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允生平与著述考

2020-12-28孙小梅

文艺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著录

孙小梅 姚 玮

北魏平城时期名臣高允,历事五帝,出入三省,《魏书》论赞称其:“光宠四世,终享百龄,有魏以来,斯人而已。”①高允亦为该时期文坛先驱,“开疆邢、魏,固当日之先正也”②,并享有盛誉:“洎乎有魏,定鼎沙朔。南包河、淮,西吞关、陇。当时之士,有许谦、崔宏、宏子浩、高允、高闾、游雅等,先后之间,声实俱茂,词义典正,有永嘉之遗烈焉。”③然今人对高允仅以政绩誉之,于其生平和文学成就则一向少见论及。本文拟以《魏书·高允传》和《北史·高允传》为基础,广搜博考,对高允生平及著述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考证。这对了解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历程以及多民族融合的民族文学风貌,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高允生平考

高允,字伯恭,勃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生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五年(390),卒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一年(487),享年九十八岁。其幼年丧父,早熟,气度非凡,崔浩父崔宏赞其“必为一代伟器”④。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神麚三年(430),任杜超从事中郎。四年,与卢玄等俱被征召,拜为中书博士,迁任侍郎⑤。延和二年(433),以本官兼任拓拔范从事中郎,甚有匡正补益,秦人称赞之,不久征还⑥。太延五年(439),世祖太武帝平凉州,允以参与谋划之功劳,赐爵汶阳子,加建武将军⑦。不久又以本官兼任秦王翰师傅,后被敕教授恭宗经书,甚见礼待⑧。世祖问允“为政何先”,当时魏多禁封良田,允曰:“若国家广田积谷,公私有备,则饥馑不足忧矣。”⑨世祖于是诏命解除田禁,把良田交与百姓。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崔浩国史案发,允以参预《国记》之事,受到太武帝诘问,因得到恭宗庇佑,方以直言免罪⑩。

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浚兴安元年(452),宗爱杀太武帝,大臣陆丽等诛宗爱而立文成帝,允于此事颇有谋划却不言其功劳,故亦未得到奖赏⑪。允尤好切谏,遇到不便当朝所言之事,则请求私下觐见,高宗常屏退左右以待允,礼敬甚重。太安四年(458),允任中书令,仍兼著作郎⑫。高宗礼重高允,常不称名,一直呼为“令公”⑬。

北魏显祖献文帝拓跋弘天安元年(466),献文帝立,乙浑专权,文明太后诛之,于是召允于禁宫中,参与决断政事⑭。皇兴三年(469),劝显祖立皇子宏为皇太子,显祖从之⑮。又升迁为中书监,加散骑常侍⑯。以定议之功勋,进爵咸阳公,加封镇东将军。不久又授允为使持节,任散骑常侍、征西将军、怀州刺史⑰。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年,又下诏以安车征召允,拜为镇军大将军,领中书监。又令人搀扶入内殿,改定《皇诰》⑱。三年,诏令允议定律令。又迁升为尚书、散骑常侍⑲。十年,加封为光禄大夫、金章紫绶。朝廷之大议,皆造访咨询焉。十一年正月夜中卒。加赠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军、公如故,谥曰“文”,赐命服一袭⑳。

高允平素文雅宽柔,简静平和,然临大节不可夺其志。崔浩国史案发,允“蹈危祸之机,抗雷电之气,处死夷然,忘身济物,卒悟明主”㉑。然允为官穷达淡然,清廉自守,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亦不言。高宗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㉒。虽不蒙褒异,却直言敢谏。恭宗季年,营立田园,以取其利,允上表苦谏,恭宗不纳。高宗欲大起宫室,允亦力谏,高宗纳之。又谏高宗不厘改风俗,如此非一,高宗从容听之㉓。允执法公正平允,“与中郎吕熙等分诣诸州,共评狱事。熙等皆以贪秽得罪,唯允以清平获赏”㉔。“允据律评刑,三十余载,内外称平。”㉕

高允历侍五帝,光宠四世,出入三省,位高权重,却谦逊豁达,唯才是举。中书侍郎高闾,博综经史,文才俊伟,下笔成章,“高允以闾文章富逸,举以自代,遂为显祖所知,数见引接,参论政治”㉖。显祖平青齐,对新附青齐之人,允“收其才能,表奏申用”㉗。高允笃亲念故,大爱仁厚。年九十七,诏以御马车迎允到郊所板殿;马忽然受惊,车覆,伤眉三处;司驾将被处以重罪,允启陈无恙,乞求免其罪过㉘。允曾雪中遇犬惊倒,扶者惊惧万分,允安慰之,不令朝廷闻知此事。允对其姻媾亦散财竭产,倾力赈济㉙。

高允博通经史,尤好《春秋公羊传》㉚,然又“雅信佛道,时设斋讲,好生恶杀”㉛。创作中时有与佛道相关的诗赋作品,如《鹿苑赋》即是高允对兴佛从善伟业的赞颂;《王子乔》则是一首纯粹的道教诗歌,所咏王子乔为传说中的仙人,体现了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受佛、道的影响,高允形成了恬淡克己的政治心态”㉜,这是他政治生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高允学识渊博,对天文历法、《易》学和音律、算法等颇为精通。曾与崔浩争“汉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事,浩初不服,后岁余,乃服允言㉝。高允撰有《蓍论》,对术士董道秀进行批驳㉞;亦曾“奏乐府歌词,陈国家王业符瑞及祖宗德美,又随时歌谣,不准古旧,辨雅、郑也”㉟。另外,他还“明算法,为《算术》三卷”㊱。

在文学上,高允成就更为突出,为北魏文坛之先驱且享盛誉。兴膳宏云:“高允开始创作活动,较以‘北地三才’著称的温子升(495—547)、邢邵(496—?)、魏收(506—572)等早一百年左右……和他同时代的魏代文坛可以说是一片荒芜。”㊲孝文帝以前,“能够算得上诗赋作家的,其实只有高允一人”㊳。其存世诗作虽仅有四题,然其中乐府《罗敷行》和《王子乔》在声律问题上,“相当自觉地避免了上尾之病”㊴。其时南齐“永明体”正盛,“高允虽然远在北地,却也很快察知了动静,并且表现了自己的关心”㊵。高允的《鹿苑赋》为北魏前期为数甚少的赋作之一,铺陈夸饰,辞藻华美,“代表了北魏前中期文坛纯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㊶。高允文存世15篇,多为讽谏之作,主要针对朝政弊端而发,措辞激切,体现了以德治国的儒家思想和正气凛然的诤臣气概。

二、高允著述存佚考

高允著述,据《魏书·高允传》,有“诗赋诔颂箴论表赞,《左氏、公羊释》《毛诗拾遗》《论杂解》《议何郑膏肓事》,凡百余篇,别有集行于世。允明算法,为《算术》三卷”㊷。《左氏、公羊释》《毛诗拾遗》《论杂解》《议何郑膏肓事》《算术》,未见后世著录,殆佚甚早。至于高集,有以下书志著录。《隋书·经籍志》:“后魏司空《高允集》二十一卷。”㊸《旧唐书·经籍志》:“后魏《高允集》二十卷。”㊹《新唐书·艺文志》:“《高允集》二十卷。”㊺《通志·艺文略》:“司空《高允集》二十卷。”㊻

《隋书》,唐魏征等撰,修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㊼。是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又一部古代文献总录,除著录当时所存的著作以外,还附载了一些已经亡佚的书,并论述学术的源流”㊽。1973年中华书局校点本《隋书》乃依据宋刻递修本等校勘整理而成,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㊾。此本《经籍志》用大字著录存本、全本,小字著录亡本、残本,残本标“残缺”二字。其著录高允集,乃用大字,且未标“残缺”字样,故知显庆元年尚存《高允集》21卷,当为全本。

《旧唐书》,后唐刘昫等撰,修成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是书《经籍志》乃依据唐开元盛时官目毋煚《古今书录》删去大、小序及叙录,“但纪部帙”而成。而《古今书录》又是依据元行冲《群书四部录》删略增补而成,反映的是玄宗开元间藏书的情况。由此推断,唐玄宗开元间尚存《高允集》20卷,与《隋书·经籍志》著录者相比缺少一卷,应为散佚所致。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成书于宋嘉祐五年(1060)。是书《艺文志》反映的是唐代的藏书情况,以撰者所见《古今书录》以后的唐代书目为主要依据编纂而成。每类分“著录”和“不著录”两部分,以“著录”标注《旧唐书·经籍志》收录的著作,以“不著录”标注新录入的唐开元以后著述。在每类下按成书年代先后著录唐开元藏书,新增图书列其后,类末注“XXX以下不著录XXX家XXX卷”,如“别集类”末注“玄宗以下不著录四百六家,五千一十二卷”。是书著录《高允集》在唐玄宗之前,知为承袭《旧唐书·经籍志》之著录,编者未必亲见其集。又《旧唐书·经籍志》著录高集,位列后魏文之首,是书则按先皇帝后大臣的统一体例,调至后魏文第二,其前加入“《文帝集》四十卷”。

《通志》,宋郑樵撰,成书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详见《宋史》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书《艺文略》开通史艺文志之先河,记上古至唐遗文故册,其史料来源于“三千年来遗文故册,运以别识心裁”。是书《艺文略》著录《高允集》,顺序与《新唐书·艺文志》同,位列后魏文第二,由是知沿袭自《新唐书·艺文志》,编者未必亲见高集。

《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艺文志》是今存反映宋代藏书情况的主要书志。《郡斋读书志》,晁公武、赵希弁撰,初稿成于绍兴二十一年,赵希弁补正本约在淳熙十四年(1187)前刊行,是为20卷蜀刻本。是书在经史子集四部中分44类著录书籍1400多部,皆经目验,基本上包括了南宋初以前的重要古籍。《遂初堂书目》,尤袤撰,分44类著录书籍3172部。著录书籍版本是其特色,在目录体例上有创始之誉。但是书著录内容过于简略,一般只具书名,不载卷数及著者,“然宋人目录存于今者,《崇文总目》已无完书,惟此与晁公武《志》为最古,固考证家之所必稽矣”。《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撰,“其例以历代典籍分为五十三类,各详其卷帙多少、撰人名氏而品题其得失”。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对是书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作了高度评价:“《直斋书录解题》共著录了图书51180卷,超过了南宋政府的藏书目录(《中兴馆阁书目》共著录图书44486卷,加上《续书目》14943卷,才仅比《直斋书录解题》多出8000多卷)。”《文献通考·经籍考》,马端临撰,“著录自古迄宋‘存于近世而可考’的图书约五千种……始刻于元泰定元年(1324),原本已佚,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至正又五年(1345)于谦西湖书院修补印本”。《宋史·艺文志》,元脱脱等撰,成书于元顺帝至正五年,是有宋一代的史志目录,但它不是直接依据宋代官目编撰的,而主要是依据成书于宋代的几种国史《艺文志》编成的,国史《艺文志》在撰修时皆当依据有关官目,故《宋史·艺文志》是一部反映宋代藏书全貌的目录。

包括上述书志在内的反映宋代藏书情况的书志皆未著录《高允集》,知其散佚应在唐代中、后期。

三、高允集辑本考

高允著述散佚后,明代起陆续有辑佚本出现,按所辑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专辑佚诗者,有《古诗纪》《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三种;其二,诗文兼辑者,有《七十二家集》《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畿辅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五种;其三,专辑佚文者,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种。现分述如下。

(一)专辑佚诗者

1.《古诗纪》

《古诗纪》,又称《诗纪》,明冯惟讷辑,凡156卷。前集10卷,录先秦古逸诗;正集130卷,录汉魏以下、陈隋以前之诗;外集4卷,附录古小说、笔记中所传仙鬼之诗;别集12卷,选录前人对古诗的评论。每集皆按朝代顺序编排,集首标明朝代,次列各家诗歌。是书修成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可知,嘉靖三十七年太原甄敬陕西刻本是《古诗纪》最早的刊本。后吴琯等重刊,校雠亦较甄本为详,收入《四库全书》的内府藏本即录之于吴本。四库馆臣对《古诗纪》评价颇高,认为是书“上薄古初,下迄六代,有韵之作,无不兼收,溯诗家之渊源者,不能外是书而别求……故至今惟惟讷此编,为诗家圭臬”。然由于“时代绵长,采摭繁富,其中真伪错杂,以及抵牾舛漏,所不能无。故冯舒作《诗纪匡谬》,以纠其失”。

《古诗纪》卷一一八“北魏第一”辑录高允诗四题:《罗敷行》《王子乔》《答宗钦十三章》和《咏贞妇彭城刘氏八章》。诗前先于高允名下立一小传,据《魏书》等旧史简述姓名、字号、爵里、事迹;次列诗,《答宗钦十三章》和《咏贞妇彭城刘氏八章》题下皆有解题,亦据旧史记载,略记写作背景,如《答宗钦十三章》解题云:“高允为著作郎,与崔浩同撰史,宗钦赠诗以相规讽,允答之云云。后崔浩竟坐暴杨(扬)国恶,与宗钦同被诛,允以太子救得免。”乃据《魏书》记载,点明写作背景。是书所辑高允诗皆未标注出处和异文。

2.《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近人丁福保辑,凡54卷。是书辑录汉魏六朝诗歌,上自《全汉诗》,下迄《全隋诗》,凡11集,每朝一集。每集集首标明朝代,次列各家诗歌。约于1916年由医学书局刊行,1959年中华书局将原书断句,重排印行。如其“绪言”所云:“是书体例,大率遵冯汝言先生之《诗纪》而损益之;其订误各条,多本冯默庵先生之说。”可见,是书基本依照冯惟讷《古诗纪》体例和内容略加增删并采录冯舒《诗纪匡谬》各条修订而成。其增删损益之处表现在:删去了《古诗纪》前集,以正集为基础,兼采外集、别集;作者小传部分增加了著述及卷数;有的诗歌正文增加了异文,诗末增加了考订等。

是书《全北魏诗》辑录高允诗四题,小传、篇目、序次、解题等全部承袭自《古诗纪》。高允小传除增加一句“有集二十一卷”外,其余内容皆同。诗中还增加了少量异文校勘,如《王子乔》:“跨腾八(《乐府》作‘太’)廓逾杳(《乐府》作‘窅’)冥。”有时还在诗末有考订,如《答宗钦十三章》:“从《文馆词林》第十三章。《词林》不载,仍从《诗纪》。”

3.《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今人逯钦立辑,凡135卷。是书收录除《诗经》《楚辞》外上古至隋末诗歌、谣谚,分代编次,各代作者以年代编次,先诸家,次谣谚乐府,再次郊庙歌辞,最后释道鬼神。每诗必注明见于何书何卷,无一例外;各书的异文,或一书不同版本的异文乃至前人的校勘成果,凡足资参考者统予记录;书中按断多有独到见解。是书成书于1964年,1983年由中华书局初版;“以冯惟讷《古诗纪》为基础,以杨守敬《古诗存目》为参考,广取群书,悉心校辑,补苴缺佚,订正谬误”编订而成;“虽取法《诗纪》,而引书近三百种,已超出《诗纪》三分之一以上”。可见是书在辑补、校订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故能广为流传。

是书《北魏诗》卷一辑录高允诗四题,篇目、序次、解题等全部承袭自《古诗纪》。诗前小传与《古诗纪》相比,任职履历删去了较为具体的记录,变得更为简练;此外,增加了卒年、寿数等记录。所辑诗皆标注出处,如《罗敷行》注:“《乐府诗集》二十八、《诗纪》百八。”《王子乔》注:“《乐府诗集》二十九、《诗纪》百八。”《答宗钦十三章》注:“《魏书·宗钦传》、《诗纪》百八、又《文馆词林》百五十八所引缺末一章。”《咏贞妇彭城刘氏诗八章》注:“《魏书·烈女传》、《诗纪》百八。”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后记》云:“经过搜辑、整理、编纂,我们掌握了一个衡量诗篇完缺的尺度:凡是辑自类书的,一般都是不完整的;凡是采自旧集的,一般都是完整的。本书标明出处的意义,固然在于明确某诗之最早见于某书,而尤其在于借此明确某诗的为完为缺。”就高允诗而言,是书所注第一个出处,皆为该诗的最早出处,足见精审。

是书所录高允诗还标注异文,如《王子乔》:“跨腾入(《乐府》作‘太’)廓逾杳(《乐府》作‘窅’)冥。”《咏贞妇彭城刘氏诗八章》之七:“结愤(《魏书》作‘忿’)钟心。”《答宗钦诗十三章》标注异文更是多至16处,如“启基郢(《文馆词林》作‘邦’)域”,“吾生倜傥(《魏书》作‘朗到’,《诗纪》同)”等。

(二)诗文兼辑者

1.《七十二家集》

《七十二家集》,明张燮辑,凡342卷,附录72卷。今存天启、崇祯刊本等。辑录汉魏六朝诗文,上自战国楚宋玉《宋大夫集》,下迄隋薛道衡《薛司隶集》,凡72家,人各一集。其《凡例》云:“集中所载皆诗赋文章,若经翼史裁子书稗说,听其别为单行,不敢混收。”知是书专辑诗、赋、文章。每集首列赋,次列诗,后列文,同时代赠答诸语附于篇后。集首有张氏引或题辞,叙该集所由来并考其篇帙,颇有识见。集后附录作者本传、别传及后人追颂等文。关于是书的成书时间,傅增湘《双鉴楼藏书续记》云:“各集多自为序,其纪年自辛酉至辛未,在天启、崇祯间,采辑之役已逾十载,造端宏大,成此巨编,可谓勤矣。”张燮《高令公集题辞》落款署“天启甲子嘉平月朔日龙溪张燮书于姑苏之蔚霞馆”,知是书所收高集编定于明天启四年(1624)。

是书所辑《高令公集》凡二卷。集首有张燮《高令公集题辞》,论高允人格、风节及作品。卷一:首赋,凡《鹿苑赋》一篇。次诗,凡《罗敷行》《王子乔》《答宗钦十三章》(宗钦《赠高允十二章》附)、《咏贞妇彭城刘氏八章》四题。次文,凡十一篇。表:《进天文要略表》《郡国建学表》两篇。疏:《矫颓俗疏》《谏起宫室疏》两篇。卷二:上书:《谏东宫上书》一篇;书:《答宗钦书》(宗钦《与高允书》附)一篇;颂:《北伐颂》《征士颂》(有序)两篇;论:《蓍论》一篇;训:《酒训》(有序)一篇;祭文:《祭岱宗文》一篇。集后附《魏书·高允传》《北史·高允传》。

是书所辑高允诗文皆未标注出处和异文。所辑诗歌篇目排序与《古诗纪》同,《咏贞妇彭城刘氏八章》解题亦同,只是由题下改置诗末;然《答宗钦十三章》,《古诗纪》题下有解题,是书无,但又在后面增附宗钦《赠高允十二章》。故是书诗歌部分,或是在《古诗纪》基础上增删而成。文中,是书所收《蓍论》题下有解题,略叙写作背景:“刘洁常谓私人曰:‘若车驾不还,吾当立乐平王。’及洁诛,王以忧死,日者董道秀亦诛。允著《蓍论》。”

2.《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又名《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明张溥辑,凡118卷。成书于崇祯辛巳年(1641)前,见《明黄道周楷书张溥墓志铭》及《历代名人年谱总目》。今存清光绪五年(1879)彭懋谦信术堂刊本等,广陵书社2001年据该本影印。

是书辑录汉魏六朝名家诗文,始于汉贾长沙《贾谊集》,终于隋薛河东《薛道衡集》,凡103家,人各一集,“别集之外,诸家著书,非文体者,概不编入”。每集卷首各有张溥所作题辞,评述其人生平与创作。首列赋,次列文,后列诗,末附作者本传。文中重点字句有圈点。辑佚成果丰富,承上启下,影响很大。

是书北魏部分辑录《高令公集》一卷。集首有张溥《高令公集题辞》,略论高允风节及作品,阐释辑佚缘由。其后,首列赋,凡1篇;次文,凡11篇;次诗,凡4题,后附录《魏书·高允传》。其中《鹿苑赋》《谏起宫室疏》《答宗钦书》《征士颂》《酒训》《答宗钦十三首》《咏贞妇彭城刘氏八章》诸篇重点字句皆有圈点。

正如四库馆臣所言:“溥以《张氏书》为根柢而取冯氏、梅氏书中其人著作稍多者,排比而附益之,以成是集。”知是书以张燮《七十二家集》为基础,兼取冯惟讷《古诗纪》和梅鼎祚《历代文纪》中作品较多的作家,排列比较,增益而成。就其所辑《高令公集》而言,亦是承袭多,变革少,具体比对情况如下:一是辑录范围承袭《七十二家集》,亦只录赋、诗、文;二是编排体例承袭,但顺序略有不同,改先诗后文为先文后诗,下级分类、序次皆同;三是所辑篇目数量基本相同,只是删去了《七十二家集》附录的宗钦《与高允书》和《赠高允十二章》;四是附录删去《北史·高允传》,只留《魏书·高允传》;五是题辞变《七十二家集》对高允生平概括的评价为具体的记述,变对作品略微提及为具体列出篇目。

综上,是书所辑《高令公集》基本承袭《七十二家集》,只是在题辞、编排次序、附录等细节上略有调整。所辑诗文,亦未标注出处和异文。

3.《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清吴汝纶编选。成书于光绪十九年(1893)至光绪二十九年之间。1917年由都门书局初版,198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据以重排。是书乃删汰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而成,删去31家,存72家,始于汉贾谊《贾长沙集选》,终于隋薛道衡《薛司隶集选》。所存各家,皆删去题辞与附传,所选诗文数量亦大幅删减。体例基本承袭张书,但有些篇目的正文中有吴汝纶的评点、圈点及校勘。

是书《高令公集选》首列文,凡《进天文要略表》《矫颓俗疏》《征士颂》(有序)三篇。次诗,凡《答宗钦十三首》《咏贞妇彭城刘氏八章》二题。约存原集的三分之一。

4.《畿辅丛书》

《畿辅丛书》,清王灏辑刊,凡170种1530卷。是书由张之洞、黄彭年提议,王灏广收图籍并出资,贵筑黄国谨、归安钱恂校定,先刻出《采访畿辅先哲遗书目》,后设书局于保定,请王树枬、胡景桂等开雕,书未刻完而王灏突然病故。前后无刊书序跋,亦无全目,刊后亦未印行。刊刻始于光绪五年,终于光绪十八年。光绪丙午,武进人陶湘重新编订,附上总目,集资刊印成书。今存定州王氏谦德堂校刊本等。是书辑录秦汉至清代畿辅文人的著作,基本上以时代先后排列,计经部和史部各22种,子部31种,集部39种。又汇刻遗书六家等。

是书收录《高令公集》一卷,无题辞、小传、附录等,所辑诗文亦未标注出处和异文。首列文,次赋,次诗。文中,除《谏东宫上书》后多出一篇《东宫对》外,篇名、序次皆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赋、诗之篇名、序次亦同,只是没有像张书那样标注文体。又《蓍论》题下和《咏贞妇彭城刘氏八章》诗末,是书和张书皆有解题,内容亦同,只是是书《蓍论》解题中“吾当立乐平王”之“吾”,误为“五”。由此可见,是书是在张书基础上增删改编而成的。

因是书所辑《东宫对》为他书所无,故附考如下:

臣东野凡生,本无宦意。属休延之会,应旌弓之举,释褐凤池,仍参麟阁,尸素官荣,妨贤已久。夫史籍者,帝王之实录,将来之炯戒,今之所以观往,后之所以知今。是以言行举动,莫不备载,故人君慎焉。然浩世受殊遇,荣曜当时,孤负圣恩,自贻灰灭。即浩之迹,时有可论。浩以蓬蒿之才,荷栋梁之重,在朝无謇谔之节,退私无委蛇之称,私欲没其公廉,爱憎蔽其直理,此浩之责也。至于书朝廷起居之迹,言国家得失之事,此亦为史之大体,未为多违。然臣与浩实同其事,死生荣辱,义无独殊。诚荷殿下再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之意。

此文又见《魏书·高允传》,《畿辅丛书》当由此辑录,然未标注出处。按:此为高允对答恭宗责让之言。时崔浩国史案发,允被牵涉,受世祖诘责,恭宗力劝允敷衍塞责,允以实对,终得幸免。恭宗后让允以不听人言,不知机变,允因此作《东宫对》。

5.《丛书集成初编》

《丛书集成初编》,近人王云五主编,收书凡4100余种、4000册。今有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至3467册本、中华书局20世纪90年代初4000册全本及2012年中华书局重印合订本。是书辑录宋至清“最有价值”的丛书百部,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四部。收录原则以“适应需要”与“流传孤本”为目标。各书篇幅多寡悬殊,大致以一书一册为原则。各书顺序,按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以类相从,分甲、乙、丙三类,甲类普通丛书,凡80部;乙类专科丛书,凡12部;丙类地方丛书,凡8部。另编有目录,以便检查。

是书之《陆士衡集(附札记)·高令公集》,由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扉页云:“《高令公集》本馆据《畿辅丛书》本排印,《初编》各丛书仅有此本。”知由《畿辅丛书》排印而成,然有断句。

(三)专辑佚文者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凡15集、746卷。严氏因嘉庆十三年(1808),清朝开馆辑《全唐文》,自己无能为役,认为唐以前文章亦应编集,当年秋即发愤独自编纂,肆力九年,又肆力十八年,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编成此书。书成后未写成清稿,亦未刊出(稿本现藏上海图书馆)。张之洞主持粤政,设广雅书局,命王毓藻主持刊刻事宜,经过八年八次校雠,于光绪十八年刊于广州。1958年中华书局据广雅书局本影印出版,并附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是书收录了从上古到隋代三千多年间的3497位作者的文章,编者为每个作者都作一小传,有不知朝代的作者54人,则附于全书之末。是书体例基本上遵循《全唐文》。书中所收文章,分代编次;作者文章较多的,又按文体分类编次。经、史、子三类原书现存的不录,只录其中的一部分单篇。总体上看,“收辑比较完备,体例严谨,重视校勘,详注出处,各家皆撰有小传,甚便参用。故历来被视为总集编辑的典范之作”。

是书《全后魏文》卷二八辑录高允佚文13篇,存目3篇,大致按文体分类编排,先赋后文,然未另外标注文体。前面先于高允名下立一小传,详记姓名、字号、里籍、官职升迁、卒年、寿数、谥号以及著述。随后录文。存目三篇《代都赋》《名字论》《诸侯箴》,插入相应的文体中,如《名字论》排在《蓍论》后。篇末皆详注出处,如《鹿苑赋》注:“《释藏》册七、《广宏明集》二十九上。”《谏文成帝起宫室》注:“《魏书·高允传》、又见《北史》三十一。”《谏文成帝不厘改风俗》注:“《魏书·高允传》、又《北史》三十一、又略见《通典》四十八。”《塞上公亭诗序》注:“《御览》百九十四。”《祭岱宗文》注:“《初学记》五。”其余篇目出处皆注为《魏书》。同篇异名者,亦加以标注,如《谏文成帝不厘改风俗》注云:“《通典》题作‘献书’。”有些文章题下有解题,引《魏书》记载,略记写作背景。如《谏皇太子营立田园》解题云:“恭宗季年,颇亲近左右,营立田园,以取其利,允谏不纳。”《北伐颂》解题云:“从显祖北伐,大捷而还,至武川镇,上《北伐颂》,其词曰。”《酒训》解题云:“太和二年,引就内,改定皇诰,允上《酒训》。”《上天文灾异八篇表》《承诏议兴学校表》《谏文成帝起宫室》《谏文成帝不厘改风俗》《塞上公亭诗序》《祭岱宗文》文中均有校勘,考订脱字、误字及衍文。如《上天文灾异八篇表》有“汉成时”句,校勘谓“‘成’下脱‘帝’字”;《承诏议兴学校表》有“每欲宪章昔兴”句,校勘谓“‘兴’当作‘典’”;《谏文成帝不厘改风俗》有“凡万物之生”句,校勘谓“‘凡’字衍”。

是书虽然附录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的目录,包括集名和卷数,然末有按语云:“谨案:张氏《百三家集》,以张采文钞为蓝本,唯有赋有诗为异。张采本二千余家,而仅取百三,约之又约矣。然如《褚少孙集》,止从《史记》写出,无他书只字,抑何不惮烦也。知与鄙书互有漏落,然张氏未载出处,错误甚多,后人覆检,未可辄补鄙书也。”说明严氏乃采铜于山、直接从原始文献着手辑佚。是书篇名与张书多有不同,如张书《进天文要略表》,是书题为“上天文灾异八篇表”;张书《郡国建学表》,是书题为“承诏议兴学校表”;张书《矫颓俗疏》,是书题为“谏文成帝不厘改风俗”;张书《谏起宫室疏》,是书题为“谏文成帝起宫室”;张书《谏东宫上书》,是书题为“谏皇太子营立田园”。其篇目排序,亦与张书有所不同。就数量而言,是书比张书一系多出《塞上公亭诗序》一篇,系从《太平御览》卷一九四辑录,但无《畿辅丛书》特有的《东宫对》一篇。凡此,皆可见是书未因袭他书,乃从史传、总集、类书等经史子集原始文献中直接取材,辑佚范围甚广,考订、校勘精审,洵为名著。

综上所述,高允集明代起陆续有辑佚本出现。专辑佚诗者,最早为冯惟讷《古诗纪》,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皆以其为基础编成。与冯书相比,丁书增加了少量考订、校勘;逯书不仅标注出处,且校勘更加精审、全面。诸书皆录诗4题。诗文兼辑者,最早为张燮《七十二家集》,录赋1篇、诗4题、文11篇,另附宗钦诗文各1题和高允史传等。张溥在其基础上,删改而成《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张溥之书,删去了张燮书附录的宗钦诗文和《北史·高允传》,题辞、编排次序亦略有调整,更加简洁、精审。王灏《畿辅丛书》又是在张溥所辑基础上删改而成的,然多出《东宫对》一篇。吴汝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乃删选张溥之书。专辑佚文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乃从史传、总集、类书等经史子集原始文献中直接取材,文末皆注出处,文中且有校勘,甚为精审。严书录高允文13篇、存目3篇,比张书一系多出《塞上公亭诗序》1篇,但无《畿辅丛书》特有的《东宫对》1篇。

③ 《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79页。

⑦⑪ 曹道衡、沈玉成编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南北朝卷》,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6页,第356页。

⑨⑩⑫⑭⑮ 司马光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881页,第3941—3944页,第4034页,第4104页,第4149页。

㉜㊶ 赵逵夫、王峥:《佛道基因与高允诗赋的文学定位》,《河北学刊》2018年第3期。

㉞ 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138页。

㊲㊴㊵ 兴膳宏:《六朝文学论稿》,彭恩华译,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65—366页,第374页,第374页。

㊳ 吴先宁:《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㊸㊼㊽㊾ 《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79页,第1903页,“出版说明”第3页,“出版说明”第3页。

㊻ 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1页。

猜你喜欢

著录
本刊对来稿中参考文献著录的有关要求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著录格式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航空材料学报》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参考文献著录的原则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2021版)
本刊关于参考文献著录和核对的要求
期刊析出文章作参考文献的转页码需要著录吗?
参考文献中欧美著者的中译名只著录其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