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汉画像艺术传播新范式

2020-12-28

关键词:画像图形图像

马 筱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砖、壁画、帛画等的图像资料[1],是中国早期艺术发展的里程碑。汉代工匠以刀代笔在石头和砖上面刻画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其涵盖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并且艺术风格表现质朴,隐含了汉代人的群体习俗理念以及信仰等精神意识,更确切地说,它是一个包含了汉代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的复合载体[2]。汉画像艺术所体现的沉雄博大、文化自信洋溢着恢弘的史诗气氛,再现了一个大气磅礴的汉王朝时代。汉画像艺术所反映的是比较纯正的中国本土文化,可谓之“文化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汉画像艺术所体现的这种民族文化精神,当下应以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审美需要的新载体传承下去,新载体广泛意义的传承正是汉画像艺术资源的当代意义[3]。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利用现代技术及新媒体平台传播与传承汉画像艺术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汉画像艺术与新媒体融合的必然性

在以数字化为特点的新媒体时代,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表现为流动性、即时性、融合性、跨时空性、互动性等,这里的“新媒体”既是一种技术手段又是一种传播媒介。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不仅可以使各种艺术风格以新的表现形态呈现,同时也为各种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实现条件。例如数码艺术与新媒体图像,都是利用技术手段机械复制或数字合成手段制作的图像。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数字化平台强大的兼容性几乎可以容纳所有的艺术形式,这使得它具备了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的能力。目前,汉画像艺术的传播传承主要采取博物馆展览、极少的拓片巡回展览等固定的展览方式,这使得汉画像艺术传承渠道既单一,传播范围又受限。而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文化艺术的多元使得公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在变化。鉴于此,只有将汉画像艺术与新媒体融合才能开辟出更广泛的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以使汉画像艺术呈现出新的艺术形态,另一方面可以开辟更多样性的传播渠道。汉画像与新媒体的融合可以满足所有受众群体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公共场所的影视屏幕、网络流媒体播放器收看汉画像艺术的信息,还能使其从固有的空间走出来,站在传统的根基上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中确立民族文化自信。汉画像艺术与新媒体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让社会公众认知汉画像艺术创造的文化内涵、艺术精神和文化价值?新媒体时代,应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与汉画像艺术相融合,借助新媒体平台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去转化资源。所谓“转化”,就是结合现代的条件让汉画像艺术更符合当代的审美形式和审美需求,实现大众对汉画像艺术的审美范式从固态到流体的转变,扩大汉画像艺术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汉画像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中,并将汉画像的艺术精神传承至现代设计和艺术创作中。

二、新媒体时代汉画像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形式

(一)对单幅图像的汉画像利用数字化技术转化为动态图形

动态图形顾名思义即为“会动的图形”或者“运动的图形”,确切地讲是“随时间流逝而发生形态改变的图形”,即图形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变化表现[4]。动态图形的视觉效果让受众印象深刻,适应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递的时效需求。汉画像中的很多图像都适合制作动态图形,比如车马出行、百戏、舞蹈、祥瑞、战争、奏乐、拜谒、赏艺等图像。转化前应先从汉画像艺术资源的分类研究入手,从题材、造型、构图、纹样、画面形式语言等角度梳理出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高新传播技术相融合的路径,然后挑选单幅适合动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精品进行分类制作动态图形。

1.车马出行图。车马在汉代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车马数量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还是个人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汉画像艺术里车马出行图是最流行的题材,也是目前全国各地出土发现最多的图像题材之一。在不同地域出土的汉画像车马出行图尽管艺术风格不同,但车与马表达的大部分都是运动状态。马匹的姿态有跃起急奔的、有奋力过桥的、有缓慢前行的、有吃力倦怠前行的等。车马出行图的艺术价值是对行走中的车马最精彩的瞬间进行定格,静态的画面却传达了奔流不息的气势和动感,这些单幅图像特别适合做动态图形。另外,汉代礼制天子的车是驾六匹马,诸侯的是五匹马,卿的是四匹马、大夫的是三匹马、士的是两匹马,庶人的是一匹马。可以按此类筛选出车马出行图制作动态图形,这样也利于大众对汉代礼仪文化的认知。如果利用现代技术把这些图像转化为动态图形,那么随着时间维度的变化车马出行图的视觉效果会让更多的人领悟汉画像艺术的美与气势;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这种方式会让汉画像艺术的受众群体大幅度增加。

2.舞蹈图。汉画像艺术中的舞蹈图图像,在艺术表达方面基本采用了造型简练动作夸张的手法,非常适合制作动态图形。汉画像里舞蹈图最经典的当属汉代最盛行的长袖舞、在各地区均有出土。鼓舞图像也很多,分为建鼓舞和盘鼓舞。

汉画像中的长袖舞为我们展示了瑰姿迭起,轶态横生的美妙意境。出土的汉画像长袖舞形象有很多,舞姿也各种各样。舞者形象宽衣长袖,腰如束帛,一双超长的衣袖随着舞者变换动作摇曳飘扬,飞动的衣袖,婀娜多姿的体态,给人以轻松曼妙之感,飘逸的长袖和如丝的细腰是这种舞蹈图显著的动作特点。

汉代的建鼓舞是流行于宫廷和民间的双人舞蹈,且有许多男子舞者。舞蹈姿势也有很多种,向后折腰的,跳击跨步的,骑马蹲裆式的等。汉画像上所见的建鼓舞构图均是对称性的,建鼓位于画面的正中心,将画面平分两半;鼓舞者的动作坚定有力,使画面气氛活跃而且气势浩大。

盘鼓舞是一种助兴的乐舞。其表演既有独舞也有群舞,有男子表演,也有女子表演。出土的盘鼓舞图像一般多为男子表演,画面气氛欢快而热闹。

3.神兽仙禽。汉画像中神兽仙禽的图像很多,如“铺首衔环”图,已出土的铺首形态各异;还有龙虎与凤鸟等。这些以人们的日常视觉形象去想象未曾见过的神兽仙禽——造型绮丽,气象万千,是汉代现实与幻想的形象记录。把这些造型奇异、多姿多彩的图像转化为动态图形将为受众呈现独特的视觉体验。

4.汉画像中的战争题材。制作汉画像战争题材的动态图形,把将士们战场厮杀、冲锋陷阵以及急奔战马的仰天嘶鸣声演绎出来,受众不仅能以全新视觉感受两汉时期的战争场面,而且还可以看到汉帝国战争中的代表性符号——战马、战车、武器、旗帜等。

当下,动态图形动画也已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动画形态,并且是网络上传播力最大的动画种类之一。以动态图形的方式来发扬汉画像艺术对大众而言具有吸引力,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新颖而不同的视觉效果。但转化时一定要在保留原造型基础上实现,增加过程动作以二维的形式让图像动起来,每一幅图像的制作时长由具体增加设计的动作来决定。这是最简单的纯粹的数字转化,基本保留了汉画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技术方面操作也很容易,但视觉效果显著,软件可以用PS、AE,也可用Flash制作。

(二)创作汉画像微漫画

移动观看、接收、分享信息成为社会大众的常态潮流。因此,新媒体时代,应根据汉画像的艺术风格、题材与内容设计基于移动终端的汉画像历史人物与动物虚拟形象、汉画像微漫画,并利用移动终端扩展汉画像艺术传播与传承的途径与范围。5g时代,根据用户需求推送不同的汉画像漫画将是汉画像艺术传播的一大主要形式。

“微漫画”是基于移动终端传播产生的,这种微漫画图片格式较小[5],受众像看影戏一样,连续点击可以产生动画效果,并且画面中的人物如果呐喊,终端会通过声音和振动配合,使得受众的观看体验既生动又形象。汉画像中的历史、神话故事题材比较适合做这种微漫画,比如《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季札挂剑》《秋胡戏妻》等。另外,汉画像中的故事情节具有鲜明的叙事特点,而且人物形象本身具有漫画的特点。如乐舞中的舞蹈女子,其腰细如束丝,长袖如匹帛翩翩展开;为了显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把人物双肩和胸膛描绘的异常粗壮;还有凶悍骄猛的厥张形象,他臂上和腿上的肌肉异常发达,两足蹬弓,双手扎弦,口中衔箭,犹如凶神恶煞,令人望而生畏[6];还有伏羲、女娲那种人首蛇身的形象等。由此可见,制作微漫画可以让受众在愉悦中感受认知汉画像艺术。

这种动态漫画可使用AE软件制作,操作性很强,也是当下在移动终端很受欢迎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受众范围很广。

(三)汉画像艺术资源转化为网络微视频

网络微视频是新媒体时代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传播媒介。已出土的汉画像石(砖)的题材、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都为网络微视频动漫剧本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比如从传承汉画像艺术的角度出发,制作系列汉画像的复原动画。可以依据汉画像石中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为题材创作剧本,选取大众耳熟能详的荆轲刺秦、周公辅成王图、伯乐相马、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后羿射日等汉画像石图像内容进行网络微视频创作。这些丰富真实的图像素材,鲜明独特的角色形象使得制作汉画像文化风格的网络微视频简单易行。制作时利用ps软件复原汉画石中的角色形象、场景、道具,然后依此为核心只需对故事进行编排设计就可以轻松做出网络微视频。

另外,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可以借鉴汉画像艺术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微视频。进行此类创作时:动画角色设计应大胆借鉴汉画石的意向造型,镜头运用应借鉴汉画石的场景式散点构图。通过独特的角色形象辨识度以及寓教于乐的形式制作这两种“汉文化标签”的网络微视频,不仅让大众容易接受,还能逐步培养大众的家国情怀及民族文化自信。随着汉画像艺术的传播,汉画像艺术资源还会产生新的艺术叙事形式。

(四)制作汉画像表情包

信息时代,所有的表情包都有一定的用户量。而且表情包的受众范围很大,在聊天软件、文章、真人秀等很多地方都能用到,它是大众常用的一个符号载体,传播迅速且有趣。目前表情包的投放渠道主要有:微信表情包开放平台、QQ原创表情以及微博平台。融入现代流行元素制作汉画像表情包,创新性的将汉画像中的形象用现代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可以有效吸引大众去传播认知汉代画像艺术。

制作汉画像表情包应首先调研收集当下网络流行语,依据流行语甄选意思较贴合的汉画像形象,同时也可以针对一些经典图像设计制作表情包。另外,汉画像艺术是一种历史文化,制作表情包不能影响汉画像本身的艺术品格,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文化底蕴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把汉画像艺术中的形象制作成动态、有趣、丰富的表情包,旨在让大众能够了解汉画像艺术,并依此为切入点更深入了解汉画像艺术的博大精深。

(五)开发各地域的汉画像艺术本土文化课程资源

汉画像石的分布区域为河南(南阳、新密、永城)、鄂北、山东、苏北、皖北、四川、陕北、陕西、晋西北、北京丰台与浙江杭州等地区[7]。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四川地区、河南地区。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汉画像艺术资源为数字化的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各级各类学校以汉画像艺术校本课程为载体,以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渗透为目的,让汉画像艺术进入到当地的中小学、大学的课堂教育体系中,这对实现汉画像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三、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新媒体的日新月异,而且加速了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使其成为主流的传播方式。目前,新媒体技术主导着中国青少年群体的感官认知和关注点,深受中国当下青少年群体的热爱。面对新媒体的这种发展趋势,汉画像艺术传播应积极探索媒介发展潮流,将汉画像艺术以恰当的方式融入新媒体,让原本静态的汉画像图像不仅能实现动态化的放映,还可以让受众在打破时空限制的情况下认识汉画像艺术的文化内涵与魅力。汉画像艺术与新媒体的融合,能够让公众迅速了解汉画像艺术,使得汉画像艺术的传播更立体、直观和丰富。并且拓宽了汉画像艺术传播方式在当代媒介环境下的新机遇,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传承。

新媒体时代,应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挖掘汉画像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将汉画像艺术转化为新媒体图像艺术,通过新媒体媒介传播和传承汉画像艺术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创作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留复原汉画像艺术的原貌,元素的提取与再利用也要尽可能符合原画像的艺术风格。新媒体技术给汉画像艺术注入了新活力,给汉画像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新方向。新时期,应紧密借助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创新汉画像艺术的传播新形式,建立全新的数字化汉画像艺术资源系统。

猜你喜欢

画像图形图像
威猛的画像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CT图像生成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画像
画像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