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的综合诊断及防治措施
2020-12-28
猪链球菌病一种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目前,猪链球菌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对该病的关注和治疗力度是养殖工作者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
1 流行病学
该病原可使牛、羊、猪发生感染。由于物种的不同,该病感染的程度也有较大差异。研究表明,在猪上此病易于发生,而反刍动物的发病率会远远低于猪的发病率。该病还有一个特点,被感染的动物会很快发病,潜伏期一般不会很长。该病的传染源也较为集中,主要为被感染且发病的猪以及潜伏期的猪,此时带该病的猪通过接触和飞沫可以将该病传染给其他健康的猪。患病的猪会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此时病菌在口腔中大量繁殖,带病猪通过飞沫将病原体传播到猪舍中,此时的猪舍空气中充斥着大量病原体,并且会在很短时间内感染整个猪群。通常来说,猪链球菌病在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在气温多变的时候发病率较高。
2 临床症状
在临床中,因为各个病例的年龄段不同,且感染病原的血清学具有差异性,所以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最急性型,这种往往是没有临床症状便发生死亡;二是急性型,该患病猪首先出现发烧、精神抑郁、采食停止的症状,随后出现共济失调、角弓反张、震颤发抖、视觉和听觉受阻、全身性的麻痹、呼吸加快、神经症状、关节发炎、跛行、流产、心内膜炎、阴道炎等症状。
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病猪出现淋巴结、脑脊膜、肺脏有充血和出血,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发生弥漫性的浸润,有纤维蛋白渗出、水肿。脑室内存在大量的纤维素和炎性细胞。在脑室浸润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在关节炎的病例中,可见到滑膜血管扩张、充血,关节表面发生纤维蛋白性的多发性的浆膜炎症。关节囊壁增厚,形成红斑,滑液量增加。心包炎、机械性心瓣膜心内膜炎、出血性心肌炎。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心肌出现散在的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坏死灶,并伴有嗜酸性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4 诊断
猪链球菌病与猪的李氏杆菌病和猪丹毒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中极易造成误诊,因此采取细菌学检查是对本病确诊的重要方法。采集病死猪的内脏组织制备涂片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阳性的菌体,一般菌体为单个或成对存在,菌体呈短链状。进行分离培养时,可见培养基上出现针尖大小的光滑透明的小菌落,菌落周围有溶血环。根据以上特征便可进行猪链球菌病的确诊。
5 防控措施
猪在感染此病后往往会产生一些临床症状,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要对发病猪进行不同的治疗手段。临床症状主要为败血症时,通常可以采用肌肉注射青霉素或者磺胺类药物,2次/d,连续4d,可缓解该病的症状。临床症状为脑膜炎型时,通常需要肌肉注射复方磺胺嘧啶、复方磺胺对甲氧嘧啶、林可霉素等药物,连续注射3~5d即可缓解该症状。临床症状为淋巴结脓肿型的猪,需要进行体外消毒治疗,一般可以将感染出用刀切开,然后将浓汁排除体外,再利用双氧水进行消毒处理伤口,最后使用一些碘酊涂抹在伤口即可。临床症状为关节炎型的猪,通常也是肌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该症状常使用的药物包括地塞米松和林可霉素、氢化可的松和青霉素,2次/d,直至症状消失。在进行治疗患病猪时,一般会给患病猪辅以葡萄糖、生理盐水和VC等,1次/d。有利于补充猪的能量和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6 小结
猪链球菌病的危害较大,值得养殖户对该病的重视。在养猪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猪舍的环境卫生达标,并且在养猪业上防病重于治病,因此加强防范措施也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在养猪业上,减少该病的发病率,意味着减少了治疗该病的投入,对养殖户来说也是间接提高收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