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一”型队伍建设探究
2020-12-28徐瑶瑶
徐瑶瑶
高校教育地基要想牢固,强有力的教学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队伍是支撑学校生存发展的脊梁,它是决定高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的关键要素,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关键。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拥有一支能够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筹谋划策、添砖加瓦的教学队伍,更是迫在眉睫,“校企合一”型队伍的建设是当下亟需研究的一个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深入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必然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关于学校要与行业、企业进行密切合作与共建这方面,国外研究的更早一些。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独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制度,合作教育的教学形式是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际工作相结合,并设有负责录取、安排和管理學生的专门机构---合作教育办公室,跟踪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并进行相应的管理;美国的职业教育也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早在19世纪初就采取了竭力促进高等学习和企业合作的政策,并推行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育计划,成立了多个大学工业合作中心;英国的高等学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与企业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学术界与企业界人士共同认为国民的教育水平对英国的繁荣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英国校企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合作形式多样化,也不乏社会中介机构成为校企合作纽带;日本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进行合作,旨在加快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并以高科技成果带动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的相关政策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政府投入、建立校企合作科研组织,二是通过制定有关法案,加大和加快大学向企业转让技术的科研与开发,三是创办产学合作中介机构,促进大学科研成果产品化。
可以看出,众多在校企合作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国家都在校企关系中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制度,促进校企关系的发展,在这段关系的发展中,不乏中介机构的参与。这种纽带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种纽带,发展到现在,渐渐浮现出崭新的面貌,我们称之为“校企合作理事会”。
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创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校企合作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
近几年,国家持续出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相关政策,支持并鼓励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中指出,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590号)、《关于印发<山东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鲁教职发〔2018〕2号)等文件中也提到学校应与合法经营、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信息、课程、师资、培训、人力等资源,且双方要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开展各类合作。
二、“校企合一”型队伍建设
作为高校,我们究竟该具体从哪些方面促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地,建设出“校企合一”型队伍呢?
(一)现状
校企合作的追求的目标之一是使合作成为“一体”,这个“一体”是指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企业的员工,都能拥有两个身份,这两个身份并不是分离的,而是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一个人既能承担学校教师的职能,又能担当企业员工的职能。而目前来看,此“一体”并未实现,且存在分离的状态。教师仍是教师,企业员工仍是企业员工,现实使得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无法达成有效的沟通,无论从教学内容、方法还是实际运用上,都不一致。这种“分离”也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的东西和在企业实际岗位上学的东西彼此“分离”,呈现的问题就是“校企两张皮”,这种问题再发展下去,也无法实现产教融合的目的,使得“产教相脱臼”,无法更好地实现育人的功能。
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者首先要成为应用型人才。现在学校的教师,大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成为专业授课教师,没有经历社会的打磨,更没有经历行业市场的磨炼,因此在授课上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师缺乏的这一部分往往需要企业的员工师傅承担起来。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平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缺乏沟通。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了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但这种沟通往往浮于表面,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因此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完善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管理与服务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二)具体举措
“校企合一”型队伍主要指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这两者的建设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信息沟通纽带---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理事会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有效沟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机构,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决策咨询和建议机构,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重大事务进行咨询、协调和指导,是学校与社会各界紧密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促进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四方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而且校企合作理事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师资队伍质量全面提升,因此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理事会融合模式,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地方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1.确定合作专业,共同研发专业标准。
首先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与企业确定合作专业,共同研发专业标准。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标准、开发教材和教学设备及辅助用品等,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从学校办学定位出发,与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模式为共谋方向,引入行业标准,开发面向行业和面向地方的应用型特色课程。专业标准制定出来后,校方与企业方都应该立即向相关教师、师傅宣贯,让教师和师傅提前了解并熟记专业标准。
2.合作研制岗位规范、质量标准、产品标准等,参与或牵头制定行业标准。
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即就业,则有必要根据市场要求,与合作企業共同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合作研制岗位规范、质量标准、产品标准等,让学生在实训期间就能适应并胜任岗位,而研制过程则需要该专业的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参与,尤其是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应该比学生更早更深入了解行业标准、岗位要求,才能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浮于课本知识。
3.开展人员相互兼职、教师实践、员工培训、员工继续教育、职业能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合作活动。
校企合作本就是校企合作双方相互促进的一个过程,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双方开展各类互教、互聘活动。学校的教育资源永远都是最宝贵的,企业的实践资源也永远都是最前沿的。在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环境下,不仅要学生要实现学生学徒双重身份,教师也要拥有教师师傅双重身份,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学校可以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挂职锻炼,利用企业平台协同企业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等;引进企业管理或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充实学校教师队伍;聘请企业专家和客座教师,定期给学生作报告,把企业的信息与要求等渗透到学校教学中。
4.合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或产教联盟,共同承担横向课题。
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校企双方已不能仅停留在教与学的平台上,还需要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以学生实践教学、就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急需解决的困难为主题,校企双方开展联合课题、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等,共同参与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研究、咨询或项目策划等。通过创新思路、拓宽渠道,保障企业发展的人才引进、产品推广、管理流程软件化智能化等综合服务平台,申报国家级行业平台;通过加强交流、拓展合作,使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得以推广,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也能为企业产品转化带来新生力量,产学研用良好循环,为社会发展做出实际贡献。
5.合作开展技能竞赛、教学(带徒)比赛、优秀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从高等教育的职能来看,高校教师往往需要承担多重角色,既要能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又要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突出的科研能力,还能在学生创新活动的工作中参与实践指导,还要为社会的文化传承工作做出贡献。多重任务导致教师难以兼顾,再加上高校对教师的岗位要求、年度及聘期评价也有区别。甚至有些高校的教师还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极端。因此,在高校中指导学生实践、实训、创新活动的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整体能力也不够强。若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借助企业之力,既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教师指导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充实指导教师数量,提高高校实践指导水平,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添砖加瓦。
6.校企双方做好日常沟通交流与关系维护。
校企常见的沟通交流往往停留在定期召开会议,缺少过程性服务与管理。因此学校需要成立一个专门对接与服务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办事机构,我们可以称之为校企合作办公室,承担校企合作相关任务,推动校企合作良好发展。校企合作理事会定期向学校汇报教育总结,及时反映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相关人员做好跟踪服务,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且校企合作理事会必须有良好的分工,岗位分工明确有助于理事会各单位明确职责,更好的服务于各项事务的开展与管理,是工作事半功倍的一个重要前提。
以上重重举措,都需要校企合作理事会这条纽带来协助高校实现,校企双方共谋人才共育、专业共建、科技共研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共同体,共谋信息共享、项目联攻(联合攻关)、平台联运的行业平台共同体。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校企合作本就是优势,要合理借助企业、行业之力,建设出一支合格的“校企合一”型队伍,共同锻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支撑力,共同研究支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集聚力,共同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为社会培育“接地气”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2019年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HXKY2019J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