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动手操作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2020-12-28姜俊波
姜俊波
【摘 要】 课堂增效一直都是教学中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为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有必要在导入新知、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内化新知的过程中融入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动手操作开展小学数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的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提高效率;教学实践
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不仅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提高。而素以抽象性、逻辑性著称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常常会感觉理解知识比较困难,学习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为转变课堂教学的不良现状,借助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现阶段小学教学已经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但是应试教育理念仍旧在影响着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实现。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加深对复杂知识的理解。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在现阶段融入动手操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散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动手操作开展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借助动手操作优化小学教学实践
1.借助动手操作,导入新知
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导入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也是保证学生动手操作有效性的关键。为达到高效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了解教材的结构,并结合教材的需求,寻找教学中融入动手操作的切入点。通过设置新颖的动手操作引入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动手操作为原本沉闷的课堂增添色彩。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并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首先,可以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然后,结合纸片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折叠、方格纸计算等多种多样的模式动手操作,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经过几分钟后,要求学生结合探索的实际情况讲一讲得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裁剪成直角梯形和三角形,然后拼出长方形,求解面积;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将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纸中,数一数方格的数量,估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裁剪成两个直角梯形,然后拼接成长方形。当然,还有学生错误地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公式也是邻边相乘。在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之后,我并没有直接否定或者肯定他们的结论,而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拼接方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拼接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也在动手操作中开始产生疑惑,开始随着教师的讲解积极地验证不同的想法。在分析、探索中,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吸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2.借助动手操作,分析问题
在实践中应用小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更利于凸显数学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借助动手操作分析数学问题,才更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继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部分知识,难免会存在一些困难。于是我要求学生在长方体对应面上分别标注上、下、左、右、前、后,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将长方体剪开,当学生剪开图形之后,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剪开的形状,并结合实际思考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长方体表面积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剪开、折叠的过程中,对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产生了独特的见解。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紧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研究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在学生剪开正方体研究后确定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为: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并建立良好的空间思维。
3.借助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关注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也逐渐被纳入课堂教学标准,成为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借助动手操作,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分析数学知识,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助力高效课堂的生成。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变换》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一张方格纸和四张大小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一部分需要学生着重理解图形变化的旋转角度和轴对称。于是,在初始阶段,可以先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由直角三角形经过平移、旋转等操作得出的美丽的图案,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图形的形成方案。学生在小组分析中开始研究三角形的变换方案,随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进一步传授图形变换的过程。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多种多样的想法,在思维的碰撞中,原本沉闷的数学课堂也会在学生的分析和合作探究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4.借助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一直都是存在于数学课堂学习与学生之间的鸿沟。因此,怎样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具体一直都是数学老师在不断钻研的问题。经过长期实践发现,动手操作就是帮助学生走进数学、探索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应用题讲解的过程中,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的时候,肯定会涉及分数的应用题。为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先融入应用题引导学生:客车和卡车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客车走了全程的,卡车行驶的路程超过A、B中点54千米。已知到此时,客车比卡车多行驶了90千米。求:A、B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由于这一问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比较多,如果仅仅通过阅读理解,很难清晰地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一一呈现出来。为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困惑,了解学习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将题目中呈现出的条件“画一画”,通过画出线段图梳理好两辆车之间的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发现“54+90”对应分率为“7/8-1/2”,然后再结合分数除法的意义计算,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仔细分析,探寻其中的关键意义,并结合学生的表现总结得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參考文献】
[1]王波.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赢未来,2017(19):75.
[2]张英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J].魅力中国,2016(26):375.
[3]李晓明.动手操作,让小学数学教学更精彩[J].学周刊,2015(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