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为什么能够成功
2020-12-28张嵚
张嵚
作为宋太祖赵匡胤一场著名的“政治秀”,“杯酒释兵权”被后人大书特书了上千年,甚至常被拿来称颂赵匡胤的“大智慧”与“仁厚”。但实事求是说,放当时,这事儿他想不成功都难。
因为“杯酒释兵权”的意义与难度,并没有后世诸多野史里描绘的那么大。
为何这样说?可以先看看“杯酒释兵权”的年代背景与“对象”。比比“大杀功臣”的汉初与明初,当时的宋太祖赵匡胤,只是“继承”了后周王朝的疆域,半壁江山都不安生,离汉初明初那“天下一统”的景象还差得远。至于“对象”?被赵匡胤瞄准了要“释兵权”的石守信王审琦们,虽说都是禁军悍将,还是赵匡胤早年的结义兄弟,但比起韩信彭越英布蓝玉们,论战功和威权,也都是差得远。
而那支赵匡胤赖以起家的禁军,早在赵匡胤“老领导”后周世宗在位时,就经历了强力变革,军队的战斗力和行动力都空前提高。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又再接再厉,对禁军各种“洗牌”:慕容延钊和韩令坤两位禁军名将都被外调,“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指挥使”等要职上,都换成了王审琦石守信等“把兄弟”。整个禁军,都被他牢牢掌握在手。
所以,对于当时的赵匡胤来说,请这几个“老兄弟”喝顿酒然后“释”个兵权,真不是什么难事。说哭就哭说“请辞”就“请辞”。大家心照不宣,合力演一出戏而已。
也正是在这出“戏”之后,王审琦石守信们担任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指挥使”等职务,都从此不再设置,取而代之的是禁军“三衙”(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后来又增设枢密院,从“三衙”手里拿走了发兵大权。强大的北宋禁军,这才确保牢牢掌握在大宋朝廷手中。所以说,“杯酒释兵权”虽说难度不高,却是个很重要的过场戏。
但虽说如此,对于绞尽脑汁建立大宋军事制度的赵匡胤来说。“杯酒释兵权”这出戏虽然“演得好”,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大招。
赵匡胤当时最犯愁的是啥?他亲历的那个五代十国时代,堪称中国古代乱世里的“战斗机”。北方五十三年换五个朝代,十五个皇帝里七人靠篡位上台,子杀父弟杀兄的悲剧一出接一出,将领甚至兵士反水哗变,有时比吃饭睡觉还常见。把他“捧”上皇位的“黄袍加身”闹剧,在他之前就有过好几场。谁坐在皇位上,一想这毛病,都得后背发凉。
这严重毛病,难道就靠“杯酒释兵权”解决?宋初名臣赵普一句话点中要害:“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比起这些还能与赵匡胤喝酒的禁军“老弟兄”来,那些画地为牢的“方镇”,即唐代藩镇制度发展到此时的“毒瘤”,才是赵匡胤,乃至初立国的大宋朝廷的大患。
所以,“杯酒释兵权”,是为了继续更革禁军,而更革禁军,也只是解决这问题的其中一步。通过继续强力的改革,赵匡胤时代的禁军,实现了对各地藩镇绝对的战力优势。可只靠这威慑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挖“藩镇割据”的根。
于是,跟野史里神乎其神的“杯酒释兵权”比起来,赵匡胤真正奠定北宋百年太平的,是接下来另两条国策。一是“削夺其权”,从北宋建隆元年(960)开始,昔日各个“方镇”的“马步判官”,即司法官员,一律改由朝廷派遣文官充任。“方镇”的死刑权也在两年后被收回。各个方镇的“镇将”,也陆续换成朝廷派来的县尉。各地的“方镇”将领,更必须解散亲信“牙将”,撤销所有“幕府”。昔日“藩镇割据”的基层结构,没几年被砸得粉碎。
二是“制其钱谷”,地方“方镇”之所以跋扈,除了有兵更因有钱。于是从乾德二年(964)开始,地方“方镇”可以截流财政收入的“留州”特权,被完全废除,各地负责财政的转运使,完全向朝廷负责。方镇亲信操纵的官市税收,也被京城派来的官员取代。昔日横征暴敛的苛税,从此被大量废除。哪怕方镇们手里兵再多,没钱?照样养不起。
如此折腾几年后,昔日各地位高权重的“方镇”节度使们,几乎都被废了武功。这些“识趣”的老油条,也就顺水推舟,主动放弃了手中权力,从赵匡胤手里领了份闲职后欢度晚年。而“杯酒释兵权”里的几位“主角”们,更对赵匡胤的苦心看得明白。
比如被“釋”了兵权的王审琦,后来其老部下犯法后被县令惩治,部下们纷纷嚷嚷不公,王审琦却赶忙教育部下:“五代以来,方镇强横,县令不能专任其职事。现今天下治平, 我为方镇,而所部县令能黜去奸吏,诚为可赏。”
这话,明面上是在歌颂赵匡胤,其实也在敲打自家兄弟:“醒醒吧弟兄们,时代不同了。”
参考一下五代时期,军头跋扈叛乱不断,战乱不停的惨剧,再看看后来王审琦的叹息,必须说,“杯酒释兵权”也许是出小戏,但能以和平的手段,亲手结束那样一个五代乱世,如此赵匡胤,堪称英雄。
而对于北宋国祚来说,赵匡胤更重要的贡献,是留给了继任者们一支训练有素、令行禁止的强大禁军。在宋辽战争初开打时,强大的北宋禁军,曾经创下十天急行五百里的神速,且不经休息,就在野战里痛打辽国主力。其强悍的战力,竟吓得第一次幽州之战时的辽国胆颤不已,纷纷闭关自守。如果不是彼时的宋太宗“军事兴致”大发瞎指挥,“收复燕云”的伟业,本该和“杯酒释兵权”的难度一样,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看看接下来宋太宗的“阵图”,以及北宋和平年代里膨胀成“冗兵”的禁军,那更不得不一声叹息:赵匡胤一生煞费苦心种下的“军事大树”,就这么被后来人“养歪”了。靖康之耻的一幕,何尝不是“养歪树”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