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犬瘟热病的研究进展

2020-12-28陶景霞

兽医导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犬瘟热患病蛋白

陶景霞

(临颍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临颍 462600)

1 病原学

犬瘟热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一种病毒,该麻疹病毒属除了犬瘟热病毒外,还包括牛文病毒、麻疹病毒和小反刍兽疫病毒。这四种病毒有两个共有的特性,就是都缺乏神经氨酸酶和可以使细胞产生包涵体。犬瘟热病毒的核酸是RNA,在电镜下,犬瘟热病毒常常表现为椭圆形、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双层荚膜,其表面是1.3nm的纤突,核衣壳呈现螺旋对称结构。该病毒的的蛋白主要有6种,也即是我们常见的N蛋白、P蛋白、M蛋白、F蛋白、H蛋白和L蛋白。该病毒的核衣壳主要是由N蛋白、P蛋白和L的蛋白组成的,其中N蛋白是主要成分,其他两种蛋白所占比例很小,这两种蛋白具有聚合酶的火活性。M蛋白是病毒囊膜和核衣壳之间的桥梁,病毒表面的纤突主要是由H蛋白和F蛋白组成。该病毒的结构比较脆弱,容易被光和热灭活,因此,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非常弱,对于培养条件要求业非常苛刻。该病毒生长比较缓慢,即便是传代的病毒也非常不稳定,所以要选择生长稳定,对该病毒敏感和病变比较明显的细胞系进行病毒的培养。

2 致病机制

在一般情况下,犬瘟热病毒主要是通过犬的口腔和呼吸道进入机体的,犬瘟热病毒具有嗜性,进入到机体后在支气管淋巴结和扁桃体内进行定居和增殖,增殖产生的犬瘟热病毒进入到血液当中随着血液循环被带入到全身,从而引起患病犬的毒血症。犬瘟热的致病过程比较长,因此,患病犬当中有一半以上的犬能够产生抗体并表现出很强的免疫力,临床症状并不明显。而另一半感染的犬由于产生的抗体比较少,不足以保护机体对抗犬瘟热病毒,因此常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犬瘟热的主要特征是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在感染后的8到9 h,在淋巴细胞内增殖的病毒随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进入进入到血液当中产生病毒血症。在这个时候由于机体内由大量的犬瘟热病毒,该病毒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到神经系统,从而引起患病犬的神经系统症状。

3 流行病学

犬瘟热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犬和带毒犬,另外,还有带有这种病毒的其他动物。犬瘟热的传播方式主要由两种,一是水平传播,如通过患病犬或者带毒犬的飞沫将病毒传播给健康犬。也可以通过养殖人员,衣服和手套等将病毒传染给健康犬。另外一种是垂直传播,也即是通过胎盘将犬瘟热病毒传播给健康犬。犬瘟热病毒没有严格的品种和年龄之分,也就是说不同年龄段,不同品种的犬都可以感染此病,其中以3到12月龄的有权感染率最高,年龄在2岁以上的犬感染率下降。犬瘟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有调查显示,一般情况下每一到两年的时间就会爆发一场犬瘟热的大流行,冬季和夏季时犬瘟热病的高发季节。犬瘟热并不是只有犬患病,该病毒还可以引起大熊猫、狮子老虎等,易感动物的类别也由逐渐扩大的趋势,且对动物的危害越来越大。

4 临床症状

犬瘟热的潜伏期有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犬瘟热的传染来源不同的原因。如果犬瘟热病毒的来源是异种动物,那么犬瘟热的潜伏期大概在1到3个月。如果犬瘟热病毒的来源是同种动物,那么犬瘟热的潜伏期大概是一周的时间。犬瘟热的临床症状比较多,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双相热型,此种类型的犬在发病的初期体温会急剧升高,两天后会降低到正常温度,温度正常后,患病犬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反应,但是2到3天后会再次发热,发热症状会持续数周。第二是呼吸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最明显的现象是患病犬流出浆液性鼻液,随后,浆液性鼻液转化为粘性脓性鼻液,并且伴有咳嗽等现象的发生,随着病程的发展患病犬会发展为支气管肺炎。第三是消化系统症状,患病犬常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便秘,腹泻或者便秘和腹泻交替。粪便当中常有粘液或者血液,严重脱水甚至死亡。第四是神经症状,也即是患病犬常表现为转圈运动,癫痫,抽搐不止,四肢共济失调等症状。

5 诊断

犬瘟热病毒的诊断方法有很多种,首先是在临床上观察,如双相热,结膜炎,角膜炎,神经症状等,再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就可以初步判定为犬瘟热。若想进一步确诊需要采用其他的检测手段,如病原的分离鉴定。将病毒进行分离并培养,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动物的回归实验即可判定。另外,一些血清学检测方法如琼脂免疫扩散实验、协同凝集实验、免疫组化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等在犬瘟热病毒的检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和PCR技术以其简便,快速,常被用于犬瘟热的诊断当中。

猜你喜欢

犬瘟热患病蛋白
一类犬瘟热病毒的诊断与治疗
RNA结合蛋白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一例犬瘟热的诊断、预防与控制
人工驯养树鼩精子发生过程中MCM7蛋白的表达
犬瘟热的诊断和防治
研究显示家犬可能向塞伦盖蒂的狮子传播了犬瘟热病毒(CDV)
SAK -HV 蛋白通过上调 ABCG5/ABCG8的表达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肌原纤维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体系乳化性的研究
完形填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