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2020-12-28武成利
武成利
(安徽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高等学校培养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教育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要求。回归本分就是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只要教师用真心去感化学生,用真爱去引导感化学生,只有真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1,2]。
一、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现状调查
为全面深入了解教师的师德师风现状,掌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便于针对性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问卷调查,召开教师座谈会、学校和学院教学督导组专家反馈座谈会,了解任课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现,是否有损教师形象的教师,全面掌握师生中反映的师德师风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分析,92.5%的同学反映学院教师的师德师风较好,绝大部分教师关心学生,教师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非常好,但也有个别教师存在没有认真教书育人,没有责任感和责任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先进只求稳定。90%的学生认为学院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情况趋于优良,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无私奉献,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86%的学生反映教师能够关心学生成长,少部分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爱护不够,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90%的学生认为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总体上很强,但还需要提升教学能力,教师有比较强的责任心、比较强的教学改革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学生认为教师重要的素质是教学能力和道德水平,认为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中教学能力占52.5%,道德水平占40%,科研能力占2.5%,创新能力占5%。学生认为新时代条件下有必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必须勤恳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认真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深入探讨教学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面临的挑战、问题和根源
目前高校教育受到新科技、新媒体、信息化技术挑战,工科专业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教育,高校教师要花时间和精力做好本职工作,目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讲课过程中正能量少,发表对专业发展不利的语言,讲话口无遮掩,乱发牢骚,没有从自身找问题,没有做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样子;教学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备课不认真,自己没有领会教材精髓内容就去培养学生、教育学生,教学中没有底气,信心不足。教学工作是系统工程,不是简单把知识讲出来就可以了,需要老师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针对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去选择国家或省级规划教材,要对教材认真研究,合理安排授课计划;教师备课不认真就直接去上课,PPT制作文字太多、全程读PPT、与学生零交流、教学和板书结合不紧密,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或不管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少甚至没有;部分教师只关注优秀的学生,不关注个别表现差的学生;只注重教学,对育人工作很少关注,只注重“教”,不注重学生的“学”;课程试卷近两年来变动不大或者变化甚微,课程题型不符合学生的培养目标;考试监考不认真,没有很好地履行监考责任;试卷批改不及时不认真,对课程小结分析不够精确,没有持续改进,教学档案不按时归档等,这些问题反映了教师的师德师风或多或少存在问题,需要加强建设。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主要与教师个体有关,一是敬业精神不够,个别教师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把教师的授业解惑置之脑后,他们不用心去教育学生,不花时间在教学上,备课教案、授课计划和PPT多年不更新,不认真领悟教材内容,不认真备课,课堂上不管理学生,不与学生互动交流,教学效果一般;二是存在安于现状的现象,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强,讲授课程照本宣科,不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三是教学工作不够积极主动,办事效率不高,拖沓敷衍教学工作;四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不能适应新时代高校教学和学生的培养教育模式的变革。
三、建设的对策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有新要求和新任务,传统工科专业向新工科转变,教学方法要适应新时代要求,坚持立徳树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势在必行[3]。主要对策建议如下:
(一)提高认识,校院两级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道德的特殊性: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师德师风的方向;要爱岗敬业,这是师德师风的核心;要教书育人,这是师德师风的重点;要为人师表,这是师德师风的基础[4]。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培育好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加强校院两级的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切实担负起全校和全院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和教育督导责任,严格执行师德师风系列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管理教师和约束教师,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要强化措施的执行,狠抓落实。
(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师德形象
学校要坚持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首位,加强教师队伍创新意识和忧患意识的教育,形成与时俱进的审视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思想,引导教师充分认识教育的现状,认真分析学校、专业和学生现状,从中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查找原因、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增强信心,坚守高尚情操,不攀比、不灰心,安心从教,倡导敬业爱岗、关爱学生、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良好师风,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学和热爱教学,进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使教学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5]。
(三)树立先进典型,为全体教师示范引领
全国教育系统的典型千千万万,但对教师影响最大、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身边的先进人物和模范,因此,我们要培养、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人物。要把近年来学校教学科研方面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模范教师、师德标兵选出来,广泛宣传,总结他们的工作成绩,交流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发挥榜样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领头作用,使广大教师学习榜样,通过校院系三级“传、帮、带”活动实现整个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有显著的提升。
(四)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规范管理
学校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不断提高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进行考察教师的师德师风[6]。要建立和完善并严格执行奖惩机制,大力表彰师德标兵和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树立和弘扬师德正气。把师德师风素养作为人才引进和新进教师选聘重要考察内容,学院党委负责人对应聘人员考察谈话;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职工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师德师风表现纳入个人年度考核内容和指标;在教师入职面试、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本科生学业导师配备、研究生导师遴选、各类课题申报、优秀教师、标兵、学科带头人推荐等各类评优评先中,都要把师德师风考核作为首要环节,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将师德师风纳入《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进行考核;从而营造人人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对违反师德师风规定有损教师形象的教师,要进行约谈并严格处理,情节严重者给予纪律处分,在评优评奖方面一票否决,并按严重情况给予扣除一定比例的津贴。对于连续两年教学评价考核排名在学院同类职称教师中最后5%的给予暂停上课两年的处理,等学院组织专家通过考核后,教师才可以重新申请上课。
(五)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要求,构建和谐教与学关系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好教育的需要日益增长,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等发生深刻变化,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为人正派、综合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拓宽教师国际视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教师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要意识到我们需要深入学习的知识还很多,需要提升教学能力和方法,要沉得下心,钻得进去,坚定意志,锐意改革,无私奉献。我们还要认识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知识的特点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分类别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把握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新时代下,学校和学院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能仅作为一项简单工作完成,是一项长期的、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应做为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学校和学院的常规工作中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部署、督查和考核,要不断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建立师德师风举报制度,及时处理师德师风问题,学校和学院定期召开师德师风专题会议,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和业务培训,为教师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