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的文化治理与伦理规范

2020-12-28李玉璇

党政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现代化

李玉璇

[摘 要]对文化中伦理道德的现代化研究,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消除社会危机,促进社会和平稳定发展。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当代社会实践,不断寻找伦理规范建构的新路径。

[关键词]伦理秩序;文化治理;现代化

2020年8月至9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办了“新时代伦理精神与规范秩序——文化治理现代化高端学术系列讲座”。讲座立足于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对文化治理与伦理规范秩序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习近平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①对于中华文化而言,伦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钱穆曾明确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中国文化是以

‘道德精神为其最高领导的一种文化。由道德精神具体落实到政治, 这一种政治, 亦该是道德性的政治。再由政治控制领导着经济。这一经济, 亦该是道德性的经济。至于文学艺术, 莫不皆然, 其最高领导者, 还是道德精神”②。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治理现代化也就是伦理道德的现代化,文化治理主要是指通过相关法律政策、伦理道德的引导来进行国家治理。

一、文化治理现代化的社会背景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国家治理紧跟时代的步伐提出现代化的主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这是国家治理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文化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部分,同样也要进行现代化转型。

文化治理现代化有利于维护全球秩序。文化治理对规范全球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全球文化交融的角度来说,建立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适用的、良序的文化理念,可以有效约束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同时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进步。中国人民大学谢地坤教授指出,通过文化治理建立一个普世伦理,可以在全世界树立一个新的全球意识,确定尊重人、尊重生命、反对暴力、强调宽容团结的文化,使每一个地球人在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共同面对人类遇到的难题。

二、文化治理现代化的伦理背景

文化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要认清当前各种因素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伦理冲击,解决目前中国思想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吸收借鉴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中不适宜的部分也被吸纳进中国,比如西方近代以来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主义的主体哲学。主体哲学起源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我”这个主体的存在是不容怀疑的,因为当我思考的时候,“我”肯定是存在的,“我思”故我在为主体哲学奠定了基础。这种主体哲学虽然使个体意识到自身价值,注重主体自身的地位,但这种哲学中的主体是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体, 最终会导致“自我中心主义”,割裂人与社会的联系。

为了弥补主体哲学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方向进行改变。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就提出,要从中国传统的家的概念出发来弥补主体观念的不足。他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对情感非常注重,人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处于社會和家庭中的人,生活在“世代”之中,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家”具有非常重要的哲学意义,家是一种生命、价值、伦理体系,它将个体包含在自身之中,为个体提供温暖和依靠,家的概念能弥补西方主体观念的不足,将社会构建为一个健康的共同体。北京师范大学田海平教授则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性主义的观点提出,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出发,用这种基于人和存在的相与关系,基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仁性的概念,可以应对西方理性主义带来的挑战,应对时代的困境。

当代社会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造成的威胁,特别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文化治理现代化需要对技术问题加以思考,稳定伦理秩序。

技术伦理危机的重点在于技术的应用。正如复旦大学王国豫教授所说,技术伦理学源自人们对技术领域风险的关注,它本身是为了改造人的外部世界,为了人的美好生活,是善的存在。技术在人没有使用的时候或者尚未实现的时候,仅仅是可能和潜在的东西,只有在和人发生关系的时候才能发生作用。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技术和人的联系愈加密切,技术对人的行为产生了诸多影响,这些影响反过来又作用于技术,使技术发生了异化。因此,王国豫教授提出,中国哲学追求与不确定性共存、强调和谐的特点可以为技术伦理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技术发展要立足于中国古代的实践智慧,探索技术伦理的出路。

三、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建设路径

文化治理现代化需要建构伦理规范秩序。以现代伦理秩序规范伦理道德行为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摆脱当前面临的伦理困境的必由之路。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治理包括法治和德治两个方面,二者都是维护社会发展、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的良性机制。法治是约束人类行为的硬性规范,主要是外在他律的约束;德治是内在自律,依靠主体自身约束。

在文化治理中,制度、法律等法治手段的刚性约束是维护社会伦理道德平稳运行的主要手段,但是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伦理秩序这个柔性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张霄教授认为,需要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建立一个活的、良序的社会生态系统,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形成一种良性的活动机制。良序的规范性生态系统要能使人超越个体局限,把个人意识转变为集体意识,投身社会生活,参加集体活动,提高个人的社会参与度,增加个人对社会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认同感。同时,赋予主体更多的道德能力,提高主体辨识能力和行动能力。

在新时代促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发展、建构新时代伦理秩序规范,需要依托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现代伦理秩序、促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来源。钱穆认为:“中国文化之最弱点, 则在宗教与科学。中国亦有宗教, 然宗教地位仍受道德精神之支配。……中国是以道德精神来洗练了宗教信仰, 并非由宗教信仰来建立道德根据。”③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也认为,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伦理型文化,由于伦理的存在中国社会一直没有走上宗教的道路,进入现代社会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特点始终没有改变。实行伦理型文化战略,不仅能够促进社会道德文明发展,而且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利益具有重要意义。要将伦理道德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始终坚持伦理-道德一体化、伦理优先战略,学会伦理地思考。

文化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发展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人民的理想追求和社会稳定。在对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探讨过程中,深刻体悟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也能提高中国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心理自豪感和认同感,意义深远。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8日,第1版。

②③钱穆:《文化学大义》,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76-77页。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定前行
敢立潮头唱大风
中国现代化历程三种道路模式的探索及考点梳理
中西方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
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现代化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