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2020-12-28马丽
【摘 要】会展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和拉动性,其对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综合影响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会展业既要应对冲击,又要实现发展。对此,文章基于重庆市会展业发展现状,探讨了会展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打造成渝会展共同体、创新会展发展模式、做强会展市场主体等举措,提升会展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会展业;“会展+”;新常态;产业关联;会展创新
会展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部分,其产业联动系数高、带动效应强,在拉动消费、增进交往、扩大城市影响力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此,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推动会展业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围绕建设内陆国际会展名城,培育引进国际会展品牌,完善会展功能配套,优化生产性、生活性会展服务,高水平筹办特色展、专业展。
一、重庆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一)会展规模效益稳步增长
2019年重庆市共举办各类展会活动513个,展出面积由2015年的702.3万平方米增加到2019年的992万平方米,重庆市会展规模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在较高的产业联动效应带动下,会展业综合效益持续增长,2019年重庆市会展业实现直接收入213.8亿元、同比增长17.7%,其拉动餐饮、住宿、旅游、娱乐和购物等消费约1924.2亿元、同比增长22.1%,这有效促进了重庆市经济的发展。
(二)会展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会展业数量规模扩大的同时,重庆市展会质量和层次也在不断提升。除了西洽会、智博会,重庆在2019年还举办了市长顾问团年会、亚太零售商大会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点展会,其引进了药机展、药交会、全国糖酒会等知名品牌展会,培育了立嘉机械展、摩博会、汽车工业展等本地品牌展会,发展了潼南菜花节、大足五金展、巫山红叶节等区域性会展与节庆活动。
当前,重庆市会展业已呈现出规格层次较高、展会品牌响亮、区域特色鲜明等特点,这成为了重庆城市营销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会展政策体系趋于完善
2009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3号)确定把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会展之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重庆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会展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5〕59号)、《重庆市节庆展会论坛活动管理实施细则》(渝会展办发〔2015〕6号)、《重庆市会展业创新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渝府办发〔2019〕36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其涵盖了宏观指导、规范管理等多项内容,对扶持会展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会展硬件环境不断优化
重庆市已建成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重庆展览中心、重庆农业展览馆、重庆规划展览馆、三峽博物馆等6个会展场馆,展场总面积达到约50万平方米,规模位列全国第三。同时,场馆周边区域交通、餐饮、休闲等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如悦来片区轨道6号线、10号线均已通车,30万平方米公园已完工,服务能力日益提升。在场馆功能建设中,重庆市以数字化为导向,不断推进5G网络全覆盖、一站式智能化服务平台打造,这有效增强了用户的观展服务体验。
二、重庆市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化规模展会数量不足
重庆自办展会的专业性题材相对偏少,且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不多,其存在专业展少而展销会多、流动展多而品牌展少、低端展多而高端展少的“三多三少”现象。真正能够办出影响和规模,并能持续发展的展会凤毛麟角,这需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与地方产业基础相融合的专业展会和品牌展会。
(二)市场主体综合实力不强
重庆市具有举办大型或国际会展经验的展览公司较少,多数会展企业的市场运营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有限,其对展会的组织和宣传力度不强,且布展水平不高,从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会展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较弱,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政府的现象,其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这不利于会展业长久发展。
(三)会展市场碎片化现象严重
重庆市会展行业中存在多头办展、重复办展的现象,而同一题材的展会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多头泛滥等问题,这就使得办展质量参差不齐,从而极易造成会展资源的浪费。同时,部分会展业发展重点区域对会展业发展定位和布局不清晰,其缺乏对资源整合的有效引导,因此会展行业发展的整体协调功能和行业自律机制还有待完善。
(四)会展高端人才相对缺失
重庆市会展从业人员与行业实际需要有着较大缺口,高端策划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互联网专业人员等高端人才严重短缺。同时,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与工作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在会展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方面也还有待增进,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展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五)会展配套服务能力有限
虽然重庆市会展配套建设已有较大进展,但总体而言仍较为滞后,特别是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周边配套建设和发展进度较为迟缓,其在吃、住、行等方面的设施对接不够全面,如高品质餐饮配套不足等,这与会展业发达城市的“无缝接驳”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重庆市会展行业在提供与会议、展览相关的商务办公、同声传译等服务技能方面也有待提高。
三、加快重庆市会展业发展的思考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地会展业发展进度迟缓,展览项目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减缩,会展产业链面临业务暂停、利润减少、线下模式短期内难以恢复等问题和挑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会展业既要应对冲击,又要实现发展。对此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着眼提高会展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创新会展业态模式,提升会展服务水平,从而真正形成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具持续性的供给体系。
(一)打造成渝会展共同体,形成一体化发展
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机遇,加大区域间会展资源要素的整合,创新会展新题材新模式、筹划特色品牌展会,形成优势互补的会展平台。
第一,强化统筹合作。对此要树立川渝一盘棋的全局观念,加大统筹协同力度,加快推进成渝两地会展融合发展与合作机制建设,加强两地会展发展思路、项目布局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对接,从而打造多层次、多领域、优势互补的会展业合作平台。
第二,加强资源整合。政府要加快成渝两地会展场馆及配套设施、会展品牌、会展人才等软硬件资源的深度整合,推动会展项目、参展企业、会展服务、会展人才等要素在城市间合理流动和有效聚集,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推动联合办展。对此要结合发展实际,创新“一会两地”“共同举办”“轮流举办”模式,加强标志性重点展会合作,筹划特色品牌展会,提升会展经济竞争力。同时,要理清双方共同优势产业,结合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专业展。另外,要利用川渝两地的文化特色,联合餐饮、娱乐及服务策划消费类展览项目。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谋划新的会展题材,如“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展”等。
第四,突出差異互补。成渝两地在会展供给规模、行业结构、要素资源等方面各有特色,因此在推动会展业发展中要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实现功能重构、优势互补,从而避免区域重复办展和恶性竞争。
(二)创新会展发展模式,激发增长新动能
重庆市应紧随数字经济趋势,推动会展业态模式的创新运用,以创新增强展会的粘性和影响力,提升会展核心竞争力。对此,首先要构建线上展会平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政府要引导并扶持会展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举办线上展会。同时,要深化智能化手段在企业间对接、洽谈等沟通合作过程中的应用,从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多赢;其次,要推动线上线下办展融合发展。推动办展模式的创新发展,能够促进展会项目的数字化转型,对此要引导线下展会项目开通线上展览,探索线上会展和线下实体会展融合发展新模式,从而实现相互补充和共同促进的效应;再次,推进会展跨界融合。政府应紧抓会展经济的溢出效应,实施“会展+”战略,推动会展与农业农村、工业信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促进“会展+文创”“会展+旅游”“会展+赛事”“会展+美食”等互动融合,从而提升会展整体效益;最后,促进会展产业链协同。政府应培育发展会展营销、会展专业审计、科技、旅游、体育等现代会展服务新业态,从而为展览项目提供高效的全方位服务,这将促进会展产业链整体协调发展。
(三)做强会展市场主体,提高市场化水平
为做强会展市场主体,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此可通过政府的扶持引导,实现会展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双提升。
第一,壮大市场主体。政府应支持会展企业通过兼并、参股等资本运作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奠定国际化发展基础。同时要鼓励优秀的会展企业拓宽视野,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有序开拓国内外市场。另外,要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强化行业示范效应。
第二,引进培育品牌展会。政府应积极发展以智能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医药研发等优势产业和服务为内容的展会,促进会展专业化提升。同时要梳理国内外重点展会清单,主动对接国家部委、国家级行业协会组织和大型组展公司,积极申办和承接行业品牌展会。
第三,加快国际化步伐。政府要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引导支持企业加入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等国际会展组织,争取更多展览获得国际认可。会展企业要加强与国外知名会展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第四,促进市场化运作。政府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会展项目的组织实施流程中,对此要开展市场化专业服务,激发会展业市场化发展潜能和活力。同时,政府应进一步简政放权,通过加强行业监管和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等方面,优化会展业营商环境“软实力”。
(四)夯实会展发展基础,优化配套服务功能
重庆市会展业应当借鉴会展发达城市的优秀经验,夯实会展配套服务设施,并提升举办展会项目地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
第一,先要完善会展配套建设。重庆市要以悦来会展城为重点,加快国际博览中心周边的交通、餐饮、娱乐等基础配套建设,推动中高端餐饮等集中布局,更好地实现与国际接轨。
第二,要突出智能化改造。重庆市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与会展产业的互动融合,以创新应用促进会展行业管理和服务模式的转变,提升会展政务服务效率。
第三,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重庆市要规范会展经营服务、从业人员资质和信息技术等一系列行业标准,推进办展标准化,建立健全会展业信用体系,推动部门间监管信息的共享和公开。会展业自身要提升多国语言翻译、同声传译等专业服务水平,提高举办国际商务、政务会议的服务水平。
第四,重视人才建设。重庆市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引导学校和会展企业间构建起合作培养会展人才的平台载体,从而通过形成理论和实践循环互动的良好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另外,重庆市应大力引进会展高端人才,特别是在会展经营、行业管理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在入户、住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要给予其一定的支持。
(五)健全会展体制机制,形成发展合力
重庆市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导向作用,完善会展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有效保障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健全管理机制。重庆市要建立健全会展业主管及关联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及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共同促进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探索建立市、区、展馆三级联动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宣传、交通、文旅、海关、卫生防疫等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举办国际性展览、国际性会议相匹配的服务保障水平。
第二,完善政策措施。政府应顺应会展业发展客观规律,结合地方实际,不断完善已有的规范管理、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文件的宣传力度,提升不同层级政策文件的落地实效。拓展会展融资渠道,设立相应的发展基金,引导和扶持会展企业加大创新发展力度,打造和树立优质会展品牌,提升发展的质量。
第三,强化宣传推介。政府应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借助西洽会和智博会等重大展会活动,通过品牌宣传、招商推介、经贸交流等方式宣传重庆形象,并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会展行业发展的热点主题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全统计监测制度。另外,要建立会展统计指标体系和会展大数据库,这能为会展业科学管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同时,政府要建立重点企业的监测制度,从而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帮助和引导企业更好地解决问题,进而保证会展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重庆401120)
参考文献:
[1]郭牧.2019中国会展产业年度报告[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赵驹,梁正.基于双钻石模型的成渝会展业合作发展探析[J].西部论坛,2013(3)
[3]成功伟,杨娟.中国西部城市会展业竞争要素比较分析——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研究[J].城市观察,2016(2)
[4]赵富森.新常态下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
[5]颜晶.新常态下对重庆会展经济发展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6(29)
[6]周健华,胡桃境.“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的策略[J].工业经济论坛,2017(6)
作者简介:马丽(1986—),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经济学硕士,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