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脂义“油”早期用例考

2020-12-28

关键词:用例油脂

墙 斯

(1.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28;2.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 310028)

油脂义(grease)词汇是核心词,斯瓦迪士(M. Swadesh)将其列入“百词表”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油”的义项有5 个:❶动植物体内所含的液态脂肪或矿产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液体。通常把固态的动物脂肪也叫油。❷□动用桐油、油漆等涂抹。❸被油弄脏。❹油滑。❺姓[1]。除了用作专名的❺,义项❷-❹都是从基本义❶引申而来的。为方便计,我们就用“油脂义”来称说义项❶。

“油”的油脂义最早出现于何时?《康熙字典》[2]《辞源》[3]《汉语大字典》[4]《汉语大词典》[5]等辞书的首见例证,均为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四“积油满万石,自然(燃)生火。武帝泰始中武库火,积油所致”。这一书证明显滞后,东汉汉译佛经和中土文献已经出现较多的油脂义“油”。例如:

(1)亦见是人共载车行,麻油、污泥污足亦涂身。(安世高译《道地经》,51/401①“51/401”意指第51 册第401 页。下同。册数和页码均参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M].中华大藏经编辑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6。)

(2)如新磨镜、盛油器。(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11/437)

(3)还视库藏,众膳备具,唯乏薪炭。行求不得,出库㲲②因学术探讨的需要,全文使用或保留了部分汉字的繁体写法。布,香油灌之,以供饭具。(康孟详、昙果、竺大力共译《中本起经》,33/959)

(4)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伤寒论·辨脉法》)[6]

(5)油漆画严器一,纯金参带画方严器一。(东汉曹操《上杂物疏》,《太平御

览》七一七、七〇三引。又《全三国文·魏一·武帝一》)①参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严可均,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58:1058。

以上皆属东汉晚期油脂义“油”的用例。实际上以此为起点,还可继续上溯,只是有关文献中“油”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前人较少专门研究。下面就对有关字词试加考证。

一、上古汉语“油”字词关系概述

(一)上古汉语“油”字使用情况分类

上古汉语“油”字使用情况可大略分为四种。

第一种,“油”表示油脂类物质及相关意义。本文重点讨论这一种“油”。

第二种,“油”用作专名。商代晚期甲骨文有可释为“油”的字[7],作水名;战国时期楚国鄂君启舟节铭文“自鄂市逾油上汉”中的“油”,陈伟认为当读为“淯”[8],亦为水名。《说文解字·水部》:“油,水,出武陵孱陵西,东南入江。”[9]《公羊传》定公四年“五月,共及诸侯盟于浩油”中的“浩油”为地名,《春秋》经作“皋鼬”。战国晚期韩国的六年襄城令戈铭文有“韩油”,为人名。②参见:汤志彪.三晋文字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1574。

第三种,用在形容词“油油”“油然”中。如:

(6)敬肃而光,油油漾漾,往矣叔姬,虔命勿忘。(春秋晚期吴王光钟铭文)[10]

(7)(微子)乃为麦秀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尚书大传》卷二)[11]

(8)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③赵岐注:“油然,兴云之貌。”参见:十三经注疏[M].清嘉庆刊本.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2009:5807。

(9)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庄子·知北游》)④参见:南华真经注疏[M].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423。

古书中“油油”“油然”的用例较多,《汉语大词典》[5]分别列有词条,释义有:形容浓密而饱满润泽;流动貌(常形容云、水);盛兴貌;众多貌,广大貌;和悦恭谨貌;悠然自得貌;自然而然;舒缓貌;悠然,安然;忧思貌;等等。其中的“油”或作“由”“犹”“滺”“浟”“攸”等[12]。“油油”词形的不固定就更明显。例如形容禾黍盛长者(例7)亦作“由由”“秞秞”,蒋礼鸿认为本字当为“”,“油、由”为借字,“秞”为后起专字[13]。又如在安闲、忧思等义上,“油油”亦作“悠悠”“攸攸”“遥遥”“摇摇”“愮愮”“憂憂”“怞怞”等。

第四种,用“油”表“游”。汉代铜镜铭文多有仙人浮游名山、云中、天下的语句。“浮游”之“游”除了作“游”外,也有写作“油”“由”的⑤据鹏宇《两汉镜铭文字整理与考释》,浮游之“游”作“油”的有3 例,分别为该文上编第2128、2504、2571号。参见:鹏宇.两汉镜铭文字整理与考释[D].上海:复旦大学,2013。,如“尚方作竟(镜)真大好,上有山(仙)人凤朱鸟,渴㳄(饮)玉泉㲹(饥)食枣,浮油(游)云中敖四海,长保二亲子孙复,寿如金石为国保(宝)”是假借形体较简单的“油”表示“游”[14]。

(二)如何看待“油”的几种使用情况

在以上各种情况中,第四种“油”假借为“游”,用法清楚,不必多论。需要讨论的是前三种。或者说,对于要研究的油脂义“油”,专名的“油”及“油油”“油然”与之是否具有同一性?古今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有学者主张“油”“最初与水有关”,引《说文解字·水部》训油水及《释名·释饮食》“(柰油)形似油也”为证,认为上揭两例“说明这种植物油和水形态上有相似之处”[15]。实际上,油水是专名,“油”不过是提示意义范畴(河流)的记音形声字,这一名称完全可以用其他同音字代替,一如前述“油―淯”之关系。很难说这就跟油脂义有关系。另外,《释名》中的“柰油”也不是植物油,而是指晒干的枣泥覆在缯帛上就像油帛一样。从词的角度看,作专名的“油”与油脂义“油”没有关系。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油脂义“油”与“油油”有关。《文选》卷六左思《魏都赋》:“黝黝桑柘,油油麻纻。”李善注引《声类》曰:“油油,麻肥也。”①参见:六臣注文选[M].萧统,选编.李善,吕延济,刘良,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128。实际上李善是认为“油油”之“油”即麻油之“油”。在近年的研究中,也有学者认为“油”的油脂义与“油油(然)”有关[16-17]。

汉字跟词或语素往往有复杂的对应关系,讨论“油”这个词时不应受到字形干扰而将油脂义“油”与其他词混淆;而且,前文已述“油油(然)”等词本身也有不同的词形。状貌形容词表示的意义比较抽象,在造字时很难有形可象,往往是借用同音字来记录。“油”只是为了记录“油油(然)”等词而选用的字形之一,跟油脂义的“油”在意义上没有直接联系。②我们在这里说“没有直接联系”,是从“油油”“油然”与油脂义“油”的词汇意义上说的。在探讨词源时,将两者联系起来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思路。如刘晓静就认为“油油”“油然”中的“油”作形容词,表“光润、充沛”义,与“油”之呈流动、光泽之貌有关。王宁则指出:“‘油’得名于流动之‘流’,因为植物油不凝结,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液体。”殷寄明认为,“凡油与水合,则油漂浮于表”,“由声可载浮于外表义,‘游’可证之。‘由’‘游’同音……‘游’有浮义”。王宁多次强调,“词的表层使用意义”和“词的深层词源意义”是词义内部两种不同的因素,研究中不能将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混同。“流”“游”与“油”在词源意义上有关,但在表层使用意义上,“流”“游”“油”各为一词,各有词义系统。“油油”“油然”可表示多种意义,有一部分可能与“油”有同源关系,但尚待论证;即便词源意义相关,亦不能证明它们在表层使用意义上存在关联。从词汇意义、使用分布和句法功能看,“油油”“油然”与“油”就是不同的词;本文要研究的是后者,当然要将“油油”“油然”排除出去。参见:刘晓静.东汉核心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91。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312。殷寄明.汉语同源词大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318。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105。王宁.关于汉语词源研究的几个问题[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1):30-35。王宁.序[M] // 孟蓬生.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油”下说:“按经史曰油然作云,曰云之油油,曰禾黍油油,曰油油以退。《玉藻》注曰:油油,悦敬皃。俗用为油膏字。”[18]530段玉裁将“油”之用法分为三种:《说文解字》油水之“油”;经史典籍“油油(然)”之“油”;通俗所用油脂之“油”。这与前文所列前三种情况相仿。我们认为段注的辨析是正确的。

二、油脂义之“油”早期用例的考证

文首所列举的油脂义“油”的用例,已将油脂义“油”出现的时间从《博物志》上溯至东汉晚期。时间更早一些的用例,有的比较清楚:

(10)今有漆三得油四,油四和漆五。今有漆三斗,欲令分以易油,还自和余漆。问出漆、得油、和漆各几何?荅曰:出漆一斗一升四分升之一,得油一斗五升,和漆一斗八升四分升之三。(《九章算术·盈不足》)①参见:九章算术[M].刘徽,注.李淳风,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118。

该例同(5)一样,也是“油”“漆”并举。《九章算术》的撰写年代尚无定论,但其成书年代当不晚于东汉前期。故而例(10)也可以当作油脂义“油”的早期用例。

(一)《急就篇》的“油黑苍”

颜师古注本《急就篇》有:

“油黑苍”三字,在《急就篇》不同版本中存在异文。明拓松江本(传据三国吴皇象书刻石)作“犹黑仓”[20]。斯坦因所获、曾为《流沙坠简》[21]15《敦煌汉简》[22]等书所收录的一件汉隶习字木觚上的《急就篇》残文亦作“犹黑苍”(“犹”字残,但仍可见所从之“酋”旁)。其他作“犹”的版本还有不少[23]。汉隶本和松江本(皇象本)都是早于颜注本的古本,《急就篇》原本很有可能就是写作“犹黑苍”的。那么,《急就篇》中的“犹(或油)”与本文要讨论的“油”是否有关,就成为一个问题。

例(11)在《急就篇》中处于押阳部韵的一段韵语中,自“油黑苍”以上皆为罗列车马器或形容车马器性状的字,均是实词,古本“犹黑苍(或仓)”之“犹”也当不例外。因此,“犹”不能解作“犹如”(照此文意亦不通),而应看作一个假借字,也就是“油”的借字。正如罗振玉、王国维所说,“油、犹同音相假借也”,“古人书写多随意用世俗通行之字,虽字书且然,不似后人点画之严矣”。[21]79-80今本《急就篇》作“油黑苍”[19],是将古本中的借字“犹”改为了本字“油”。在典籍中“油”“漆”常并称,且油、漆也确实是配合使用的。《急就篇》先列出“髹漆”,跟着说“油”,十分适合。漆本身是黑色的,古书多见“漆黑”“墨漆”“黑漆”“乌漆”“青漆”等语,《周礼》贾公彦疏“凡漆不言色者皆黑”②参见:十三经注疏[M].清嘉庆刊本.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2009:1780。[24],而油本身光亮透明,所以后面接“黑苍”两色。颜师古注:“髹漆者,以漆漆之;油者,以油油之,所以为光色而御尘泥,其色或黑或苍,故云黑苍也。”[19]

当然,如联系后面的“黑苍”,或有“犹”读为“黝”之考虑,那么“黝黑苍”三个颜色词相连,文例上很合适。但从古音来看,“犹、油”为幽部喻四,“黝”为幽部影母,它们韵部相同而声母不近。学者对喻四的研究很多,差不多都注意到其与定母等关系最密切,几乎不与影母相谐。具体考察“犹、油、黝”所主酋声、由声、幼声的通用关系,也可以发现酋声、由声相通例证很多,而难觅酋声、由声与幼声相通之例③前文曾引到的左思《魏都赋》“黝黝桑柘,油油麻纻”,其中“黝黝”与“油油”对举,这也说明两者读音必有差异。。[25-26]由此看来,读“犹、油”为“黝”不合音理及通用规律,这种可能性可以排除。《急就篇》的“犹”还是应从学者已有说法及颜注本等而读为“油”。

编纂《急就篇》的史游在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8–前33)官黄门令,“油黑苍”一章也不属于篇末后人附加的部分,可看作西汉后期的语料。《急就篇》相比于一般蒙书“文词雅奥”[27],但在“罗列诸物”时举出“油”,说明油漆之油在西汉社会中已较常见,而“油”这个词自然也算是当时的常用词。

(二)西汉宣帝诏令中的“缇油”

“缇油”最早见于西汉宣帝(公元前74–前49 年在位)诏令:

(12)制诏御史:“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特高一丈,别驾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以章有德。”(西汉宣帝《以黄霸为颍川太守诏》,《汉书·循吏传·黄霸》录)[28]

《汉语大词典》解释“缇油”为“车轼前屏泥的红色油布”①后世“缇油”另有“书卷”义等。参见:墙斯.“缇油”有书卷义证说[G] // 《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九.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76-179。,与之相类的有“赤油”,其“指用红油涂过的布帛。古代常用以装饰器仗或车舆等,以示尊贵”[29]。其中的“油”,指油布、用油涂饰的布帛。但张子才认为其中的“油”当以声求之,读为“”,指粗绸[30]。施真珍也认同张说[31]。将“油”与“”联系起来,前人早已提过。近人黄山《后汉书校补》引柳从辰曰:“‘赤油’之‘油’当作‘’……似‘油’即古之‘’字。”[32]

1.关于段、朱所引《独断》“缇䌷”异文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引完全相同,连称引方式“《独断》说”都一样[33]。该书在段注之后,其说解当是参照了段注。而今单行本《独断》卷下:

今单行本《独断》记作“油”。据《四部丛刊三编》本《独断》书后所附的文献学家张元济的《校勘记》,《四部丛刊三编》本《独断》是以明弘治刊本为底本、参校《百川学海》《古今逸史》《汉魏丛书》《抱经堂丛书》等本而作,底本记作“缇油”,而《校勘记》未出校语,可见上述重要版本一律作“缇油”。《蔡中郎集》中的《独断》亦作“油”②参见:蔡邕.蔡中郎集:卷一[M].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杨贤刻本:27。。段、朱所引,似无传世版本的依据。

史志记载亦可作为上述各本《独断》的旁证。《宋书·礼志五》:“飞以赤油为之,广八寸,长注地,系轴头,谓之飞也。”[35]《晋书·舆服志》:“[天子法车]以赤油,广八寸,长三尺,注地,系两轴头,谓之飞。”[36]《隋书·礼仪志五》:“又以采画赤油,长三尺,广八寸,系两轴头,古曰飞。”[37]所述均与上述各本《独断》相近,只是将“缇”换作近义词“赤”。可见“飞”的尺寸、形状东汉以后已有定制,“油”的用字习惯也很稳定。

2.关于段注所引《古今注》“缇䌷”异文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綮”下引《古今注》曰:“棨戟……以赤韬之。赤谓之戟,亦谓之棨戟。”[18]266

古书征引《古今注》及今本《古今注》卷上似均作“赤油”。我们未能找到段注版本依据。

3.关于《东京赋》薛综、刘良注“缇䌷”异文

《古今注》卷上:“綮戟……以赤油韬之,亦谓之油戟。”宋·庄绰《鸡肋篇》卷上:“澧州作五瘟社,旌旗仪物皆王者所用,唯赭伞不敢施,而以油冒焉。”如果油指油漆,则无韬之、冒之之理,所以它应作别解。清·程瑶田《考工创物小记·观古铜辖求知毂空外端轴末围径记》说:“缇油、殆缇而油治之,如今雨具之黄油绢。”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书册制度考》说:“缇油者,乃是用缇帛染之以油,所以免沾濡。”程、余之说甚确。《抱朴子外篇·酒诫》说:年荒谷贵,辄有酒禁,“防之弥峻,犯者至多。至乃穴地而酿,油囊怀酒。”张稷等杀死齐东昏,以黄油裹其首。《通鉴》胡注:“黄绢施油,可以御雨,谓之黄油。”《隋书·炀帝纪》上:“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可乎?’乃令持去。”五代·王定保《摭言》卷三:“李峣及第……霖雨不止,遣赁油幕以张之。”《旧唐书·颍王璬传》:“请建大槊,蒙之油囊。”这些油字都应解释作油缯、油布之类。车幢、节囊、雨幕等物常暴露在雨露之中,所以用此类材料制作。[40]

孙说可从。荏油、桐油、麻油等属于干性油,涂在物体上能生成固体的保护膜,有防水、防污之用,即余嘉锡所说的“所以免沾濡”。因此缇油、赤油可挂在车轼前用来屏泥,或制成书衣保护书籍。

“油”本来指液态的干性油,因常用以涂染绢帛,受转喻机制作用指代涂油之绢帛,从而引申出新义,故文献中“缇油、赤油”之“油”,均表油帛义。在“缇油”等词的词义结构中,[油脂]义素充当了区别性语义特征。认知语义学认为,转喻不仅是词义引申的积极方式之一,而且还被认为是词汇多义性最为规律的类型。俄罗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 阿普列祥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词类的词义派生中总结出88 种规律性词义转移模式,其中绝大部分属于转喻派生。而“特征→特征主体(人或物)”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转喻型词义转移模式[41]。同样,古汉语中也能找出很多相似的例证,如“丹”(丹砂→丹药)、“竹”(植物竹→竹制乐器)、“衮”(袍→君)等[42]。

总之,首见于西汉文献的“缇油”之“油”表示油帛,即用油涂染的绢帛。这也是反映油脂义之“油”词义发展的较早用例。

(三)扬雄《答刘歆书》的“油素”

“油素”一词首见于西汉扬雄《答刘歆书》:

(14)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44]“油素”,《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光滑的白绢。多用于书画”[5]1075。洪诚以为“绢精白,光如油,故名油素”,吴宝安也认为“‘油素’当指‘光滑的白绢’,这里的‘油’仍用的是形容词义”。①王凤阳[45]、汪维辉[46]则认为“油”指植物油是汉以后的事,举此例为证,并说“这里的‘油’大概是桐油”。

经过上文对“缇油、赤油”的讨论可知,“油素”之“油”也与油脂义相关,王、汪两位的看法比较可取。不过复合词“油素”的语义结构,是理解为“[油帛]+[绢帛]”的同义并列式,还是“[涂有油的]+[绢帛]”的偏正式,还应结合实际情景仔细斟酌。

例(14)是说杨雄四处调查方言异语时记录的方式。“三寸弱翰”指三寸长的毛笔,洪诚说:“毛之长而较硬的叫翰。在绢上写字所以用弱翰。”①参见: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M].洪诚,选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103。可见弱翰是为适应记录于绢帛而特别选定的书写工具。以此例之,“油素四尺”也应是扬雄有意挑选的书写载体。“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说明“油素”只是用于临时记录。《说文解字·巾部》:“幡,书儿拭觚布也。”段注:“按觚以学书或记事,若今书童及贸易人所用粉版,既书,可拭去再书。杨雄赍油素四尺,亦谓素之可拭者也。”[18]360段说可从。本来缣帛上可直接写字,但缣帛较贵重而且写上的字不易修改②《文选·张协〈杂诗〉之九》“寄辞翰墨林”李善注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可证。参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严可均,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58:1350。,而扬雄只是临时记录,因此他的“油素”应能“既书,可拭去再书”。从这个角度看,“油素”不是一般的绢帛,而是专门涂了油的白绢,如此方合扬雄用意。

因此,“油素”指涂油的白绢,其中的“油”是油脂义的早期用例。

最后谈谈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的“油钱”。⑦本文初稿尽可能全面地检索了先秦两汉古书和出土文献,汉代出土文献还用了《汉代文字编》等工具书加以核查,但仍漏检了新近公布的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匿名审稿专家提示其中“油钱”这一重要材料,特致谢忱!相关内容写在一枚木两行上:“……钱赎衣。到二年七月,诸船载布重。绥闻诸得油钱,即令户下大奴主呼基,谓曰:今诸船以载得油钱,当赎衣不?基曰:已告刘,刘无钱。平卖衣以自偿,中间相去积八月。绥卖……”(CWJ1③: 325-2-32)由于简文残缺,我们不能完全弄清整个事件,但可以知道,“诸”这个人因用船运载布而得到了“油钱”。整理者说:“此‘二年’,应是永初二年,即公元一〇八年。”“油钱,待考,似指运输费用。油,或为人名。”[47]朱德贵认为,“‘油’其实为‘缇油’……就是位于车轼前部阻挡泥尘的红布”,“油钱”就是运输“缇油”之布的运费[48]。张朝阳则提出:“‘油钱’就是‘油船’之钱的省称,而‘油船’指一种行动迅捷的小舟。”⑧参见:张朝阳.五一广场简东汉简牍“油钱”小考[EB/OL].[2019-09-16].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74。在张文基础上,“简帛论坛”中“梁园客”等网友陆续提出意见,例如网友“水之甘”认为“油钱,貌似可读为‘抽钱’,或读为‘秀’,皆训为‘出’”⑨参见:“梁园客读《五一广场简东汉简牍‘油钱’小考》的一点意见”及其下各楼评论[EB/OL].[2019-09-16].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96&extra=page%3D2。。由于材料有限,诸说的推测成分居多,难以证实。因不能排除其为油脂义“油”的可能,暂附列于此,以俟后考。

三、如何看待“油”的早期用例

前文在总体考察上古时期“油”之字词关系的基础上,辨析了西汉史游《急就篇》“革髤漆油黑苍”、宣帝诏书“缇油”、扬雄《答刘歆书》“油素”,兼及《九章算术》“油漆”、东汉蔡邕《独断》“缇油”等几条语料,指出它们都是与油脂义“油”相关的早期用例。在这些早期用例中,“油”这个词主要有油脂义及油帛义两个义位。

油脂义“油”所指称的事物,主要是指植物油、干性油①旧多认为先秦使用的是桐油,王世襄通过考察文献记载,推测“商、周、战国时期调油色很可能用的是荏油,而魏晋南北朝以后,麻油核桃油也逐渐被使用,自宋代起则主要用桐油了”。参见: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M].修订版.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35-36。,有“调和生漆”“涂在绢、布等上面形成保护膜,多用来防水防污”“制作发油”三种用途。在两汉文献中,仅在汉译佛经中看到极少的“油”表燃油的用例(例3);未见“油”表示食用油的例证。这与饮食文化史的研究结论相合:“除去炒法外,中国传统烹饪方法在秦汉时期都已出现。炒法尚未出现的原因,可能与当时的食具特点(如釜、甑等只适合煮熬食物)以及植物类油料还没有进入饮食生活有关。”[49]

从功能和用途上看,两汉时期的“油”与“脂、膏”所指称的物品并没有交集。前者为化学用品、不可食用;后者主要为食用油。从制作原料上看,“油”的制作原料主要为荏、桐或麻,而“脂、膏”主要指从动物脂肪中提炼的油脂,彼此也有明显界限。可以说,在当时人们的意识里,油和脂膏是区别很大的两类物品。认为“缇油”“油素”表示的油脂与“脂、膏”所表示的油脂具有同一性,实际上是今人的思维。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油”与“脂、膏”在语境和组合特征上,均有显著的差异。两汉时期的文献中并未见“油脂、脂油、油膏、膏油”等组合形式,“油”与“脂、膏”的组合最早见于魏晋时期文献:

(15)犹如猛火投之膏油,膏油既至,倍复炽然。(支谦译《菩萨本缘经》,51/465)

(16)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三国志·吴书·周瑜传》)[50]

两汉以前诂训中亦无“油”与“脂、膏”互训的例证,且古书版本上未见“油”与“脂、膏”同义换用的异文。大概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油”与“脂、膏”并不十分接近,不能看作近义词。

结合以上证据,我们认为在两汉时期的词汇系统中,“油”跟“漆”等词属于一个语义场;而“脂、膏”等词是另一个语义场,目前还没有证据说明这两个语义场在两汉时期存在关联。从“油”的角度来说,两汉时期的“油”还没有进入到油脂义主导词“脂、膏”的义域中。“油”后来逐渐侵入“脂、膏”的义域,是一个跨语义场的过程。

致谢:文章在撰写和修订过程中,先后承蒙杨琳师、汪维辉师和匿名审稿专家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谨申谢忱!文中错误概由作者本人负责。

猜你喜欢

用例油脂
肉鸡配用油脂饲料有啥方法
棕榈油支撑油脂板块走强,油强粕弱格局延续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北京烤鸭,香飘世界
A taste of Peking duck
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使用用例建模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研究
烤肉制品的油脂提取方法的研究及其过氧化值的测定
PBL教学模式下《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