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面错位,未来可期

2020-12-28唐中浩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错位管子爱因斯坦

唐中浩

模拟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1954年,75岁的爱因斯坦接受美国《记者》杂志采访时回顾一生:“假如我退回到青年,要决定做何营生,我不会想做科學家、学者或教授。我宁可做个管子工或街头小贩,希望即便是活成当下的样子,也能保有起码的独立。”管子工默里看到后,写信给爱因斯坦:“鉴于我平生理想是做个学者,而阁下则似乎想做个管子工,我建议咱俩合伙干,一定大获成功,那样就既有学问,又有独立性。”

科学家爱因斯坦想做个普通人,普通人默里却想做个知识渊博、举世闻名的学者。无论是“生活在别处”,还是“诗意地栖居”,现实和理想的背道而驰似乎是世纪难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会遭遇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作为21世纪的中国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错位?请结合材料,给美国《记者》杂志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其主旨与2020年高考浙江卷“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材料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阅读其他内容前,你可以先思考下:题目所给出的材料提供了哪些写作角度?命题者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你能想到哪些与题目材料或话题范畴相契合的写作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

思路点拨 >>

青年人遭遇理想与现实错位时该有怎样的价值取向与实践原则是这道作文题的主要命题指向。其主旨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爱因斯坦回首往事,如果人生可以有别的选择,“宁可做个管子工或街头小贩”;而管子工默里则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样态里渴望着未曾体验过的高光时刻。

显然,爱因斯坦对“营生”的反思,有职业的差异,“科学家、学者或教授”不同于“管子工或街头小贩”;有精神的不同,“即便是活成当下的样子,也能保有起码的独立”。在爱因斯坦看来,管子工或街头小贩似乎拥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自己作为科学家的学术贡献反倒不是那么要紧的;对管子工默里来说,拥有学问、做个学者更能体现“成功”。对当下的不满与反思、对“另一种生活可能”的向往,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本能。不过,爱因斯坦、默里重回选择的起点只是一种假设。作文材料并不是讨论社会职业的高低贵贱,抑或是每个人身份、贡献、成功的差异,而是在对比中展现,哪怕爱因斯坦“另有异心”,但他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与知识的发展,其对于人类的贡献显然不是一个管子工可以比拟的。

生而有憾。人生既无从假设,不可重来,也难以调和或调换,世人对人生的思索映照出“人天生是哲学动物”(苏格拉底)的判断。“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在注定有憾的人生里,如何超越得失,讨论什么是值得过的人生才是写作的重点。在这样的重大命题中,个人在时代里的选择极为重要: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不再是“假大空”的套话。

材料的第二、三段是写作任务的重要提示和指令:立意上,要求考生写21世纪的中国学生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错位时,如何规划人生;情景上,要求考生给美国《记者》杂志写一封信;文体上,要求考生采用应用性较强的文体——书信体进行写作。可以这样说,只要考生的作文围绕青年人的价值贡献、职业选择、精神独立、成功判定等展开,都是符合题意的。若格式完备、材料翔实、论证有力、语言恰切,则应是高分作文。

高分佳作

栖居于月亮

文/甘彬又

尊敬的《记者》杂志主编:

您好!爱因斯坦的访谈和默里的信,很有“同向春风各自愁”的意味,只是他们的愁绪并不相通。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这也正是矛盾所在。1

人所处环境各不相同,加之种种机缘巧合,命运便大相径庭。即使处于同一大环境下,人的选择、努力程度不同,或随波逐流,或理想不改,或持之以恒,或中途易辙,其结局也大不相同,可谓人生殊途。维特根斯坦曾说:“生命的意义及相关问题不是理论,而是实际行动。”欲摆脱庸碌无为之命运,在万物嬗变之时坚守理想,在外界重负之下持续奋斗,便显得格外重要。2

人生错位,力挽难回,但求持之以恒。1955年,作为在原子能领域颇有贡献的科学家,弥留之际的爱因斯坦察觉到世界对科技的运用与他的本意背道而驰,于是便联合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公开反对使用核武器,呼唤和平。此时,世界处于冷战的洪流之中,自由已然葬送,战争暗流涌动,爱因斯坦在窒息的边缘挣扎。他说,要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管子工”便是他“理想国”的代名词。韩愈在《争臣论》中云:“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想来,爱因斯坦也明白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道理。为自由,为和平,他仍然战斗到生命的尽头,可谓山高水长。

人各有志,囿于现实,唯愿金石可镂。王夫之曾云:“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默里举起理想主义的大纛,实属不易。他身陷世俗之囹圄,却敢于仰望月亮,志气可嘉。罗曼·罗兰认为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批判了飘浮于现实之外的理想。然而人总是被现实掣肘吗?古往今来,“布衣卿相”多矣。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但他终成一代鸿儒,其中的艰辛苦难可想而知。高尔基说:“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诚哉斯言!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努力追求着,熬过生活的苦辛,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比丰厚的人生。3

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是无形的。栖居于月亮,看似遥不可及,但若且歌且行,鸿沟可以弥合,月亮亦可触及。柏拉图曾言:“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在对接理想与现实之路上奋斗不止,理想的月光亦会照进现实。4

以上是我对理想与现实错位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出。

谨祝编安!

×××

×年×月×日

①开篇为提出问题。总结材料言简意赅,引出话题干净利落,同时恰切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和毛姆的名言,展示出一定的阅读积淀。

②此为分析问题。引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言论,指向“实践”的明路,为下文张本。

③文章主体的三、四段为解决问题。第三段侧重写在外在纷扰中坚守自我,第四段立足写自我内心志气坚定,两段在逻辑上并列中有递进。

④总结升华,思考辩证,回扣标题,收束有力。

低分病文

可能的生活

文/张征吉

《记者》杂志社:

您好!我是一名中国学生,在了解到贵社曾对爱因斯坦进行过一次访谈及其逸事后,有如下的一些反思与感想。

伟人向往平凡,凡人向往伟大,这似乎是一种惊人的巧合,仿佛人人都成了错置的棋子,人生意义未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可事实果真如此吗?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哲学家与猪都在一个巨大的圆锥的不同层面上上演着同一个过去。在时间的视觉中,任何人都是在一段等同均匀的介质中,演绎人生。”以为可以做什么,乃至怎么做,都并非头等大事,许多人的人生已具有同一性。如中国改革开放采取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发展经济,究其原因,是由其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决定的。那么大家的目的都是生活,是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便没有差异了呢?事实也并非如此。1

马云曾吐槽,他人生中最大的错误是创立了阿里巴巴。可连马云犯过的“最大错误”我们都难以做到!君不见,多少人为了生计、梦想而背井离乡。有人认为,现实与理想之间被印刻出不可弥合的鸿沟,没有人能走向应该的生活,而是被随机分配了一种可能性。其实,不然。理想应当是永恒的对未来的探索,马云绝不会甘于平庸,很多人却难以矢志不渝地坚守梦想。仅对现象进行分析难以触及本质,背后蕴含的应当是人在当前时间节点对未来探寻时,对无数可能的时间分叉做出的两种不同选择。而一旦有所选择,动态的时间必定是流畅而连续的,故而我们所见的矛盾只是人们对可能而非必然的生活的一种追寻。正因其可能,故成其差异。2

对可能性的生活的追寻,立足于现实而又放眼未来,在形成完整时段的同时也构筑了一条人生的意义链的延伸。人们反思过往与当下的稳定生活,追问未来又不至于陷入形而上或虚无主义;人们实践和成就人生意义,又不成为郭象“独化论”体系下成就自我、他人双方的矛盾“圣人”。人的行为因此具有了供未来检验的不断延伸的意义。那么,人也更不会成为一颗错置的棋子,他永远在动态的延续中勾连古今,他从来就适得其所,不困于今,不囿于任何一种可能的生活。3

反观爱因斯坦当年接受采访时说的话,又何尝不是一种反思呢?压迫者永远不会与被压迫者共情,生活及其意义不会陡然转向。但若是活着且不断追逐可能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动态平衡呢?4

①没有分论点意识,直接论证,略显突兀,观点不显豁;没有体现论据为论证服务的意识,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说理缺乏说服力。

②本段前部分内容讲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后部分貌似在讲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却因为缺乏过渡和恰切的分析,而让人不知所云。

③本段堆砌了大量哲学词汇,看似高妙,实则仅将术语摆出,未做论证,强加因果,不知所云,让人生厌。

④本段为结尾,作者连发诘问,虽工于语势,却并无逻辑,令人困惑;文末没有署名和日期,书信格式不全。

病”因分析 从内容来看,题目要求阐释“如何看待这种错位”,其写作重点在于“为什么”与“怎么做”,本文作者虽然抓住了“错位”这一关键词并归结为“可能性”这一原因,但论证时重点却集中在呈现错位以及分析为什么会错位上,本末倒置。就结构而言,文章缺乏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以问句发声并以问句结,未能直击主题,令人读后生惑。就论证而言,多为自说自话,堆砌了一堆哲学术语,却缺乏分析,论据与观点游离,论证乏力。就格式而言,书信的基本要素不齐全。综上,本文得42分,是一篇典型的三类文。

病文升格

可能的生活

文/张征吉

尊敬的《记者》杂志社编辑:

您好!我是一名中国学生,在读了贵社对爱因斯坦进行的访谈及一个管子工写给爱因斯坦的信后,有一些反思与感想,想与您分享。

伟人向往平凡,凡人向往伟大,这似是一种惊人的巧合,仿佛人人错置,人生真意难能实现。事实果真如此?窃以为,未来可期,生活可能。

因其可能,理想与现实存在错位。1

司马迁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位哲学家曾言:“在时间的视觉中,任何人都是在一段等同均匀的介质中,演绎人生。”如此看来,理想与现实似为同一。古之“四民”社会,士农工商殊途而同归,之于谋生,握管与荷锄又有何异?今之爱岗敬业、职业平等之倡导,镰刀齿轮与试管烧杯亦共闪光辉。既然目标就是幸福生活,那是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异了呢?非也。

或欲诗意生活,或欲苟安一隅,理想与现实实含差异。明朝有诗云:“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这首诗,何其真实地反映了自古业已存在的现实与理想的差异。生活永无定局,我们所见的矛盾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寻。正因其可能,故成其错位。2

因其可能,理想与现实可期看齐。

或有智叟醍醐灌顶,恍悟此种差异,继而喟叹“人是错置的棋子”。此言差矣!且看近年来,盲人学子参加高考并折桂蟾宫渐成佳话。诚如博尔赫斯所言:“生活是苦难的,而我又划着我的断桨出发了。”较之其他动物,人具有改造世界的可能;较之历史,未来亦具有改造世界的可能。人的能动性加上未来的可能性,人的行为便因此具有了供未来检验的不断延伸的意义。如此,人便更不会成为一颗错置的棋子;对弈未定,残局尚有翻盘之可期。3

因其可能,理想与现实错位无须嗟叹。

乌江乌江,汝何愁煞西楚霸王!四面楚歌之现实,王于天下之理想,为之奈何?其实项羽无须嗟叹“奈若何”,接受现实,卧薪尝胆于江东一隅,而“卷土重来未可知”;坚信未来之可能性,让江东子弟做好“肯与君王卷土来”之筹备。如此,谁言江东子弟再无一雪前耻之热血?其戎马又怎会止步于江东一隅?以史鉴今,理想与现实之错位固然存在,但山川未见,何足嗟叹?

生活中,人们想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花,可终究逃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陟彼西丘,忽羡北峰巍巍;泛舟钱塘,方知东海洋洋。虽人之渺小,踬跌于现实巨谷;然人之伟大,攀缘向理想峰巅!4

祝好!

×××

×年×月×日

①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一目了然,思路明晰,结构井然。

②围绕“同一与差异”,选择司马迁名言、哲学家名言和明朝诗歌分析论证,既持论有据、充实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③放弃了“假大空”的术语堆积,采用对比论证,论据贴近现实,内容翔实,说理有力。

④用诗一般的语言总结前文,承认错位,并提出正确对待错位的方法,结构完整,观点明确。

升格指津 修改后,文章的整体风格发生较大变化。其一,整体呈现出一种结构美。中心论点、分论点明确,其后紧跟论证,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其二,在论证逻辑上,首先提出是什么,即理想与现实有差异;接着便阐释为什么会有差异,即第一个分论点;然后第二、三个分论点论证该怎么做,逻辑缜密。其三,语言风格上一改原文艰深晦涩之风,改用文白夹杂的语言行文,既有助于说理,又使文章平添典雅美。经过修改,本文可得56分,成功升格为一类文。

猜你喜欢

错位管子爱因斯坦
有趣的错位摄影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管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错位教育”要不得
角色错位
浅谈《管子》的作战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