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民回流”视角下的香港盐田梓复修问题探究

2020-12-28林子然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11期
关键词:盐田村民

林子然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盐田梓是位于西贡海的小岛,以独具特色的盐田闻名,“梓”取“不忘故乡”之意。开村先祖陈孟德夫妇为梅州五华人,约于1700 年由深圳观澜迁居至宝安县盐田村,后又由盐田港迁居至西贡盐田梓岛上,建立了盐田梓村。早年,村民以晒盐、务农、捕鱼及畜牧为生。该村原本共有40 户人居住,20世纪60 年代,因为盐田无法维持生计,部分村民开始陆续搬迁至市区和国外,1997 年全村搬迁完毕。直至2003 年复修工作开始,这个隐世小岛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得以重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在复修过程中,当地村民的投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以往文献,已有许多学者关注乡村振兴和劳动力回流的关系:学者张骁鸣和保继刚认为,稳定的年收入、强大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效力是吸引乡村劳动力回流的重要原因;学者蒋海曦和蒋玲认为,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因素(婚姻问题、子女教育)和产业因素(土地流转、农业技能等)是促使农民工回流的三大主要因素,应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和规划农民队伍,培养职业农民;学者王瑞瑜和王森指出,扩大乡村非农资本,发展非农产业能有效吸引乡村劳动力回流;学者唐丽桂认为,需要不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使其迅速实现“新身份”的转变,有利于构建乡村人才回流机制;学者沈君彬认为,职业声望、家庭幸福感、乡村振兴引领是吸引农民工回流的拉力;学者侯江华和李敏指出,缩小城乡差距、扶持产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态环境能显著增强农民工的回流意愿。不同学者从内部机制、外部环境角度出发,探讨出了吸引乡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关于乡村振兴与劳动力回流的研究多集中在大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少有学者将视角落在香港乡村,而香港乡村存在的历史文化特殊性使得研究更为必要。本文旨在探究盐田梓复修中村民回流的背景、意义、阻力和路径,指出复修现状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供盐田梓和其他乡村的复修借鉴。

1 盐田梓村民回流的背景和意义

1.1 盐田梓村民回流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劳动力开始往城镇转移,造成了“人去村空”的现象,乡村无人建设,更直接导致了原有乡村的退化。在十九大报告中,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如何让在外扎根的村民回流本村,是聚焦“三农”问题中的一项重点工作,盐田梓的复修也正顺应了国家的号召。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人才回流中,更多地强调人力资本的回流,即返乡人群依托自身平台和所积累经验,回到当地进行创业、就业等,在乡村现代化、乡村工业和旅游业发展、城镇建设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相比之下,多数的盐田梓后人已经在香港市区、大陆、甚至是国外定居工作,盐田梓的人才回流更注重村民参与,村民在其中发挥自身力量,影响复修决策。

1.2 从盐田梓复修看村民回流意义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方面,盐田梓复修有利于调整乡村产业结构转型,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盐田梓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于增加香港旅游业的收入、推动香港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盐田梓的地理位置不便,复修工作漫长而艰巨,极少有外人愿意坚持复修计划,当地村民对盐田梓有特殊情感,更容易吸引其参与复修。

从文化传承来看,盐田梓是一个有着300 多年历史的乡村,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一代代村民,复修盐田梓是表达对先祖尊敬的最好方式,更是对盐田梓文化的整理和保护,同时也符合香港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工作的目标,这项工作由盐田梓村民来承担更加符合中国传统观念。

从生态保育来看,盐田梓拥有各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灌木丛等,为各类生物的生长和繁育提供了场所,盐田梓的复修保护了当地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盐田梓村民对当地状况更加熟悉,懂得合理、高效地利用周边的资源,使得复修更加顺利。

2 盐田梓复修历史回顾

基于历史实践证明,本地村民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推动盐田梓转型的核心力量。

盐田梓由村委会自发组织复修,村民将废弃盐田改造后,还原传统的水流法制盐工艺,继承天主教节日习俗,展示和推广原有的客家和宗教文化,结合历史古迹和自然风貌,发展乡村旅游业。在岛上设有圣约瑟教堂、文物展览馆、客家村屋、活泉井、生态红树林等可供参观,环岛漫步可领略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之美和多种多样的动植物景观,游客还可品尝客家茶果、体验制盐过程、购买海盐纪念品等,通过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增强参与者的旅游感知价值。2011年,由村民和一群热心文化生态保育的社会人士发起的盐光保育中心成立后,提供环岛导赏、海盐制作工作坊、课程培训和来回街渡服务,这成为盐田梓复修过程中的里程碑,让复修事宜得到进一步统筹规划。盐田梓的复修成果得到外界的高度认可,圣约瑟教堂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颁发的“文物优异奖”,并于2015 年以盐场修复项目再次获得该项目杰出奖。

如今,盐田梓由多方合作共同进行管理和发展探讨,由联席会议负责提供和制定发展方向,由村委会负责监察盐光保育中心的日常工作,由圣约瑟教堂负责宗教相关活动的举办。各方之间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在复修中扮演着不同却始终重要的角色。

3 盐田梓村民回流中的阻力分析

3.1 乡村损毁程度大,复修和维护成本高

盐田梓曾经历过村民陆续迁往市区,人口不断减少,客家文化日渐消落的趋势,村内大部分房屋年久失修,整体状况较为衰败。部分村民认为复修成本高昂,复修后的维护更需要持续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遭遇台风后,苦心经营的盐田毁于一旦,更增加了复修和维护成本,部分村民及其后代对盐田梓复修工作仍持怀疑态度,复修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仍未凸显,愿意参与到实地复修工作的村民并不多。

3.2 不同年龄段村民态度不一,难以达成共识

对于年长的村民,盐田梓是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为了让后代回忆起祖辈,重拾故乡生活的点滴,大多数人更愿意为盐田梓复修献力,但这部分年长的村民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承担复修的主要工作;年轻的村民大多没有在盐田梓居住过,部分村民对回流中的自我定位尚不清晰,没有充分认识复修的重要性且认为复修会影响自身事业,缺乏复修的大局观。

3.3 村民回流机制尚未完善,劳动力资源配置待优化

盐田梓目前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主,复修模式较为单一,大部分长期在外的盐田梓村民并不熟悉乡村旅游业的经营模式,难以发挥其对乡村复修的作用;村民回流后长效作用机制尚未完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有待更合理配置,迫切需要创新性复修思路予以推进,低素质劳动力资源显现的可替代性与村民回流必要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协调。

4 盐田梓村民回流路径探究

4.1 依托香港政府,科学规划和引导村民回流

在新界复修工作中,政府划定了38 处法定古迹,包括西式建筑、石碑、考古遗迹等,可见香港特区政府非常重视对乡村资源和人文历史的保护。2017 年,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旅游事务署发布了《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其中提到应培育及拓展具有香港及国际特色的旅游产品及项目,包括文化、古迹、绿色及创意旅游,并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亚洲盛事之都的地位,盐田梓作为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盐田梓艺术节已囊括在其未来发展规划之中,成为香港旅游的节日盛事之一;香港旅游发展局推出的“先导计划”也致力于为具备香港本地特色或独特魅力的艺术、文化、节庆、餐饮或体育活动提供营运活动和市场推广及宣传的资助,这将会让盐田梓迎来更多的机遇。

由于香港需要复修和保育的乡村数量众多,特区政府并不能完全顾及到某一个特定的乡村。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引导,制定相应的人才回流政策,加大财政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回流提供帮助,健全服务机制。

4.2 借助社会力量和模范村民,收拢流失在外的人心

在盐田梓复修之初,几位村民联合筹资建立了村委会和游客中心,凭借着自身的微薄之力支持着复修工作。2004 年,圣约瑟教堂重新修复后,西贡圣心堂协助举办了“盐田梓宗教文化生态之旅”。随后,多个团队与村委会接触,前往观光的人数更是急剧增加,每年接待超过1 000 人。据数据统计,2013 年——2018 年,每年到访盐田梓的人数均超过2×104人,其中2016 年达到了37 108 人次。随着人流量和知名度的增加,从思想上感化村民,让其真正意识到建设家乡刻不容缓,更能使盐田梓村民回流。

在复修过程中,可以借助媒体、社会团体和模范村民等力量,扩大自身影响力,召回流失在外的村民。媒体可以提供宣传和推广的平台,让更多海内外的盐田梓村民了解盐田梓的现状,并鼓励其回到盐田梓参与复修和保育工作;在港的其他社会团体,可以联合起来举办相应的社区活动,提高盐田梓村民的参与度,吸引更多的群体加入到复修和保育的队伍中。

4.3 建立村民回流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实现回流可持续

盐光保育中心每年会招募大量志愿者参与到盐田梓复修和保育工作中,志愿者承担了大量基础性的劳动工作,如盐田复修、游客引导、教育体验等,村民可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更深层次地开发盐田梓。2017 年——2018 年遭遇台风侵袭,岛上设施被摧毁,志愿者和村民共同重建灾区;日常周末,志愿者帮忙清理垃圾,参与社会实践,可见志愿者和村民优势互助,共同促进当地发展。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每年都会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在都市生活已久的游客们往往希望能在假期享受自己的休闲生活,盐田梓非常适合作为小型的生态旅游地。村民可在岛上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特色旅游地,通过与天主教文化结合,对盐田梓艺术节的形式进行深度挖掘,为艺术家提供本地文创平台,设计盐田梓形象IP,发展以“文化、宗教、自然”为一体的多元生态社区。此外,复修过程可与如AR 虚拟旅游系统、乡村电子商务平台相结合,启动生态研学体验项目,创新旅游模式,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创造更丰厚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村民在盐田梓进行开发性建设,也就建立了村民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这种影响更加深远而持续,其不仅提高了村民参与复修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减轻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建设压力。

表1 盐田梓复修现状SWOT 分析Tab.1 SWOT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yantianzi restoration

5 盐田梓复修现状SWOT 分析

最后,笔者对目前盐田梓复修现状进行总结,从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四个角度进行探析,并提出优化策略。盐田梓复修现状SWOT 分析,见表1。

6 结论

综上所述,村民回流的必要性显而易见,经过历史的检验,基于村民回流的复修路径适合于盐田梓本身。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实现大部分村民的回流,这也正是日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在吸引村民回流过程中,应基于现有复修模式,依托香港特区政府、社会力量和模范村民作用,建立村民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克服村民回流阻力,合理规划和引导村民回流。此外,复修需要时刻围绕“天主教、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四大主题和“客家文化、福传”两大主旨,坚持在充分开发自然条件的同时保护传统文化的修复理念,深度挖掘盐田梓现有资源,促进多元复修价值的协调统一,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村民回流虽已经初见成效,但盐田梓复修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不能一劳永逸,应认清复修现状的优势与不足,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调整,更多的细节需要在日后的复修和保育过程中继续落实。

猜你喜欢

盐田村民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从盐田到沙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深圳盐田法援成功调解一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
盐田如镜
盐田千春个展:灵魂的颤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