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融合技师工作室的“一二三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0-12-28郝金亭康远英

职业·下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一二三四校企融合高技能人才

郝金亭 康远英

摘 要: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坚持推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综合项目实践,以企业岗位需求和新技术趋势为专业建设方向,校企联合建立技师工作室;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校企联合构建课程体系和项目实训体系。通过产教融合平台、技能训练平台和校企融合创新创业平台的三平台建设,打通技能人才培养的通道;通过开展四维评价,实现高水平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校企融合    技师工作室    知识技能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    三平台    四维评价

课 题: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2018年北京市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新媒体应用技术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研究》(课题编号:2018-133,课题负责人:郝金亭)的阶段研究成果。

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多媒体制作工作室是由中央电视台和学院多媒体专业共同成立,并挂牌央视多媒体工作室。工作室由双方共同管理和运行,实行双导师制度。在项目实施中,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开展面向市场的真实综合项目的制作,严格按照市场要求及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室的运行采取“一二三四”模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一、聚焦一个目标,明确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随着技术的进步、更新和迭代,从多媒体制作专业中拓展出短视频、新媒体运营等新的专业方向,旨在把基于移动端内容的设计、制作与运营作为重要发展方向。该专业要求学生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同时能够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项目实践,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多媒体制作工作室明确了一个人才培养定位——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两个体系,为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学院多媒体制作工作室依托特高专业群建设项目,构建了多元融合层级式课程体系和项目实训体系。

(一)构建多元融合层级式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多媒体制作工作室始终坚持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多元融合层级式课程体系。主要包含“文化+”专业基础课程的共享课程、“创意+”设计工作室课程(即高级工阶段中层互选型课程)、“项目+”校企合作融通预备技师阶段。真实项目实施课程是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完成项目能力的专业课程。

(二)构建基于企业综合项目实践实训的教学体系

工作室的实训教学体系是将学生的技术与实践教学环节合理搭配,构建以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完成真实项目中掌握前沿的、市场认可的技术技能。

实践教学项目来自央视的真实项目,学院先后开展了讲述技能——世赛技能展示项目、讲述技能——北京国际时装周项目、讲述技能——瞄世界项目等,每个项目都是真实的、综合的、市场化的。真实项目产品最终要在央视科教频道新媒体栏目播出;综合项目从策划、拍摄、剪辑、图文制作和线上推广等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全程参与;市场化制作的项目在市场化平台上推出,其效果和质量由市场来判断和评价。

三、打造三个平台,打通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

(一)产教融合平台

学院围绕文化创意产业与行业、企业展开合作,以“六有”为标准建设工作室平台。一是有冠名,有以职业、高技能领军人才命名的技师工作室;二是有场所,有开展实训、技术应用与创新的固定场所;三是有设施,配备符合市场要求的设备设施,满足项目实训的需求;四是有双方共建的师资团队;五是有制度,建立合作企业遴选办法、实训项目引入方案、双导师工作制度、实训项目交付标准;六是有经费,通过市、区、校三级资金保障体系,保障技师工作室的经费。

(二)世界技能大赛竞赛标准指导下的技能训练平台

学院基于工作室搭建技能竞赛的技能训练平台,在开展集训和参赛的同时,推动技能大賽成果的最大化,践行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的竞赛理念。同时,学院积极探索引进世界技能大赛先进规范要求、技术标准、评价方法、竞赛模式和安全规则等,提升技能竞赛的整体水平。此外,学院还基于平台主动将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和规则引入专业建设,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将世界技能大赛标准转化为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和教学实训规范。

(三)校企融合创新创业平台

校企融合创新创业平台是以平台化思维、一站式解决方案搭建的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实训模块、课程模块、云创空间等。平台化就是校企联合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孵化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基础。2019年学院新媒体专业部在中关村电子商会的指导下发起了新媒体专委会,发展会员单位20家,为孵化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可对接的环境。校企融合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学习、创业大赛、创业孵化等一整套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市场分析和项目转化能力,帮助学生成为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素养的人才。

四、开展四维评价,保障高水平人才培养

在基于校企融合运行工作室的模式下,分别从课堂、课程、学业和职业等四个维度开展,从而保障高素质人才培养。

(一)课堂评价

在课堂评价中,从学生、小组、教师的角度,分别按照一体化课程的规范和世界技能大赛的评价方法,从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度和贡献度,从学生作业或者作品的裁决分(Judgement marking)和客观分(Objective marking)方面制定分类、多维度的评价表,从而保证对学生课堂学习实现全面有效的和促进性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

在课程评价方面采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结合的方式展开。在诊断性评价方面,从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和学习习惯等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进而指导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和分组教学,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定的提升。

(三)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是从学习生涯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评价。工作室培养的目标是职业人和高技能人才,可据此从德育教学、劳动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水平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并通过德育教育档案袋、校内外劳动教育记录和专项技能水平考试等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学业评价。

(四)职业评价

职业评价是对学生能否成为一个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的职业性评价。学院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充分发挥校企融合运行工作室平台的作用,依托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策划、制作、发布和运行的全流程,按照行业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判断,通过作品和项目由市场来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梁克东,成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特征与行动方略[J].教育与职业,2019(13).

[2]武宝瑞.实践价值在职业教育评估中的支撑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8(9).

[3]专家解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N].中国教育报,2019-03-20.

[4]赵志群,黄方慧.“职教高考”制度建设背景下职业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9(6).

(作者单位: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一二三四校企融合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