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腹泻病的诊治
2020-12-28
随着我国草食动物畜牧养殖业迅猛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农畜产品市场需求供给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草食动物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动物疫病严重制约了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在众多疫病当中,牛腹泻病是养牛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排水样粪便、排便次数频繁,病牛脱水等。通过走访调查可知,牛腹泻病的发病率在50%以上,该病对牛群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最为严重。因此,有效防治牛腹泻病,做好腹泻病的防治工作在养牛过程中就尤为重要。
1 引发牛腹泻的病因分析
1.1 细菌、病毒继发感染 在兽医临床中发现,导致牛腹泻主要的因素为致病菌、病毒的感染与传播。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产气梭菌等。引起牛腹泻的病毒常见的有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黏膜病毒和类冠状病毒。单纯某一种致病菌或病毒的感染可能并不会引起牛发生腹泻,往往是伴随着疾病的病程情况,犊牛抵抗力降低,从而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加上细菌、病毒的继发感染,从而引发腹泻。
1.2 寄生虫感染 在兽医寄生虫学研究表明,隐孢子虫、球虫,蛔虫和绦虫都可引发牛腹泻病的发生,其中危害最为严重、最多见的就是隐孢子虫病。部分养殖户由于饲养方式和牛舍条件的不足,出现饲养密度不合理、通风性差、光照弱的问题,这些环境为寄生虫的滋生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引发牛发生腹泻的寄生虫往往都可从粪便中排出,粪便中的虫卵可对饲养环境中的饲料、器具等造成一定的污染,成为潜在的传染源。有这些寄生虫感染的牛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牛迅速消瘦、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等。
1.3 饲养管理不合理 当使用变质、发霉的牧草或饲料饲喂牛时,会引起牛严重的不良反应,进而引发牛发生腹泻。在北方地区,冬季气候较为寒冷,缺乏新鲜牧草供牛群食用,需要人工投喂干草或青贮,但饲喂的干草如若过硬,极易引起牛消化不良,进而导致腹泻病的发生。养殖场或饲养户在运进或运出牛时,由于长途运输路程遥远、跨度大、费时等外界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牛的免疫力,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细菌和病毒有机可乘,感染牛群,引发腹泻病。
1.4 药物使用不合理 目前,在养殖过程中滥用抗生素现象频发,导致耐药菌株增多,使牛群出现继发性肠炎疾病。在走访中还发现,在某些地区长期对牛群治疗疾病时长期使用同一种类药物,细菌产生耐药性极为严重,导致药效降低。并且在用药过程中,养殖户对牛群使用一些激素类药物进一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继发感。
2 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1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疗法是目前治疗犊牛腹泻的常规方法,常与补液疗法联合使用。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先对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参考药敏试验选用恰当的抗生素,并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头孢哌酮、卡那霉素、丁胺卡那、呋喃妥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但是由于菌株变异及耐药性的增强,牛腹泻病的治疗效果越来越不理想。
2.2 补液治疗 补液治疗在兽医临床中往往被作为牛腹泻病的对症疗法。补液主要的治疗作用就是纠正体内脱水和酸中毒。当牛发生严重腹泻时往往伴随着严重脱水,体液和电解质的急骤丧失,体内平衡紊乱被打破。若对于患病严重的牛,一旦补液不及时或量不够时,机体会因缺水而导致酸碱平衡失调甚至衰竭死亡。
2.3 中兽医治疗 中兽医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中显示了极大的优势。中药所具有的标本兼治、无残留、不产生耐药性、疗效显著等优势在治疗牛腹泻病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中兽医学认为:腹泻分“热泻”“寒泻”两种,寒泻是寒伤脾经,胃火衰肠,水谷不能进化致使胃肠清浊不分而下泻的一种疾病;热泻是湿热停积胃肠而发生的泄泻之症。
治疗寒泻以温中燥湿、健脾利水为原则。可选用炒苍术70g、猪苓70g、茯苓65g、干姜60g、陈皮30g、甘草 20g、白芍50g、桂枝60g。治疗热泻以清利湿热、泻火解毒为原则。可选用黄连50g、木香40g、白头翁70g、黄芩80g、甘草30g、秦皮20g,粪便带血者应加入仙鹤草70g、血余炭70g。将以上中药进行打粉末分为2份,每次取1份用温水冲开后灌服,早晚各1次。
综上所述,在牛养殖过程中,牛发生腹泻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养殖户与规模化养殖场应针对不同原因引发的牛腹泻病进行防治。预防上要严格处理好牛舍的卫生消毒工作,减少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滋生,从源头上遏制疫病的发生。在牛确诊腹泻病后,对患病牛进行隔离治疗,采取中西结合的治疗手段保障养殖户的利益,从而提升动物食品的安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