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最大关公像”“天下第一水司楼”被通报

2020-12-28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形象工程关公风貌

2020年10月8日,住建部发布了关于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和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项目有关问题的通报。通报指出,巨型关公雕像项目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水司楼存在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湖北、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配合有关部门跟踪指导做好项目整改。

据报道,荆州的巨型关公雕像高达57.3米,耗资15亿元,号称是“全球最大关公像”;独山县的水司楼高达99.9米,投资达2.56亿元,号称是“天下第一水司楼”。不过,它们的真实状况并没有那么“高大上”。前者已被曝光出现地基沉降问题,其所在的关公义园也不甚景气;后者已停工两年多,不仅沦为一座超大型烂尾楼,更成为独山县巨额债务堆砌起来的形象工程的典型代表。通报还指出,各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从这两个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切实在城乡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塑造特色风貌、展现时代精神,坚决杜绝滥建“文化地标”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多维解读

滥建“文化地标”实质是在破坏文化

文化地标是城市精神的载体,同时又参与着城市文化的塑造。一个有历史积淀的城市,总有几处能代表自己文化的建筑,提到某个地标就会想到某个城市,就像故宫之于北京、中山陵之于南京、杜甫草堂之于成都、雷峰塔之于杭州。文化地标,要么含有历史的韵味,要么具备文化的意义,而且总是与它所在的城市和谐相融的。然而当下一些地方建设文化地标却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力求奢华。无论是以“全球最大”為卖点的关公雕像,还是号称“天下第一”的水司楼,建设之初就直奔“全球最大”“天下第一”的头衔而来,为此而不顾财力甚至也不怕违规,殊不知类似头衔与当地历史和文化风马牛不相及,又如何有希望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呢?

不追求历史的韵味,不注意文化的意义,一味在外观的高大上努力,使得一些地方竭尽财力打造的所谓“文化地标”虽然奢华,却一点儿也不“文化”。住建部通报即指出,巨型关公雕像破坏了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水司楼则破坏了自然景观风貌。显而易见,这样的建筑和它所在的城市实际是一种冲突的关系。它们不仅不是文化地标,而且根本上是在破坏文化。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一项内容,因此借助历史资源打造更具特色的文化景点,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无可厚非,但景观打造需摆正态度,不能仅仅把其当作噱头,贪大求怪,以影响自然、人文环境的方式实现景观的“破坏性创造”。历史与文化,关键还在于韵味与含蓄,而非耸人耳目的视觉刺激。

病灶还在于权力约束不足

巨型关公雕像和水司楼两大项目被通报存在破坏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更多是从文化、环境等层面来评价的。然而,从建设程序上讲,它们本就不应该出现。如水司楼的背后,对应的是地方的大肆举债,它的建设本就有违地方财政的合理使用原则。如果对于地方财政的监督落到实处,该有的决策程序被遵循,这样劳民伤财、破坏自然风貌的形象工程,不可能如此轻易出现。又如巨型关公雕像,2019年8月被荆州市城管委下发整改函件,称其为“违法建设”。2020年7月又有媒体报道,该雕像并未得到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规划许可。据此而言,该雕像很可能是违规上马的。

不难看出,事后被指存在诸多问题的项目,其实在一开始就问题重重,它们的建设都建立在违背既有程序和规定的基础上。可以假设,若当初相应的程序规定能够发挥应有的把关作用,它们不至于走到如今这一步。因此,这类事件的整改,不应该止于对问题建筑的处理,更应该包括严肃的责任追究。不管是以何种名义建设,要有效降低地方项目对于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风险,归根结底是要从源头上彻底减少形象工程产生的可能性,将其背后的决策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猜你喜欢

形象工程关公风貌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关公工艺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变“形象工程”为“惠民工程”
论《三国演义》与关公信仰
浅议作文写作中的“形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