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角整形术后颏部压疮的预防与护理
2020-12-28刘晓艳
刘晓艳,韩 静
女性下颌角肥大导致下面部过宽、趋于方形,面部轮廓曲线丧失流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观。下颌角整形术是面部轮廓改造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面部整形的重要组成部分[1,2]。由于该术式在术后需大面积覆盖包扎,颏部等部位皮肤软组织受压,易致皮肤压疮的形成[3],影响手术效果和面部美观。笔者对26例下颌角肥大者行预见性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下颌角轮廓清晰,下颌宽度明显变窄,面部轮廓自然。现将整形术后颏部压疮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2月—2018年12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下颌角肥大者26例,均为女性,年龄19~37岁,平均(27.4±1.6)岁。所有就诊者均无颞下颌关节病、咬合紊乱等相关症状;并经实验室检查无手术禁忌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首次接受下颌角整形;(2)无咬合紊乱、颞下颌关节病等相关疾病;(3)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4)排除近期下颌部外伤、瘢痕体质、凝血功能异常者。
1.3 方法26例患者行双侧下颌角磨削术18例,双侧下颌角磨削术+颏成形术8例;均由同一组医师操作完成。(1)一般护理。嘱患者头部抬高、偏向一侧,适当翻身或轻微活动四肢以避免肌肉紧张、血栓形成。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面色以及意识清醒状况。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妥善固定负压引流管,同时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指导患者每次进食结束后漱口,进行口腔护理2次/d,漱口液采用5%醋酸氯已定溶液,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3)局部护理。术后给予颈颌套固定塑形,颌面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松软棉垫填充减压。由于术中拉钩牵拉损伤,术后可出现面部及嘴唇肿胀,因此术后绷带松紧适宜,避免压迫喉部导致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障碍。定期观察下颌部皮肤颜色,对可疑压疮者,给予局部减压、促进血液循环等[4]。对于术后2周后肿胀仍未缓解者,可采用理疗、局部热敷等方法。
2 结果
术后发现二期压疮1例,该患者于术后第4天解除弹力绷带,见颏部2 cm×2 cm皮肤损伤,散在未破水泡,局部皮肤呈紫红色;颏部肿胀,轻度疼痛感。判断为二期压疮,立即启动压疮护理程序,给予解除全颌面绷带,头面部减压,局部应用压疮帖及湿润烧伤膏。术后2周,创面结痂,愈合良好,但局部遗留瘢痕,术后4周给予祛疤手术,局部皮肤恢复良好。余25例下颏未见异常,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均未见局部瘢痕形成。
3 讨论
3.1 下颌角整形术后压疮形成诱因
3.1.1 局部受压时间较长 颌面整形患者全颌面部包扎塑形时间较长,尽管常规在术后给予棉垫缓冲,但对局部皮肤仍可造成一定压迫,增加了压疮形成的风险。该研究受试者均在术后采取弹力绷带、松软棉垫给予包扎、填充,但在术后第4日解除弹力绷带时,1例见颏部2 cm×2 cm皮肤损伤,散在未破水泡,局部皮肤呈紫红色,表明局部压疮形成。
3.1.2 局部感觉不敏感 在下颌角整形术后,手术创伤可导致面部肿胀,局部皮肤软组织对痛感不明显[5],进而导致护士难以通过询问患者主观感觉来判断皮肤受压情况,此为压疮形成的诱因之一。
3.1.3 局部药物应用史 接受下颌角整形术者既往多接受药物注射。该例中,发生压疮的患者既往多次接受玻尿酸注射,局部触诊可触及玻尿酸结块残留,局部血液循环不佳。因此,在受到压迫后极易发生压疮。
3.2 护理建议(1)对于颏部等易受压部位,在术后进行加压包扎时,需增加缓冲物的填充,局部适当减压保护[6]。术后拔除引流管后可使用塑形弹力头套,检查弹力绷带包扎压力是否恰当,护士加强对包扎部位皮肤及血液运行的观察[7]。为减少头套缝合部位对皮肤组织的压迫,术后指导患者购买一片成型的塑形弹力头套,避免佩戴后出现压痕,并夜间睡眠时松解,日间每2 h可松解10 min,以利于面部血液循环及细胞修复。对该例压疮患者立即启动压疮护理程序,给予解除全颌面绷带,头面部减压,局部应用压疮帖及湿润烧伤膏。术后2周,创面结痂,愈合良好,但局部遗留瘢痕,术后4周给予祛疤手术,局部皮肤恢复良好。(2)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需全面评估既往史,尤其对既往接受手术或药物注射,如假体植入、脂肪填充、玻尿酸注射以及肉毒杆菌素注射者,更应评估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检查是否完全吸收或有硬结硬块残留。对于已经发生压疮者,首先是头面部减压,立即对颌面绷带进行彻底解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恢复,并给予压疮帖覆盖。出现皮肤破溃或水泡者,可给予湿润烧伤膏涂抹,保持创面湿润清洁,促进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