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壮丽的时代画卷
2020-12-28王琦
电视剧《最美的乡村》是一部承德人写承德拍承德的作品,是一部反映紫塞大地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指引下农村面貌发生惊天巨变的作品。总编剧之一的杨勇同志,既是我的同事又是多年的朋友,对他的作品自然而然就又多了一份期待。有几次看到动情处,泪水不知不觉地涌出来。那么为什么一部“土生土长”的电视剧会带给我们这样的情感触动和精神升华呢?
艺术真实和时代精神完美契合
《最美的乡村》的成功,主要在于主创人员在全剧的情感构建中整体营造的时代氛围和时代精神,并以此彰显历史内涵。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主旋律作品缺少社会深度,历史剧作品缺少历史深度,现实剧作品缺少人性深度,这已成为广大观众普遍的认知。而《最美的乡村》简单的情节、简单的人物关系却能让我们流泪,让我们动容,主要在于扑面而来的生活真实上升到了艺术真实。它取材于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题材,也是许多剧作家知难而退的题材。如果作者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没有稔熟于心的艺术功力,难免会拍成一部图解政策流于形式的庸俗之作。
承德作为革命老区、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脱贫攻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三年时间一共下派数千个扶贫干部、几百个驻村工作队。但是電视剧不同于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或者散文,它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和框架,怎么把故事讲好,能吸引观众,就彰显了主创人员的艺术功力。
《最美的乡村》故事取材于脱贫攻坚的真实事例,选取了三个切入角度,形成了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单元,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比如第一个故事,拍摄于宽城满族自治县饽罗台镇,这里是潘家口水库库区,水库搬迁造成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库区百姓全部享受过国家移民搬迁政策,但是故土难离,很多人搬迁到外地后又纷纷返回,在库区周边艰苦生活,如何让这里的百姓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落下”?唐天石作为党和政府下派的扶贫干部出现在群众中,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的形象,党的扶贫政策全部通过唐天石之口转述出来,生活中一张口就是政策条文的人物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但从电视剧给我们的感受来看,这个人物不仅非常饱满,浑身充满了正能量,而且可爱可亲,这就是艺术真实的魅力。再比如辛兰,本身是一位新闻主播,剧情的需要让她成为第一书记,面对三道河子的脱贫工作,她在角色的转换过程中把时代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是千万个第一书记的缩影。
从哲学认识论的本源来说:“艺术的真实是生活的再现。”现实生活无限丰富,而电视剧的容量不可能允许我们全部照搬,这部剧的主创人员娴熟地把握了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既没有照相式的照搬原貌,也没有高大全式的拔高,而是巧妙地通过唐天石、卢振兴、邢铁山、那文斌、安满仓、叶冰、辛兰、周万鹏、石全有等这样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脱贫攻坚的时代画卷。从全剧来看,老兵的形象,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返乡创业有志青年的形象无一不真实可信,不虚,不假,感觉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自己单位那几位下乡扶贫的干部,正是这些从脱贫攻坚第一线得来的人物形象,在真实中彰显了时代精神。
人物刻画与艺术审美高度统一
《最美的乡村》,美在乡村,更美在人心。唐天石、卢振兴、邢铁山、那文斌、辛兰,甚至赵凤仪这些人物立得住,形象丰满,可爱可亲。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现实当中,唐天石在第一集的自我介绍中,说自己不愿意来青山镇,是市委书记亲自动员,说自己之所以被派到青山镇,是因为省里的暗访组给青山镇的扶贫脱贫工作评为不合格,一下子就把唐天石的形象与我们拉近了,因为这样的话从唐天石嘴里说出来合情合理,假如唐天石自己说我是写了申请书才被批准来青山镇的,反而让人觉得虚假。在该剧中,所选择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同志,而真情的流露基本上在每个人物性格上都有体现。当唐天石把水杯递给赵凤仪时,我们能看出她内心既不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情感波澜;当卢振兴在邢铁山家吃饭提起唐天石时说“下午要想办法对付他”,我们自然而然在情感上就与剧中人物站在了一起;当卢振兴说“咱们去村口迎接一下这位副书记,谁让人家是官儿呢”,在这些点点滴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断丰满,这些细节中的感动为全剧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石全有和冀瑞丰这一对人物的刻画,从竞争对手到情敌再到共同的志向,大开大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于矛盾纠葛中既把新时代农民的心胸展示出来,又通过电商、网红这些因素的加入,缩小了城乡差距,让观众感受到农村的进步是全方位的进步。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人物的刻画最难的在于通过外在的形象展示精神世界。在很多影视剧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泾渭分明,水火不容。而在《最美的乡村》中,除了三个主要正面形象外,对手戏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坏人”,这就是编导在人物设计上的高明之处。乡里乡亲,可以有农民式的自私,可以有市井式的圆滑,甚至可以有阿Q式的自欺欺人,但都有血有肉,给人以艺术上的审美愉悦。
唐天石、辛兰这两个人物的成功塑造正是全国上下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石全有这个人物的塑造代表着新时代农民的未来,全剧“虽说演绎的是中国北方乡村脱贫的小故事,但诠释的是举国上下实施扶贫战略的大事件”(杨正义《一部脱贫攻坚中立志见智的艺术佳作》),而作为被扶贫的对象,老军人、老支书邢铁山也好,酒鬼关铁栓、馋鬼金满堂也罢,都随着精准扶贫的稳步推进“微笑着和自己的过去告别”,这句台词意蕴深厚,这是一个国家向过去的告别,是一个民族向过去的告别……
在扶贫干部、扶贫工作组和贫困户之间,主创人员还着重刻画了村级干部这样一个群体,那文斌、安满仓、卢振兴、关文龙、青山大哥,每个人物都有生活中的原型,对他们的刻画把握也是这部剧的成功之处。
叙事结构和故事设计匠心独具
《最美的乡村》其故事结构一反常态,不是以往的影视剧一条主线贯穿到底,每个人物都有始有终,而是以扶贫攻坚这条主线,将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这样看上去情节跨度较大的三个小故事有机地衔接贯穿起来,这样的处理既相互关联,体现了脱贫攻坚的具体做法和提倡的方向,又笔墨集中,跌宕起伏,让人百看不厌。所以说故事人人会讲,但是怎么讲得精彩,怎么讲得不露痕迹又能表达出思想内涵,就有了高低之分。此外,这部剧之所以不说教、不空洞,引人入胜,还与它在扶贫产业和项目上的设计有关。承德山清水秀,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这里地处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汇处,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是辽河、滦河、潮河、大凌河四河之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承德被定位于京津水源涵养区。在密云水库、潘家口水库周边以及四大河流沿岸,先后砍掉了数千个有污染的企业,为“天蓝、水绿”护卫京津的环境治理,承德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这也是承德经济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也是承德脱贫攻坚的难点之一。在这部电视剧中,拍摄地以宽城满族自治县、平泉市、滦平县为主,在“那家沟”“上河峪”“三道河子”等戏份中,《最美的乡村》以赏心悦目的绿水青山为背景,展现承德独一无二生态之美的同时,也通过特色养殖、农家游等具有承德地域特色的扶贫产业,把扶贫先扶志、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关系理得一清二楚。
总之,全剧以党的扶贫政策为经,以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为纬,编织起来的故事脉络条理清晰,有人情味,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新时代新农村所发生的沧桑巨变。
(王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歌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先后在《河北文学》《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星星》诗刊、《诗歌月报》等刊物发表作品。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孙犁文学奖等奖项。出版诗集《灵魂去处》《王琦诗选》《马在暗处长嘶》等多部。)
编辑: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