自上而下的教学原则,先让学生接触实际用例再归纳概括出抽象的构式。简言之,该教学法本质上是让二语学习模拟母语习得过程。以上成果从宏观层面探究认知语法对语法教学的其实。微观层面也不乏学者将该理论用于具体的语法教学研究中。
2. 具体构式分析教学研究。Bielak & Pawlak(2013)用认知语法研究英语时态的教学,设计实验用传统教学法和基于认知语法教学法进行教学。前者直接讲解规则并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而后者则通过图画展示不同时态的意义以及使用差异,实验结果证明,两种方式都可以让学生掌握英语时态的用法,但是针对一些時态的特殊用法和一些较难理解的,汉语中没有的时态,认知语法教学则更胜一筹。较难理解的,汉语中没有的时态,认知语法教学更胜一筹。Kermer(2016)同样用该理论研究时态教学,也进行了相关教学和实验,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语法课堂教学活动,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运用进行时态教学的有效性。
王姝燕(2013)运用认知语法理论中关于英语被动语态的分析成果,结合学习者在学习被动语态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英汉语态的差异探讨了英语被动语态的学习,提出是学习者可以从认知语法的角度,了解被动语态的认知理据,理解施事与受事、突显与次突显的关系,并学习典型的被动句式(原型句式),依此扩展到被动非原型句式中去。王鑫(2018)设计了基于认知语法的语法教学模式,并进行了英语被动语态实际教学操作。该教学模式以构式教学为中心,将“基于使用”和“基于识解”的教学策略结合起来,分为语料呈现、构式用法归纳、构式意义识解和语式产出四个环节。
四、结语
运用认知语法探究语法教学的成果一篇文章难以穷尽,故本文选取了近十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当前研究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低层次的重复介绍较多,无论是理论观点还是研究内容很多研究成果都有重复;其次,现有研究的范围太大不够具体,对认知语法理论的挖掘不够深入;最后实证研究不多,研究材料多为内省,简言之,现有研究相对零散且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基于认知语法的英语教学研究体系,但仍极具启发性,为语法教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Bielak, J, Pawlak M. Applying Cognitive Grammar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English tense and aspect[M]. Heidelberg: Springer, 2013.
[2]Kermer Franka. A Cognitive Grammar Approach to Teaching Tense and Aspectin the L2 Context[M].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6.
[3]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as a basis for language instruction[A]. In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edited by Peter Robinson and Nick Ellis.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08.
[4]林正军,姜晖.认知语法观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J].课程· 教材·教法,2012:6.
[5]林正军,贾磊.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
[6]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究,2010:1.
[7]牛保义.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7:2.
[8]王姝燕.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英语语态学习探究[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3:5.
[9]王鑫.认知语法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语法教学[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4.
[10]文旭.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应用认知语言学探索之二[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