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中国人怎样才能“端稳饭碗”?

2020-12-28杜冬东

新财富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种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

杜冬东

建国以来,中国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进步突破了“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用7%的耕地种出了世界24%的粮食,基本破解了困扰华夏几千年的粮食难题。

不过,由于城镇化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劳动力变得越来越昂贵,我国农业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禀赋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突破“地少”的限制之后,如今又遭遇“人少”的挑战。从根本上说,唯有走以替代劳动力要素为目标的机械化和智能化道路,才能突破当前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农业生产“无人化”,或是中国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如何守住粮食安全防线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2020年4月,世界粮食计划署称,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将激增至2.65亿,约为2019年的2倍。根据联合国7月17日发布的预测数据,到今年年底,全球可能会有25个国家将要面临饥饿的风险。

近年以来,我国每年进口的粮食高达1亿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显示,到“十四五”期末(约2025年),我国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的背景下,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保证“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人少:中国粮食安全新挑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今年中国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2856亿斤),比2019年增加120.8万吨(24.2亿斤),增长0.9%。预计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可达6.7亿吨。短期来看,最起码在2020年上半年,我国的粮食储备是相对充足的。

不过,在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各地“耕地撂荒”现象屡见不鲜。中长期而言,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并非高枕无忧。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农村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为3.13亿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6.8%。这一比重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城镇79.5%的水平。农村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8%,远高于全国平均12.6%的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速明显,中国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很多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里工作、定居,农村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愿意种地、能种地、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进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的“刘易斯拐点”。

转型的中国社会下,“70后”不愿种地,“80后”、“90后”不会种地,“00后”不谈种地,如今的农村人口早已厌倦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活法。和城市的同龄人一样,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也希望通过奋斗,融入精彩的现代都市生活。相比于父辈留守农村勤勤恳恳地耕田种地,新一代的农民见多识广唯独不会种地,也不想种地。“外卖点餐连做饭、洗碗都省去了,谁还愿意去种地呢?”

此外,我国正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明显。2018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約2.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将超过3亿。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不断加快,老年人口的增多也意味着年轻劳动力在不断流失。目前国内劳动人口的数量在10亿左右,这一数据基本上已经达到历史峰值了。按照人口学推演,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可能会降至7.6亿,也就是说劳动力人口减少了25%。站在更长远的视角看,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流失,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农业,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可见,当下中国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所面临的生产要素及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事关国泰民安,亦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基础。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这些事关中国农业与粮食安全的严肃问题,又一次摆在了14亿国人面前。

地少:农业技术变革的经济逻辑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曾一度广受关注。1949年建国前夕,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断言,“吃饭问题是中国的每个政府都将碰到的首要问题,而这个问题从未得到解决”。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预测,到2030年中国生产的粮食只能满足42.5%的需求,其余57.5%的粮食要靠进口满足。“谁来养活中国”成为一个全球热议的“世纪之问”。

71年的历史证明,一年年沉甸甸的丰收让14亿中国人将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上。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万亿斤,比建国初的2263.6亿斤增加了1万多亿斤;粮食作物单产381公斤/亩,是新中国成立初的平均亩产68.6公斤的5.55倍;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到逾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突破了“人多地少”的国情制约,用7%的耕地种出了世界24%的粮食,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正如邓小平所论断,“解决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靠科技”。回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良种科技进步对解决粮食问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64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在我国培育成功。1974年,袁隆平团队育成了中国首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

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成为中国在农业科技上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项技术自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以后,至1983年,累计全国种植面积5.1亿亩,增产稻谷500多亿斤,平均每亩增产100斤以上,最高亩产达1700多斤。至1994年,就已使中国的稻谷累计增产达2400亿公斤。

作为一个耕地奇缺的国家,中国的粮食亩产超过了全球多数国家,目前仅次于荷兰。2006年9月,袁隆平指出,“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

全球范围来看,最近百年各国的农业生产普遍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今,美国只有2%的农民,仅其中1%的农民足以养活美国人,还有1%养活的是全世界的人口。日本也只保留了4%的农民。比较可见,美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鲜明,突出体现为“机械化”,而日本的技术进步则体现在化肥、良种和水利,这与中国如出一辙。

表面上看,中美日三国农业的发展路径迥然相异,但背后的经济逻辑又不谋而合。美国与中国、日本的资源差别是美国“人少地多”,而中国和日本是“人多地少”。在美国最贵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在中国和日本则是土地。美国的机械化道路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因此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与之相似,中国和日本的良种、化肥和水利进步,则变相地增加了耕地面积的有效供给,也同样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各国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其所处的市场需求环境休戚相关,特有的资源禀赋决定本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的趋势。这或是现代农业变革的基本经济逻辑。

近年以来,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务农劳动力减少、人均年龄上升,愿意种地、能种地、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成为越来越“昂贵”的生产要素,我国农业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禀赋较之早前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在突破“地少”的限制之后,如今又遭遇“人少”的挑战。

截至2020年11月,中国“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创下1500公斤的新纪录。此外,在农业生产中,我国不少地区使用的化肥农药,显现出地力下降、土壤板结、土地沙化盐碱化等负面效应问题。这或预示着以良种、化肥等要素的技术进步,其效率改进空间正在逼近极限,尚不足以破解当前农业生产的难题。而以替代劳动力要素为目标的机械化和智能化道路,有望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或是突破当前资源约束的根本性策略。如此而言,农业的“无人化”运作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性趋势。

无人化:破解农业困境的新方案

2020年10月11日,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园无人化农场项目农机无人驾驶作业现场演示会在黑龙江建三江七星农场举行。全球首个超万亩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在黑龙江推出,这或意味着一种应对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困境的方案正在浮出水面。

演示会现场,随着指令发出,一台台无人驾驶收割机轰隆隆驶向远处的稻田。借助卫星导航定位收割机匀速直线推进,遇到尽头的田埂自主转向掉头,不一会儿机身仓贮就显示已经装满。此时后方无人驾驶的接粮机“闻讯”赶来,两车默契协同作业,收割机准确地将稻谷转移到运粮机上,大约90秒后运粮机显示已经满仓,很快自主转弯掉头回仓,整个过程全部无人驾驶,一气呵成。

当天,40多台/件农机具还现场进行了无人化水田筑埂、搅浆、插秧、旱直播、飞防、秋翻地、旋地以及无人化旱田灭茬、翻、耙、起垄、播种、喷药等20项农机作业演示。

位于农场一侧的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的项目农机管理“云平台”可谓是无人化农场项目的“大脑”。中心二楼30个显示器组成的巨幅电子大屏完整呈现演示实况,每一台农机设备的状态数据、作业量、卫星导航模拟信号、作业轨迹等适时出现在屏幕上,工作人员坐在中心办公室,即可远程监控无人化农机设备在不同的田块内进行自主生产作业,智慧化大农业的生产场景令人震撼。

據了解,该项目是由碧桂园(02007.HK)和北大荒(600598)两大龙头企业牵头,并联合数十家国内外农机制造企业共同参与,从现代化农场应用场景实际需求出发,重点突破农机无人驾驶、作业协同、多机联动、自动避障、集群调度、远程控制、智能决策等关键环节,共同建设规模化的无人化农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表示:“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园无人化农场项目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超万亩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也是目前国内外针对主粮作物的规模最大、参试企业和农机设备数量最多、作业项目和内容最全、试验示范作业面积最大、无人化技术水平最先进、无人化程度最高、无人驾驶农机与农艺生产实际最紧密结合的试验示范项目”。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农业以家庭为主要经营单位,劳动强度大、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效率底下,大多数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依赖性颇高。无人化农场项目可实现全过程的少人化和无人化,从根本上使农业生产摆脱对劳动力的制约,同时高效的科技手段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这或为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难题找到了突破口。

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趋势下,我国农业生产从“人多地少”的局面进一步演变为“地少人又少”,无人农场或是直接破解当前农业生产劳动力资源约束的有效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种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种地钓鱼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老龄事业
如何让种地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