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有效推进小学整本书阅读
2020-12-28吴洁明
吴洁明
【摘要】在推进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一、开端要有“温度”;二、指导要有“深度”;三、延伸要有“广度”。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温度;深度;广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中提到: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传统的课外阅读课一般分为三种:读前推荐课、读中指导课、读后交流课。
实际上,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概念以及实施策略,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甚至是一头雾水的状态。有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课外阅读课堂犹如一张纸,就算纸再大,涂得再满,也只是单薄而又苍白空洞的一个平面。诚然,平庸的课堂仅仅是一场干瘪乏力的说教,犹如天际掠过的流云,了无痕迹。我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却感觉文本离他们千山万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呢?笔者认为可以在三个“度”上多斟酌。
一、开端要有“温度”
我國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动听的歌曲要有前奏,精彩的戏剧要有序幕,同样,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也需要我们缔造一个有“温度”的开端,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与动力,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读,认真去读,喜欢去读,对整本书阅读的推进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书在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封面,封面往往是书中主要场景的缩影。教师要引导观察,不仅引发学生许多猜想,产生阅读期待,而且让学生脑子里留下书的整体印象。
例如:在《城里最漂亮的巨人》读前推荐课中,我们可以展示封面,让学生观察。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巨人的双腿。
师:书名叫什么呢?
生:《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师:可我们只看到了巨人的腿,他到底有多漂亮呢?你能猜猜吗?
结合封面,让学生们围绕着巨人的样子、衣着来展开想象的翅膀,猜测巨人的外表到底有多漂亮:他可能有着最时髦的发型、炯炯有神的双眼、笔挺的西装、优雅的举手投足……畅想一番以后,继而满心期待地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再如:在《布谷先生搬家》读前推荐课中,我们也可以展示封面,让学生观察。
师:布谷先生的房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他在房子下装了轮子。
师:这些轮子有什么用?
生:可以像车子一样移动。
通过封面,学生们看到了布谷先生那独一无二的房子——装有四个轮子的房子,这座房子可以让布谷先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搬家。布谷先生会搬几次家呢?他为什么要搬家呢?他会搬去哪些地方呢?为什么要搬到这些地方呢?他会一直不停地搬下去吗?……一个接着一个的问号,浮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敲打着学生们的心灵,等着学生们打开文本去解答。除了封面,我们还可以充分地挖掘文本中具有张力的场景、情节来点燃学生心中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小海螺和大鲸鱼》读前推荐课中,我们可以展示以下文段:
大鲸鱼搁浅在海滩上。
“快离开海滩,游回大海!”小海螺大声喊。
“我在海滩上没法儿动,我太大了!”鲸鱼难过地哀叹。
小海螺也没有办法,她实在太小了!
“我有主意了!”可她忽然大声喊。
读到这,学生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一条是巨大无比的鲸鱼,一只是小得不起眼的海螺,海螺会有什么办法救助鲸鱼呢?在如此巨大的反差面前,想必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书本一解疑惑。
总之,有温度的开端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之路春意盎然,平淡乏味的平铺直叙只会让学生感觉了无生趣。缔造有温度的开端,可以让我们的阅读升温,为我们的阅读增添暖色调。
二、指导要有“深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如果我们不管不顾学生的兴趣、状态和能力,一股脑门地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或者只是充当看客,袖手旁观,任由学生自学,这都是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学段目标和学情特点,科学合理、有的放矢地从书中截取重要章节、精彩句段等,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写作特点、编排布局、表达手法、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城里最漂亮的巨人》的阅读指导中,我们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乔治身上的东西都送给了谁?用来做什么呢?请完成表格。
2.乔治最后还是邋里邋遢的,为什么说他是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呢?
阅读整本书不仅要了解故事的情节、主要人物的特点,还要掌握作品是怎样表现主题思想的,学会概述作品的大概意思,作品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而人物与人物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列表格、画思维导图等恰好就是读懂文本的好方法,通过列表格、画思维导图来读懂脉络、理清结构、了解联系。
我们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通过设置以上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进行文本信息的提取、梳理和概括训练,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而且,他们还可以感受童话故事并列式推进的叙事特点。最重要的是,学生们还在阅读和思考中,感悟到文本的思想内涵:最不讲究的巨人,其实是最漂亮的巨人,因为他是心眼儿最好的巨人,他归根结底把自己的漂亮都送给了别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又如,在指导阅读《小海螺和大鲸鱼》时,我们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小海螺很小,可她的( )却不小。
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填空题,学生却可以进行多元化、多角度、个性化的思考,他们通过文本可以理解到:这虽然是一只小海螺,它很小很小,但是辽远的目标与心愿、广阔无垠的胸怀,使他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实现了自己远航的梦想,还成功救助了跟自己体积悬殊的大鲸鱼。
德国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应该充分地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点、线、面去进行品味和感悟,让学生不仅要学会略读,也要学会精读,在阅读之路上,要学会驻足欣赏,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汲取文本的营养,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地读书,最终对学生来说只是水过鸭背。
阅读如果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不去时空的地平线以外旅行,不去光阴深处化缘,体悟文本之中隐藏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阅讀的容积率将遭遇危机。
三、延伸要有“广度”
所谓“画留三分空,生意由此发”。格式塔心理学也指出,当一个不完全的图形呈现于眼前,会引起人们视觉中一种强烈追求完整、对称、和谐和简洁的倾向。没有一部电影,没有慢动作和快进的;没有一幅画,没有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同样,阅读也应该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实”是我们阅读指导的依靠,但仅仅是针对文本进行照本宣科,那这样的阅读肯定显得苍白无力。相对而言,“虚”更是文本给予我们的引领性、生成性、开放性的空间,我们应该充分运用文本留白的空隙,进行丰富的延伸。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文本中的留白,理解它的内涵,更应该善于借助这些微妙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举一反三、道德践行。
例如,在《小海螺和大鲸鱼》的读后交流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物形象和文本主旨,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延伸:
古今中外,或者你的身边,也有像小海螺一样的人吗?能简单介绍一下他的事迹吗?
通过这样的延伸,学生们理解到,古今中外,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也跟小海螺一样,不甘于寂寞的开始,不甘于平庸的开端,他们都热衷于生命的远渡与远征,我们个人、民族、国家,甚至是全人类,都可以从一代又一代这样的人身上汲取成长、进步的力量。
又如,在《城里最漂亮的巨人》的读后交流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想像和续编:
收到动物们送来的美丽王冠后,巨人又会把它送给谁做什么呢?请你编一编。
学生们知道,乔治是城里心眼儿最好的巨人,当他拥有了美丽的金冠以后,他还是会把自己的漂亮送给有需要的人。故事有句号,但是乔治的好品质却永无止境。
就这样,我们不以一本书的结束作为我们思考的终结,故事或许只是一个虚拟的个体,而书本里所蕴藏的人文情怀、精神价值,对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却有着实实在在的深远意义。一个好的延伸,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的思想波澜,进而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好的延伸是阅读教学生命的继续,也是阅读效果的巩固与最大化。通过有“广度”的延伸,我们可以让文本主题不断绵延,像棉絮在上空盘旋,好久好久,挥之不去。
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我们不妨在“温度、深度、广度”三个维度上多斟酌,给学生呈现一个“格局虽小,气象宏大”的阅读世界。
参考文献:
[1]谢贵喜.导读课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整本书中的实践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28):8-9.
[2]侯国梅.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考查的命题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