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研究
2020-12-28
牛口蹄疫是一种病毒感染疾病,其具有潜伏期短、传播范围广、发病急骤、致病性强等特点。所以,牛养殖户需要加强对牛的疾病防治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降低牛口蹄疫的发病率。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对该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1 牛口蹄疫病毒的概述
牛口蹄疫是一种微型的RNA病毒,例如鼻病毒类,是当前医学研究中发现的一个最小的病毒。牛口蹄疫病能够引起较强的病毒效应,现今在国内已经发现的牛口蹄疫病毒类型就超过7种,均是通过一代代变异所致,该病毒一般多见于动物群体,而且对外界的抵抗力在逐步加强。
2 牛口蹄疫的诊断方法
2.1 临床诊断方法 当口蹄疫病毒侵袭牛群之后,病牛的临床特点是:食欲不振、发热等,并不明显的不适表现。所以,在患病初期极易被漏诊或误诊。当发病3~5d后,病牛的口腔、乳房、蹄部等会长出大小不同的水疱,一般多集中在口腔与蹄部,数日后,水疱破裂,出现白斑。若严重的话,嘴角会泛白、出现泡沫等。若对病死的牛进行组织解剖能够发现其身体出现溃烂、水疱等症状。所以感染牛口蹄疫病毒后是非常危险的。
2.2 实验诊断方法 实验诊断方法一般是指对牛口蹄疫实施病毒分离、补体结合、菌体实验等。所以,针对这一诊断模式来说,能够在已死亡、患病的牛群中发现牛口蹄疫病毒,并对其实施鉴定与诊断。目前,该方法一般是利用RT-PCR技术来完成,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灵敏性与精准性等特点。
3 牛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3.1 对周围环境实施全面消毒 倘若养殖户发现牛口蹄疫症的迹象,不管疫情的严重性如何,都需要第一时间告知当地检疫部。随后,卫生检疫部的相关人员需要到现场协助养殖户对牛圈、牛饮用水、牛床等实施定期消毒与清洁,及时清理牛群粪便及分泌物,同时还需要定期对牛群相关的用具、机动车等实施全面消毒。养殖户一定要明白定期消毒的意义与价值,严禁在疫区购买牛群,由此能够在源头上完全遏制病毒的传播,禁止将牛群与其它动物混合在一起,避免交叉感染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必须要定期对牛群注射疫苗,其接种季节一般有春季与秋季,免疫间隔周期通常是6个月。
3.2 积极开展防控工作 防控工作一般有两种,即:接种疫苗与消毒管理。除了传统的消毒管理之外,还需要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通常需要对患牛的饲养、生活、放牧等区域进行严密隔离,严禁让人及正常牛群进入。并且,当出现牛口蹄疫病之后,务必要对该区域内的家畜交易市场、牛肉贩卖摊贩等进行全面监控与消毒,确保患牛的排泄物、毛发等不会意外流出。如果该区域内不在出现患牛或死亡,那么在患牛痊愈14d后方可判断疫情远离。
3.3 积极开展牛口蹄疫的防治工作 一般来说,当出现牛口蹄疫病时,则需要每日采用明矾、醋酸、高锰酸钾等溶液对牛口腔、蹄部等实施冲洗,对局部腐烂的情况给予有效地控制,最后需要再擦拭碘甘油等药物,通常只需要连续涂抹3~5d,即可看到症状有减轻的迹象。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溃烂部位干净、整洁,避免感染;另外,还需要确保牛舍的体环境舒适、整洁,并注重饲料的质量把控。具体来说,当辖区内出现牛口蹄疫病时,从原则上来看,需要立即扑杀。对此,要侧重于预防。重点是做好隔离与护理,由此能够缩减患病时间,促使牛群能够尽早康复。在开展相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对牛群的生活环境进行整理,确保牛舍整洁、舒适。对于饲料管理来说,不但要确保牛饲料的品质与往常一样,而且还需要增添一些维生素、矿物质等,由此能够确保牛群的日常营养摄入充足,避免因为营养不足而对后期疫情防控带来不利影响。针对病情不断加重的患牛来说,必须要同时注射强心剂等药物,并认真做好隔离防护。
四、结束语
总之,针对牛口蹄疫病的防治来说,当前临床上的应用策略有限,对此,预防工作极其重要。科学、完善、高效的预防手段不但能够降低疫情的发病率,而且能够为牛群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对此,经本文以上内容的研究能够发现,如果发现牛口蹄疫病,则需要第一时间控制病源,和地方防疫部积极配合,尽可能地将牛口蹄疫病的威胁限定在最小范围内,逐步增强防治质量,为促进牛养殖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