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

2020-12-28周景彤

银行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十四五发展

周景彤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我国“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做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勾勒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面对“十四五”时期新目标、新任务,商业银行要持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抢抓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群,助力构建“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十四五”《建议》的主要内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建议》内容丰富,字字珠玑,确定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新”目标,以及“十二项”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

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等内容。“远景目标”将短、中、长期发展目标进行了有机衔接和统一,增强了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健性,努力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新”目标。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六新”发展目标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发展方向和重点。

提出了“十二项”重点领域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十二项”重点任务基本是对“十三五”时期发展战略和任务的延续,既体現了政策的连贯性、延续性,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与“十三五”时期相比,“十四五”时期更加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和科技的自立自强,更加重视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

国际环境

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世界经济低迷复苏,整体格局“东升西降”趋势延续。受贸易保护主义、新冠疫情和大国博弈等多重因素影响,预计2021~2025年全球经济将陷入低增长困局,全球GDP年均增长3.3%左右。全球经济延续“东升西降”,不同地区表现分化,经济和贸易重心东移。预计“十四五”期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速将下降,中国和东盟将保持较高增长,拉美和非洲经济将在高波动中低速发展。

国际政治格局深刻转变,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多极化加速发展,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面临重构,国际经贸规则加快变革。中美关系从战略合作转为战略博弈,美国积极鼓吹“认同政治”和意识形态对立,大国摩擦可能性增加。

全球货币政策维持宽松,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在实体经济低迷复苏背景下,全球低利率、负利率成为常态。与此同时,全球金融风险持续积聚,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推高全球债务水平,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输入性风险和跨境传染风险增多。

国内形势

从国内看,尽管面临多重因素影响,但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预计2021~202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为5%左右,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表现最好的主要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重大区域战略和城市群建设将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将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发展,不断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巨大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国内大循环进一步畅通。中等收入人群持续扩大,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十四五”期间我国有望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消费领域非物质化、个性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升级新趋势更加明显。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民生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领域投资加快,国内大循环进一步畅通。

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体系加快完善。得益于我国经济总量扩张,金融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同时,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将更注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和差异化发展,融资结构将更加优化,直接融资占比上升,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格局和生态的优化。

“十四五”时期银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确定的发展战略和重点工作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商业银行将继续在服务实体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将形成国内产业链集群,供应链金融有望迎来新突破。在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下,全球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受到严峻挑战,我国对产业链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更加注重国内的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的内循环,解决部分产业对外依赖度过高的痛点,推动生产、流动、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高效运行,城市群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将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汇集点。在加快推动产业链集群的要求下,“十四五”时期供应链金融将迎来新的機遇期。

创新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迎来新机遇。“十四五”期间,主要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大国之间,尤其是中美之间将围绕科技前沿展开竞争,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家战略支撑。我国将在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环节投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推动各类重大技术攻关,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保护高精尖人才的创造成果和专利权。科创产业在“十四五”时期将迎来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上将具备更加充足的信心和动力,科技金融、投贷联动等业务将同步迎来重大突破,企业对商业银行综合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将持续上升。

消费需求大幅上升,推动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十四五”时期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更加突出,消费金融业务有望迎来新发展。一是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潜力不断挖掘。根据奥纬咨询(Oliver Wyman)的研究测算,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4%,消费市场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二是服务性消费需求稳步提升。消费结构继续优化,教育、养老、旅游、文化等服务性消费比重将持续提升。三是消费方式持续创新,消费体验不断提升。消费的全面升级将带来巨大的金融需求,包括健康金融、养老金融、旅游金融等新消费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时,国家为扩大内需将采取措施持续推动居民收入水平的改善,这会为银行提供更加稳定的负债结构,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新业态发展持续加速,为银行提供更多客户资源。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十四五”时期市场会出现加速出清,部分夕阳产业将继续被淘汰,大量代表未来生活的新行业和新业态将迎来快速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将引导全社会实现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等快速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未来五年,全球新技术产业有关产值将达到23万亿美元,我国智能经济及高端设备制造业业务规模有望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数字经济业务规模在2035年将增长至120万亿元人民币,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出现为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更多突破空间,拓宽了业务合作机会。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带来的要素需求也会为商业银行增加更多的客户资源,成为银行新的利润拓展点。

基建投资保持旺盛态势,高生息资产具有良好的增长基础。“十四五”时期,以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为主的投资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一方面,“交通强国”仍然需要数量庞大的“铁公基”项目支持,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另一方面,5G、特高压、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投资机遇,预计“十四五”期间新基建投资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对商业银行来说,基建投资项目的增多将带来更多高收益、长期限的项目,未来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将继续调整,中长期贷款有望持续上升,进而不断提升高生息资产占比。

对外开放力度继续加大,跨境金融迎来新发展。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并重,逐步打造内外海陆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开放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20年前9个月,境外机构持有我国境内金融资产(股票+债券)的规模达到7.9万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36.4%,为历史最高值。未来我国将在政策落地、规则对接上更多向国际靠拢,在吸引外资进入的同时,积极鼓励中资机构走出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在对外开放持续加速背景下,“十四五”期间商业银行的全球化布局将迎来新一轮的战略机遇期,在“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战略推动下,商业银行在全球的业务布局、业务拓展、业务合作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新使命和策略选择

商业银行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抓“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业务机遇,继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做强产业金融,支持现代化产业建设。“十四五”时期,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仍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任务。稳步提升制造业信贷占比,积极支持制造业发展。继续加大对制造业支持力度,提高对制造业企业的信贷占比,巩固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国际地位。杜绝资金空转、自我循环等各类脱实向虚行为。创新服务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产业发展特征,密切跟踪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新金融服务、新业务模式和新金融产品,推动与各类战略新兴产业加速融合,做强产业金融,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紧跟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同,创造业务增长新引擎。围绕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布局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关中平原等地区,抢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海南自贸区自贸港、深圳先行试验区等重点区域特色业务机遇,积极推进区域金融资源协同、业务资源共享。在服务国家区域战略发展的同时,加快推动业务纵深化发展,在打造新经济增长极的同时进一步做深、做厚业务基础。

围绕特色金融业务形成突破,做深做细垂直领域分工,支持各项政策落地。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差异化和特色化是商业应对内外部竞争的重要抓手,这需要不断提高特色金融的竞争力。一是推动消费金融业务的特色发展。借助政策鼓励内需的便利条件,加快消费金融业务的垂直细分,在已经解决长尾客户服务基础上,不断尝试细分化和特色化的消费金融业务和产品,深挖客户资源,拓宽客户群体边界,提高服务效率,增强客户黏性。预计2025年我国消费金融业务规模将突破90万亿元,信用卡信贷余额将达到53万亿元。二是大力支持科创类企业发展,支持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积极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创新业务模式,加大与风险投资等外部机构的联动,建立“投贷联动+业务咨询”模式,满足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和咨询需求;通过股权转换或者第三方持股等形式,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业务模式;加强与外部担保机构合作,合理分担风险。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确保增长可持续。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落实节能环保政策,探索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大力发展和支持与绿色项目相关的绿色债券、绿色证券、绿色租赁等业务,同时借助新型科技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批量化推广、标准化运作和专业化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四是推动文化金融和旅游金融业务发展。推动“旅游+金融”“文化+金融”的深度融合,挖掘优秀文化历史,探索服务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模式和产品,形成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积极支持旅游区开发,加快旅游场景建设,满足居民的精神消费需求。五是探索养老金融服务新模式。加快推动银发场景建设,积极试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终身年金及生命周期基金等养老产品,积极布局养老金融业务;加强与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机构的合作力度,形成战略同盟,整合客户渠道资源,推动养老业务协同发展。六是加快数字金融业务持续落地,带动数字经济发展新浪潮。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应用,推动数字化转型,引领潮流变革;探索银行数字资产的生产、定价、交易、销售等各环节应用,为社会数据资产交易提供经验;探索使用知识产权质押、大数据信用分析等新兴融资支持模式,积极支持金融科技产业发展。

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做长供应链金融,筑牢产业供应链。明确产业链服务对象,针对不同区域明确需要服务的客户类别和群体。深入挖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各类金融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探索信用证、保函、承兑汇票、保理等业务的链式发展,打造覆盖全链条的一体化金融服务,形成业务闭环。做好核心客户的风险管理工作,保证经营稳定性,确保在“双链”中的重要地位。加强与保理公司、租赁公司、基金公司、仓储公司的合作力度,联合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对标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全球业务布局,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结合全球经济发展、大国关系变化等,积极优化海外业务布局,将资源向与我国关系友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国家或者地区倾斜,优化全球业务布局。综合运用两个市场、两类资源,推动客户资源共享、产业服务推广等,打造海内外业务联动的新发展模式,推动海内外业务一体化发展。

夯实风险管理基础,多举措化解金融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快资产分类,强化资产质量管理工作。尽快完成资产分类工作,全面摸排信贷、债券、同业等资产质量情况,准确评估各类资产风险,针对不同类别的资产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积极化解存量不良资产,利用政策便利加大核销力度,有序化解存量不良,同时要运用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转让不良资产,优化资产结构。严格业务准入,避免资金脱实向虚。严格把控资金流向,确保业务合规,提高资金管理效率,避免资金过度流入股市、房地产及不合规的非标业务等领域,防范资产泡沫。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研究院)

猜你喜欢

十四五发展
中国区域发展七十年暨“十四五”区域发展展望
浅谈“十四五”背景下湖南高职管理会计教育发展现状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