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莆田市秀屿区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20-12-28黄冬云吴雅芳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平均气温降水量气候变化

黄冬云,吴雅芳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气象局,福建 莆田 351100)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环境之一,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极大,因全球气候变化有起有伏,并不是平缓变化,其突变型和阶段性特征明显。当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大了对气候变暖的研究,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在中国,尤其是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反映十分敏感。因此,本文结合近35年秀屿区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征,以对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研究,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本文的气象数据资料来源于秀屿国家一般气象站,主要包括秀屿区1985—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观测资料。季节划分主要选用常规划分标准:3~5月代表春季、6~8月代表夏季、9~11月代表秋季、12月到次年2月代表冬季。主要选用常规线性趋势对秀屿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相关的对策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变化特征

2.1.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通过对秀屿区1985—2019年的气温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近35年来,秀屿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出线性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23℃/10a,35年来共增加1.5℃。年平均气温在19.7℃~21.6℃之间,其中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是秀屿区历史上最暖的年份,年平均气温达到了21.6℃,最冷年则出现在1988年,年平均气温为19.7℃,两者之间相差1.9℃。结合秀屿区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可以将近35年气温序列划分为3个阶段:1985—2002年、2011—2019年秀屿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出增加的趋势;2003—2010年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总体气温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2.1.2 季、月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通过对秀屿区四季平均气温进行分析,近35年秀屿区各季平均气温总体呈现出线性增加趋势,其非对称性特征较为明显。其中春季增温最为显著,平均每10年增加0.663℃/10a,其次是秋季,平均每10年升高0.508℃/10a;夏季和秋季增温趋势不太显著。从1998年往后,秀屿区大部分年份的冬季平均气温均在平均值以上,暖冬天气特点较为突出;夏季平均气温总体上变化趋势不太明显,21世纪之前大部分年份的平均气温在平均值曲线以下,从21世纪往后夏季平均气温开始增加。秀屿区以7月、8月份平均气温最高,其余月份的平均气温均在12.0℃以上。

2.2 降水变化特征

2.2.1 降水年际变化特征

35年来,秀屿区年降水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2.927mm/10a,35年来增加了150.2mm,年平均降水量在788.3~2348.5m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26.5mm,其中年降水量的最大值是年降水量最小值的3.0倍。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较为突出,夏季平均降水量为549.8mm,占年降水量的41.4%。结合年降水量曲线图,可以将近35年秀屿区年降水量划分为2个阶段:1985—2003年秀屿区年降水量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从2003年往后降水量呈现出波动减少的趋势,尤其是从2015年降水量值达到最小,而进入到2016年以后开始大幅度增加,进入到2017年后则开始减少。总的来说,秀屿区整体降水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2.2.2 降水量季、月变化特征

通过对秀屿区四季降水量变化进行分析,近35年来秀屿区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减少,而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则增加,尤其是夏季降水量的增加趋势对年降水量的贡献最大。秀屿区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占41.4%,其次是春季,占30.4%,秋季和冬季分别占17.0%、11.2%。一年中,1月、4月、5月、6月、7月、8月、10月、11月、12月降水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以1月份增加最为明显,其次是6月和8月,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35.575mm、27.461mm;其它各月份则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以3月份减少趋势最为显著,平均每10年减少22.215mm;其次是9月份,平均每10年减少20.35mm。冬半年各月份除了2月和3月外,其余各月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夏半年,除了4月和9月外,其余各月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

3 秀屿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1 气温升高导致农作物减产

农作物整个生育期的完成需要一定的有效积温为依据,农作物在特定的生育期内对积温条件的要求较为稳定,一旦温度增加,达到一定积温的时间就会缩短,农作物生长发育期时间也随之缩短。随着气温的增加,会进一步加剧土壤有机质微生物分解速率,影响土壤肥力,导致作物产量下降。近35年秀屿区的气温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往后的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也就是在农业栽培方法和技术一定的条件下,将会缩短农作物生育期时间,随之农作物的有机物质积累时间减少,积累量下降,影响作物产量,不利于优质高产农作物的形成。

3.2 加剧农作物病虫害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农作物害虫都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一旦害虫寄生植物缺乏,将很难保证自身生存;即使具备寄生植物,由于当地气候条件不适宜,也会对害虫的生存造成影响。随着气温的增加,害虫发育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剧,繁殖代数随之增加,加快了病虫害的发生蔓延速率。相关研究表明,除了极少数的害虫对高温天气的反映较为敏感外,大部分害虫都有较强的忍受高温能力,夏季高温对其的影响较小。秀屿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加,会加快害虫发育速度,繁殖代数增加,暖冬天气的出现增大了病虫害发生流行几率,为了降低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需要增加农药量,在增强农业成本的同时,还会导致农药残留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

3.3 温度增加加大蒸发速率造成干旱发生

随着气温的增加,地表蒸发速率将会加快,干旱灾害出现频率也随之上升。虽然20世界90年代秀屿区降水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是增加幅度要低于气温的上升幅度,且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大,经常会有旱涝灾害出现,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

4 对策建议

4.1 选用农作物新品种,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

结合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结构及时进行调整,积极引进农业新技术,对抗寒、抗病等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新品种加大选育和推广力度,对传统耕作方式进行改变,将因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4.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做好抗旱节水

因气候变暖的影响,干旱灾害将会加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特别是夏季持续性的高温天气,会使伏旱更加严重。因此,应将抗旱工作放在首位,对浅层地下水加大开发力度,做好配套工程设施建设,为了节约用水,增强水的利用率,应对灌溉方法进行改良,可以综合土壤保墒技术和农田管理措施。

猜你喜欢

平均气温降水量气候变化
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降水量是怎么算出来的
乌兰县近38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1988—2017年呼和浩特市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