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防控对猪场转型升级的影响
2020-12-28
通过相关部门以及养殖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非洲猪瘟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防控,补栏率也在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加速了我国养殖场的转型升级,当前生猪养殖逐渐朝着绿色化、集约化的养殖方向发展,屠宰企业也实现了产能转型,非洲猪瘟自检系统在企业中形成与建立,依靠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引导和支持,我国的生猪生产和养殖更加规范化与专业化。
1 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获得提升
由于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我国的养猪业受到一定影响。新时期,为促进生猪产业复苏,国家制定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解决了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养殖措施,也提高了很多养殖户的养殖信心,补栏工作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就当前的养殖环境来说,非洲猪瘟疫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养殖生产恢复的工作,任何一项都不能忽视。要积极发挥政策和措施的引导作用,做好种猪场和规划养猪场的生产与发展工作。
另外,当前生猪的价格还是比较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生猪从怀孕到仔猪出生到出栏,一般需要大约10个月时间,因此生猪产业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在这一阶段还需要做好养殖工作,对养殖户做好引导,合理的安排生产养殖,合理控制养殖成本,依据出栏、补栏的实际,避免出现压栏和追涨的情况。
2 养殖的集约化发展
虽然非洲猪瘟对于我国的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生猪产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无论是在我国生猪的产销、流通格局方面,还是生产方式、组织模式、消费习惯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猪肉贸易和产能恢复的速度,猪肉价格周期在不断延长,未来还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去进行产业恢复调整。
之前我国生猪养殖多是采用散养的方式。因此养殖水平也参差不齐,养殖户的思想意识以及养殖技术都存在一定差距,生物安全防控水平也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养殖方式不科学、防疫隔离工作没做好等因素也为非洲猪瘟的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新时期,人们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意识得到了提升,我国生猪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步伐也进一步加快,绿色化、集约化养殖趋势十分鲜明。相对来说,养殖业的资金和技术相对比较密集,这是由于生猪周期和非洲猪瘟两大因素的影响,养殖户也意识到集约化发展的优势。依靠资源的约束以及市场的波动,同时受疫病影响,养殖场也更加注重设施的改善以及养殖和防疫技术的运用,针对这一现状,技术的运用、资源的优化、设施的改善等都是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
当前“公司+农户”的适度规模养殖方式也应运而生,并且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该发展方式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相契合的,依靠这种适度集约化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疫情对养殖业的影响,并且也能够降低养殖风险和投资风险,促进企业的扩展。依靠专业化的协作方式以及养殖方式,也能够有效避免非洲猪瘟对养殖业的影响。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未来养殖业也必定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养殖业的转型升级也能够更好的进行。
3 屠宰行业的优化
屠宰企业也是养殖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生猪是定点屠宰的,所以该环节也比较重要。但是当前我国的屠宰行业整体规模化程度还不够高,发展程度比较好的屠宰企业数量有限,所以非洲猪瘟疫情出现和蔓延的过程中,很多屠宰企业也没有做好相关检测工作,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比较少。因此在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下,我国的屠宰企业也在逐渐淘汰落后产能,非洲猪瘟自检、驻场官方兽医等制度也在逐步的实行,生猪屠宰场企业的资质审核工作也逐渐落实。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的生猪养殖也实现了转型和升级。在未来,养殖业也会在相关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屠宰产业也会更加集中,并且不断优化,生物安全水平也会获得一定的提升,我国养殖业也会获得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