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育成期饲养管理技术
2020-12-28
蛋鸡在育成期时,做好饲养能保障产蛋鸡日后的生产机能水平,对成年蛋鸡的体型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技术十分重要,各饲养户均应对其提高重视,以此提高蛋鸡饲养质量。
1 育成鸡的培育目的
当育成鸡处于4~18周龄左右时,便需将其放入产蛋鸡舍饲养,此刻蛋鸡的生殖系统、体重均会逐步发育。而育成鸡的培育目的,在于让蛋鸡的性成熟、体成熟发展一致,获得和品种标准相满足的家禽体型元素,即均衡度及精神面貌较好,达成目标体重指标,以及健硕无病等,培育出适宜开产的更多蛋鸡群体。
2 蛋鸡的育雏期和育成期过渡管理
首先要调整蛋鸡群,以此实现对鸡群均衡度的维持,将体质较弱、体质较轻,或存在疾病残疾等的不达标蛋鸡筛选出来。其次是脱温,当外界温度在18℃之上时,便可进行脱温工作。最后是换料,即对过渡期蛋鸡群的饲料进行逐步变换,在前2d以2/3育雏料、1/3育成料完成混合饲喂,3~4d以1/2混合料饲喂,5~6d以1/3育雏料、2/3育成料完成混合饲喂,后续完全以育成料饲喂。
3 蛋鸡的育成中期饲养管理
3.1 保障饮水的充足及卫生 饲养户要对鸡群饮水器每日清洗,将其在固定位置进行放置。在夏季时,应对饮水进行持续更替,可为鸡群进行常流水供应,为其提供可饮用的清凉水。
3.2 限制饲料 为避免因采食过量,导致蛋鸡群生长过快出现过早性成熟,饲养户应做好育成鸡的饲料限制,一般应对饲料投喂质量、时间和数量等方面进行控制,以蛋鸡群的发育标准、出雏日或鸡舍类别等多项信息为参考,制定步骤清晰的限料方案,避免盲目性限料。
3.3 对适当密度进行维持 当鸡舍中密度较大或者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时,蛋鸡群便会出现发育不均衡等状况,增加病死率,对其产蛋性能会带来严重影响。在一般状况下,鸡群饲养密度以10~12只/m2为标准,在夏日时其饲养密度应小,冬日时可稍大,春秋季则饲养密度介于上述两季之间。
3.4 光照和通风 饲养户应经常保持通风口的打开,保障空气流通,而在冬季时,应避免侵入贼风。光照对蛋鸡而言有增进性成熟等重要作用,因此,对光照进行合理掌握,能有效预防蛋鸡的早熟。在一般状况下,鸡群18周龄之前,最好接受8~10h的每日光照。
3.5 免疫接种 在蛋鸡的开产前,疫苗接种便应完成,以此能避免蛋鸡突发过激反应。在条件健全的前提下,可检测其均衡性或抗体滴度,当免疫失败时应再次补免。
3.6 防止啄癖 在育成鸡的管理中,啄癖预防是一项重要环节。当蛋鸡的首次断喙并非理想状态时,应进行重新断喙。
3.7 控制环境影响 饲养户要及时消毒鸡舍和其周边环境,并对蛋鸡群进行体内外的驱虫工作。饲养户要对周边环境会对蛋鸡带来的影响时刻关注,关注其是否和蛋鸡生长发育的条件相满足,或是否满足蛋鸡的产蛋需求、产蛋量增长等目标。
3.8 控制疾病 当蛋鸡群入笼之后,饲养户应在其饲料或饮水内进行抗菌素的添加,例如环丙沙星或庆大霉素等,每个月必须进行1周的药物投放,避免鸡群出现沙门氏菌病、肠炎等疾病。此外,饲养户要为鸡群饲料中定时添加维生素,满足蛋鸡的产蛋期需要,并降低其应激,提升蛋鸡的机体抵抗力。
4 蛋鸡的育成后期饲养管理
4.1 整顿蛋鸡群 在蛋鸡上笼前,饲养户要对不良鸡体进行严格筛选。对蛋鸡群的体重达标度进行测量,并在适宜时间段内,完成蛋鸡的转群工作,一般在蛋鸡的18周龄左右即可。
4.2 光照增加 当蛋鸡步入18周龄后,饲养户应使其每星期增加约1h光照。
4.3 饲料更换 在育成后期中,饲养户应及时调整日粮配方。当蛋鸡群满足性成熟、体重标准时,应停止饲料限制工作,为其供应好全价饲料,并在饲料内进行贝壳粉、石粉的适量添加,为鸡群提供钙质补充条件,为其后续产蛋环节做好准备。此外,饲料的更替要逐步进行,避免蛋鸡出现机体性能的紊乱,导致疾病。
4.4 砂砾饲喂 砂砾能将蛋鸡的消化率提升,饲养户应遵循砂砾饲喂标准向鸡群饲喂砂砾。
5 结束语
结合以上,蛋鸡的育成鸡饲养管理将直接影响蛋鸡后续的产蛋环节,因此该时期饲养户应进行科学的蛋鸡饲养管理,将蛋鸡饲养及管理分为过渡期、育成中期及育成后期,对各时期进行对应的饲养管理,保障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