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形教学走向块状教学
2020-12-28沈正元
摘要:组块教学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是基于组块原理的教学策略。组块,是一个记忆单位,又是一种记忆策略,还是一种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组块化使组块的功能得以发挥,联结使组块化得以实现,组块顺应了语文课程、语文学习的规律。组块,将线形教学转变为块状教学,有效解决了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完整、不确定、不充分”等问题。
关键词:组块教学;组块内涵;组块机制;课程逻辑
中图分类号:C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1A-0016-05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多采用直线型教学设计,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先是初步理解,然后逐段分析,最后总结提升。在这种线形教学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方法是在理解文本过程中随机插入的,很难按照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规律展开教学,薛法根将其概括为“不完整、不确定、不充分”。一篇课文从头教到尾,遇到知识点就教一个知识,表面上似乎教得完整了,实质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样的教学随意、零碎、泛化,呈现出一种呈碎片化状态,而且教得越多,忘得也越多。薛法根形象地将其比喻为:“要么像猴子下山摘玉米,掰一个丢一个;要么像乞丐拾金,行囊里装满了知识的金块,压得迈不开步子。”[1]针对线形教学的问题,薛法根创立了组块教学。组块教学“在结构上突破线性思路,采取板块式的教学结构”[2],有效地解决了小学语文线形教学的弊端。
“语文组块教学是基于组块原理的教学策略。”[3]薛法根借鉴“组块”这一认知心理学理论,顺应语文课程材料(语文教材)逻辑、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拓展、丰富“组块”的涵义,破解、创生“组块”的形成机制。
一、拓展与丰富:广义界定“组块”的含义
组块源于认知心理学。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组块理论,也就是“神秘七加减二”理论,他在《神奇的数字7±2: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组块”这一概念。
我国对组块进行研究最早的文献是吴汉民所著《内部思维机制的组块论模型》(1991)。2015年后,这方面的研究呈现一个高潮。2015-2019年,用“组块”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的文献分别为36篇、38篇、39篇、56篇、36篇。这些文献的研究视角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认知方面,如《人类组块理论研究》(牛书杰、吕建斌,2005)、《认知组块化策略与高效率学习的实现》(刘文慧,2017)等;二是计算机方面,如《统计和规则相结合的汉语组块分析》(李素建、刘群、白硕,2002)、《基于最大熵模型的汉语问句語义组块分析》(余正涛、樊孝忠,2005)等;三是英语词汇教学方面,如《词汇组块教学——二语教学的一种新趋势》(刘晓玲、阳志清,2003)、《“组块”与语言结构难度》(陆丙甫、蔡振光,2009)、《从语言组块研究谈语言定式教学法》(靳洪刚,2016)等。
所谓组块,是将若干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米勒认为,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感觉到的信息只能记住7±2个单位,就是5-9个单位,每个单位是一个组块,也就是一个信息单位。如果能抓住每个组块之间内在的联系,扩大其信息量,就能减轻短时记忆的负担,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所以,组块也叫短时记忆策略。比如24357682793这样一串随意组合的数字,很难记住,但是同样一串数字的手机号码,比较容易记住。凶为前者是毫无联系的11个数字,超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而对13606251962这一手机号码,人们可以按语块编码记忆:136(台号),0625(区号),1,9,6,2,共6个语块;如果1962是某人的出生年份,1962可组成一个语块,6个语块可减缩为3个语块。可见,记忆者将信息组成了较大的有意义的单位,即减少了语块的数量,记忆的效率就可以提高。这就说明人类能够通过组块来打破接受信息的束缚。
著名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司马贺(西蒙)等人也对“块”进行过研究,他们通过弈棋等实验研究了在解决问题时人如何调用记忆中的信息块的问题。协同学创始人哈肯说:“不少人提出思维是成块产生的。”[4]他用“成块思维”作为其所著《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一书中章节的标题。司马贺认为,“组块就是人们熟悉的一个单元”[5]。我国学者吴汉民从思维角度阐释了组块的概念,“对推理来说,直接构成推理的单位不是概念,而是由概念组成的语句。这种由较小元素组成的,能作为一个独立单位整体调用的集合,就是组块。这样,由三个语句构成的推理可以看作是由三个组块联结构成的思维链,组块是思维的单位”[6]。
关于组块的特征,刘文慧分析指出,组块作为基本的信息加丁单位,具有动态性、扩容性和自主性等特征。组块的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静态组块通过信息再编码进入组块化阶段,这个过程呈现动态性特征;二是组块内容和大小会根据学习者个体和记忆材料性质的变化而变化。扩容性使通过信息再编码后形成新的、更大的组块得以实现,对人类成功学习的意义重大。组块的自主性体现在每个单位组块都独立地自成一体……组块内部的自主性特征使大脑在存储和识别组块过程中大大减少了时间和认知资源的浪费,有效提高了单位时间的认知学习效率[7]。
吴汉民则认为组块具有整体性、多元性、独特性等特征。整体性是指由于组块内各元素结合紧密,组块在使用中总是作为一个元素集合的整体出现。多元性是指组块构成的多元素性,即组块往往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集合体。独特性是指组块同思维主体个人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组块是一个熟悉的单元,这就意味着组块同思维主体相关。对于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熟悉程度,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组块[8]。
把组块引入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提出的是薛法根。1999年,薛法根在《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一文中提出“精心设计组块教学”[9],并在《<大海的歌>备课思路》中设计了“训练组块”[10]的教学环节。之后,薛法根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对组块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概括。
关于组块的涵义,薛法根认为:“所谓‘组块就是将零碎的信息组合成更大的意义单位……改善人脑中组块的容量与数量,可以提升心智活动的质量,促进智能的发展”[11]。“组块既是一个记忆单位,又是一种记忆策略。”[12]薛法根对组块内涵的界定,具有作为记忆策略的组块的基本含义。他又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做了个性化的解释:“在阅读图式理论里,‘组块相当于‘图式……而我们将它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13]。他指出,“‘组块则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是一种学习方式,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它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14]。于是,组块还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式,是学生阅读的方式。作为教学模式,组块教学中的“组块”,还是一种教学方法。薛法根组块教学中对“组块”的界定是广义的,拓展了“组块”的内涵。
二、破解与创生:揭示组块形成的机制
组块,一方面可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另一方面,经过重新编码,每个模块就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可以提高工作记忆的能力,这便是组块化。组块化是指大脑中已存储的组块通过与新信息重新编码,融合形成更大、更有意义的组块的过程和能力。组块化过程一般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把空间和时间上很接近的单个信息单位重新编码结合,形成一个更大的信息组块;二是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把信息组块重新编码形成一个有特殊意义的信息单位。
吴汉民也对组块的形成作了分析,他指出:“思维元素组块是思维主体认识的产物,它的形成有这样几个环节:接受,贮存,形成有个体思维特征的组块群”[15]。接受,是主体获得思维信息的环节。思维主体通过外部感官、行为活动、内部感受三个方面,形成思维信息。贮存,是组块信息单位进行记忆的过程。人们以熟悉的相互紧密联系的元素组成组块,作为一个记忆单位进行信息贮存。思维信息贮存除了符号外,还有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等多种贮存记忆形式。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内外部条件的任何差异都会影响到组块构成的差异,组块内容的千差万别完全取决于个体的具体实践活动过程和主体内部的接受过程。这种过程就表现为思维主体的个人经历,因此,组块群是独特的。吴汉民的分析揭示了组块形成的机制。
组块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巨大。在学习当中,我们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对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分类组合,可将信息组合成自己熟悉的较大组块,也可把信息进行等级分类,组成有意义的组块,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将某些机械记忆转化为意义记忆,并且同时又能巩固与其相关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16]。
对于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组块形成机制,薛法根提出并阐释了“相似块”的概念:“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單位称为‘相似块,也称为‘图式。人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单位、知识单元(相似块)。”[17]相似块是一个能在相似的环境与条件下,被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重组、相似创造的信息组块。人们大脑中的相似块不是静止的,它一方面和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又和其他相似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新的相似块,这便是“组块递归”。换言之,就是一个组块标记将另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结构块纳入自己控制范围的过程,被嵌入的结构块降格成了组块成分。
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常常要依赖“相似块”的存在和“组块”的心理活动来进行[18]。“语文学习过程是个体心理‘相似块重组、整合的运动过程,语文学习过程中感知、理解、体悟、积累、运用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组块的积极活动。”[19]薛法根从组块内容角度对相似块进行了分类:如语言相似块、情感相似块、形象相似块等[20]。
至于组块教学中组块的内隐机制,薛法根引入了“联结”这一重要概念:“语文组块教学不停留于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也不满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着眼于深层次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认知结构,关键在于学生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无论是自主、合作还是探究,究其学习的心理机制而言,都是一种联结性学习”[21]。在薛法根看来,联结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个体发现、把握并重构知识经验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得其智能意义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语境中学会联结,实现言语交际并形成言语组块(经验),从而改进认知结构与心智模式。联结性学习运用情况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块。薛法根指出,“在语文学科中运用联结性学习,可以促进字词句篇及听说读写之间的顺畅转化;在学科之间或学科与生活之间运用联结学习,可以实现学科的跨界统整”[22]。
如何联结?因何联结?薛法根创生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内核”(也作“核心”)。譬如,“以语汇为内核的内容板块”“以语用法则为核心的内容板块”“以读写策略为核心的内容板块”[23]等。这个“内核”起到十分重要的关联作用,是块与块的联结点,也是学习和教学组织的起点,可以视为“联结键”。
三、契合与顺应:基于组块的课程逻辑
一种教学模式的确立应该与该课程教学与学理机制相吻合,应该生长在本课程肥沃的土壤之中。薛法根的组块教学,顺应了语文课程、语文学习的规律,是扎根沃土的教学模式。
组块,是语文文本呈现的规律,也是语文教材构成的规律。语文教材是用于语文教学的材料,而文本是语文教材最重要的材料,字词、短语、句子、语段则是组成文本的具体元素。字词在文本中起着叙事、说明、表情达意的作用,“无声的符号,有声的语言”的标点符号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凶此,字词、标点符号可以视为“点性”材料,由点组成的句子则是“线性”材料。据此类推,句与句组合成的语段则是“面”,段(面)与段(面)组合成的篇则是“块”。串点成线,联线为面,组面成块。可见,组块是语文教材的逻辑。
在实践中,薛法根提出了“定篇”“类篇”等概念。他指出,“类篇的内容板块以‘文类为主线,以‘文类要素为内核。按照文本类型对选文进行重组,不足的增补,不好的删改。每一组围绕一个‘议题进行比较阅读,以发现同一‘议题在不同语篇中的变与不变,探究其中运用语言的规律和奥秘”[24]。薛法根所说的“类篇”概念,是从“篇与篇组合成更大的块”的角度阐释语文教材的呈现逻辑,与现行统编教材的单元结构相契合。
现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为双线结构、单元教学,是十分典型的组块结构。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一是按照“人文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二是将语文素养的基本凶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组成线索。很显然,如果把一个单元视为一个大“块”的话,那么,组成单元的一篇篇课文、其他阅读材料则是由字词、句等点线组成的一个个“面”,或者说是“小块”。
由此可见,基于组块原理的组块教学,与语文教材的呈现逻辑一致,组块教学是有“土壤”的教学模式。
另外,从学生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直至流利地用母语表达,由“妈妈”“妈妈抱”“妈妈抱我”到说更复杂的句子、语段,就是一个由字词(点)、句(线)、语段(面),到篇章(块)的过程。可见,人的语言发展过程,就是运用组块的过程,是组块化的过程。这也是组块能运用于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
在对组块概念内涵界定、组块机制揭示的基础上,薛法根对组块教学的内涵做了这样的界定:“语文组块教学是建立在语文学习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日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25]。他又做了两方面的补充:“从‘组块教学的教学形式上看,是将线形的教学转变成块状的教学,即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实现多个教学目标,以提高语文教学的高效率”;“从它的教学内容上看,是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板块,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26]。随着认识地不断深化,薛法根对组块教学概念做了进一步阐释:“语文组块教学是基于组块原理的教学策略,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成有序的实践板块,引导儿童通过联结性学习和自主性建构,获得言语智能的充分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并建构具有组块特色的语文课程,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27]。这里,薛法根从课程的角度提到了“建构具有组块特色的语文课程”。2019年,他对组块教学的内涵又再一次作了阐释:“语文组块教学,即将零散的教学内容重整、转化为综合性、立体化、板块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联结性学习和自主性建构,获得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28]。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去理解组块教学的内涵:一是教学价值视角,组块教学是为了学生获得言语智能的充分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二是教学内容视角,组块教学是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具有一定联系的板块内容;三是教学形式视角,组块教学是将线形的教学转变成块状的教学;四是学生学习视角,组块教学是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成有序的实践板块,引导学生联结性学习和自主性建构。其中,“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成有序的实践板块…‘将线形的教学转变成块状的教学”,则是组块教学最根本的特征。
参考文献:
[1]薛法根.“根”的事业“慢”的艺术[J].江苏教育研究,2017(IB):20.
[2][17][18l[19][20]薛法根.為言语智能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6):11,10,10,10,10.
[3][12][21][22][23][27]薛法根.组块教学:指向言语智能发展[J].语文建设,2016(8):28,28,30,31,29,28.
[4]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密[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4):172.
[5]司马贺.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3.
[6][8][15]吴汉民.内部思维机制的组块论模型[J].现代哲学,1991(3):42,42,43.
[7]刘文慧.认知组块化策略与高效率学习的实现[J].教育评论,2017(11):141.
[9]薛法根.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J]人民教育,1999(1):44.
[10]薛法根.《大海的歌》备课思路[J]人民教育,1999(1):45.
[11]薛法根.指向言语智能发展的语文组块教学叫.江苏教育研究,2017(S1):77。
[13][25][26]薛法根,杨伟.走向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11):5,5,5.
[14]薛法根.言语智慧教学,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09(12):24.
[16]康建敏.“组块”学习法[J].河北自学考试,2001(5):42.
[24][28]薛法根.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研究[J]人民教育,2019(3-4):66,67.
责任编辑:颜莹
作者简介:沈正元,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江苏苏州,215200),苏州吴江区教育学会会长,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