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措施
2020-12-28马庆杨华
马庆,杨华
(四川省凉山州农业农村局,四川 西昌 615000)
四川省凉山州是“三区三州”之一,生猪生产在农业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在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的新形势下生猪稳产保供任务艰巨。2020年四川省给凉山州下达稳产保供生猪出栏任务442万头,较2019年任务净增179万头,任务数量列全省第4位。
1 生猪生产情况
2018年8月,农业农村部公布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生猪集中出栏,当年凉山州生猪出栏同比增长4.75%,出栏率达到132.08%,创5年来的新高,存栏增长-9.75%。
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对全国、四川省和凉山州的影响进一步突显,导致生猪存出栏大幅度双降,生产受到了严重打击。2019年末,全州存栏244.19万头,全年出栏396.53万头。猪肉产量28.30万吨,占畜禽肉类总产量的64.67%。
2 稳产保供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全州仔猪缺口较大 仔猪价格高,体重仅7~8千克的断奶仔猪高峰时达2350元∕头,导致养殖户补栏成本高,因资金压力大而减少或不再补栏。
2.2 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低 全州规模养殖场有484个,现有生猪量占全州的10.97%。生猪生产仍以小规模散养户为主,生产设施简陋,生物安全防控能力差,担心非洲猪瘟等疫情死灰复燃,生产积极性不高。
2.3 生猪项目建设进度迟缓 在建或新开工建设的生猪养殖项目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进度滞后,推迟了项目产能的发挥。
3 应对措施
3.1 突出重点抓大带小,能养尽养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全力支持规模场和生猪养殖企业挖掘生产潜力,在加快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支持生猪稳产保供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项目的同时,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优势,突出重点,抓大带小,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加大金融、保险政策支持服务,在确保生物安全措施基础上,尽快组织调运双月龄以上猪补栏,做到能养尽养、不留或少留空圈。同时强化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充分发挥规模养殖场的骨干引领作用。
3.2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凉山现有规模场满负荷生产,年出栏量占全州30.16%,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近两年引进大型企业后,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如:喜德县依托大型企业和脱贫攻坚优惠政策,走种猪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废污无害化、粪污资源化、监管常态化之路,全面提升了生猪生产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在2年时间内建成高标准生猪养殖场83个,22万头仔猪扩繁场已顺利投产,今年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率可提高到75%,实现了质的跨越,成为全州生猪生产的典型。这一发展思路和做法可以在全州推广复制,只有全面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生产水平,才能持续实现稳产增产。
3.3 压实责任加快项目建设 县(市)委书记为“非洲猪瘟防控与恢复生猪生产指挥部”指挥长,县(市)长为“菜篮子”工程第一责任人。提高了认识,压实责任,加强督促,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发挥了优惠政策引导作用。
4 建议
4.1 要切实增强基层机构力量,依托现有机构编制资源,巩固和加强畜牧兽医队伍。乡镇行政区划改革所涉及的编制、人员不能减,以保证工作队伍力量。
4.2 凉山州有宰食仔猪的传统习俗,宰食仔猪通常约为20千克∕头,农村大多数彝族农户都有饲养能繁母猪生产仔猪用于宰食的传统,建议统计部门将宰食仔猪实际情况计入出栏数。
4.3 加强县级兽医实验室建设。应同时解决缺乏监测设备和检测技术人员的问题,为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提供有效技术支撑,提高养殖户安全生产信心,为稳产增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